刘向《列女传》第四卷之“贞顺传”给后世修史的官员列出了榜样,后世之《列女传》基本就是这样的模式,单一刻板,少了很多春秋战国列女的智慧、丰富、活泼、多样,别具风采,“贞顺传”之列女更确切的说就是后世之烈女,惨烈,激烈之烈,这样的烈女一直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榜样,其力量之无穷一直照耀2000年,还不止。咱现在不分解更待何时?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召南申地的一位女子,许配于酆地的一位男子,男方娶亲的时候居然一点彩礼也不备就来迎亲,什么理由也没给女方家说,女方家长当然很没面子。我们老祖宗2000多年留下的传统,到现在都是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的,而且是彩礼越重就说明姑娘越“值钱”,姑娘越“值钱”,娘家人脸上就越有光彩。那些彩礼是要在娘家人以及娘家亲朋好友面前展示的。如果没有彩礼,进门就把准新娘领走,娘家人的亲朋好友会认为自己姑娘肯定有什么理亏的地方,这样到了婆家会被人看不得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中国人活的就是面子,所以才会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俗语。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男娶女嫁要彩礼,彩礼关乎很重要的面子,因为男方出不起彩礼,娶不了媳妇的事多了,已经是社会问题,我们现代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把女方收彩礼当作陋习来破除,但进入21世纪,似乎彩礼问题成了男方炫耀自家财力的最好平台,但为什么要彩礼恐怕现在没几人能说明白,咱听听申女怎么说的。
申女一看男方家没有彩礼就来迎娶,不顾自己准新娘的身份,亲自出来指教来人:
“以为夫妇者,人伦之始也,不可不正。传曰:“正其本,则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以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故嫁娶者,所以传重承业,继续先祖,为宗庙主也。夫家轻礼违制,不可以行。”
说成大白话就是:“夫妻是人伦的开始,怎么可以不正经、郑重对待呢。传说:本源为正,则万物就有条理。如果差哪怕是一星半点,延伸下去差的可就是七零八落找不见边了。所以,根本站立的正了,万物的规律才能衍生,源头治理好了,河流才能清澈。所谓嫁娶是什么意思呢,继承祖业,并且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你们家如此不重视礼法,我不能就这么跟你们走。”
看来彩礼的当时意义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后世却传的走了形了,变成男方夸耀,女方筹码,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本的人伦之始“正本清源”之外化形式,那真是礼崩乐坏啊,从孔老夫子开始说“礼崩乐坏”开始,一直就坏下去了,坏的不成样子,坏的没“礼”可讲。“彩礼”如果是申女说的意思,咱该力挺她才对,只是她生活的时代咱够不着,咱生活得时代她的声音传不过来,这篇文章就算是一种介质,沟通申女和我们吧,用过于微弱的声音支持过于遥远的她。
话往回里说,申女义正词严告诉迎亲队伍,转身回房,说不走是真不走了。自然,一场婚礼中途告吹,两家都不高兴,更不高兴的是男方,婚礼的酒宴都摆好了,亲朋好友都来祝贺了,就等新娘进门了,结果迎亲队伍就像霜打了的茄子,灰溜溜回来了,新娘没接着,那不是天大的笑话,男方更是没面子,那是真叫气急败坏,那是真叫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这一怒一恶,就把申女告到法院----衙门,也不知道以什么罪名,什么法律,反正不是礼法,把申女关到监狱里了。
就是关到监狱里,申女还是坚定坚持自己的观点,你们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就想娶我,于礼于义都不合,礼太崩乐太坏了!别说是把我关到监狱里,就是死我也不会进夫家门!申女还因为别人的不理解,专门做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心志,其诗见于《诗经?召南》,为了表示对申女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个人立场弘扬礼仪传统的精神表示钦佩,咱全诗摘录于下:
行 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大意是:
道路上满是露水,难道不是早晚在赶路?只是担心道路上露水太多。
谁说麻雀没有喙呢?为什么在我屋檐下穿洞做巢?谁说你没有家?为什么要将我扯入官司?虽然把我扯入官司,成家的条件也不具备。
谁说老鼠没有牙?为什么在我的墙上打洞?谁说你没有家?为什么把我扯入官司?虽然把我扯入官司,我也不会顺从你。
申女很有个性,很“轴”吧?
当时的君子们认为申女深得妇道之意、之义,使用自己享有的话语权,大造舆论声势,广泛宣扬申女的义行,号召广大妇女同志们向申女学习致敬。以此来杜绝无礼的求婚,以防止淫欲的泛滥。
按说申女够不顺从的,够不符合传统对女性的要求的,但这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比如面对礼法,面对尊崇男尊女卑的礼法,我们还是要坚持礼法的,这是大节,面对家庭内部,女子当然要三从四德,一从到底的。
申女以死抗争无彩礼的婚姻,在当时仍然有着进步的意义,这关乎我们华夏族传国立家的根本,就是宗法制度,华夏族几千年的传承延续,靠的就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小而化之就是为了保证家庭的稳定性,大而化之就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性,有了稳定才能说延续,家庭的稳定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没有哪一代君主会忽视这个单元,作为国家机器会通过一个外化的形式重视婚姻,这个外化就是婚姻的程序,或是礼仪,整套礼仪就是为了郑重婚姻,保证传承。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的是家族的传承可不是男女感情的好坏,结亲是结的两家之亲,不是男女之亲,男女在家族中主要的功能是繁衍后代,男性后代。我们就是靠家族的男性后代,一代一代传到今天的,女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生育,确切说是生育男性后代。宗法制度下的“礼”就是为了保证这一切的顺利执行,坚决贯彻。
申女就是这一制度的坚决贯彻者,所以会得到懂得“礼法”的“君子”的大力赞扬,如果孔老夫子当时在世,必定对申女击节赞赏。
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无论从国家,家族,家庭讲,申女都“轴”的对。
◎卷四之一 召南申女
召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既许嫁于酆,夫家礼不备而欲迎之,女与其人言:“以为夫妇者,人伦之始也,不可不正。传曰:‘正其本,则万物理。失之豪厘,差之千里。’是以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故嫁娶者,所以传重承业,继续先祖,为宗庙主也。夫家轻礼违制,不可以行。”遂不肯往。夫家讼之于理,致之于狱。女终以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持义,必死不往,而作诗曰:“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言夫家之礼不备足也。君子以为得妇道之仪,故举而扬之,传而法之,以绝无礼之求,防淫欲之行焉。又曰:“虽速我讼,亦不女从。”此之谓也。
颂曰:召南申女,贞一修容,夫礼不备,终不肯从,要以必死,遂至狱讼,作诗明意,后世称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