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很佩服春秋时女子的见识,不要说中国思想界的黄金时代出自春秋战国,但看那多少没有自己名姓只以丈夫或儿子名姓被记载的女子,那是怎样的才华出众,睿智超群,有世家大族,有平头百姓,其风采其见识真称得上巾帼不让须眉,比之后世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列女传》活的有个性多了,其中不乏另类。我们现在要说的是鲁国公乘子皮的姐姐如何于微末处认识人的超级智慧。

  子皮家族中有一天死了个族人,看来不算是什么近亲,但子皮姐姐哭的很厉害,子皮劝姐姐说:“姐姐别难过,安静点,我就准备把姐姐您嫁出去。”从子皮的这句话判断,可能死的人家里还剩下幼孤,无人照管,子皮家可能也是失去长辈,留下子皮管家,姐姐是触景伤情吧。子皮说过这句话过一阵子就忘了,也可能就是当时安慰姐姐的一句话,自己就没当真,反正从此再也没提。

  后来,鲁国的国君想让子皮担任国相,子皮回来征求姐姐的意见:“国君想让我当国相,你说我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姐姐说:“别接受。”倒也干脆,一句废话没有。子皮难免奇怪,人家21世纪的华夏子孙为了当官能送的全送了,钱,自己的身体,老婆的身体,只要能让我当官,脸从来就没考虑它的位置在哪里。你可倒好,国君请我当的可是国相啊!那是国家一级的官,和县官比,那是天上地下啊!子皮不解姐姐的意思,只能耐性问:“为什么我就不能当国相?”

  姐姐一板一眼说道:“第一,你面临丧事却谈论婚嫁,一点礼仪规矩都不懂;第二,既然已经说了婚嫁之事,过后又只字未提,岂不是一点也不通达人情事理!您对内不修习礼仪,对外不通于人情事理,所以您不可以为相。”这姐姐好生厉害,这么小小一件事就把弟弟说的里外不对。弟弟子皮当然不乐意,当即回道:“姐姐您要是想嫁人早说呀?”言外之意,您要是想嫁人早说呀,何苦拿弟弟为相挤兑呢?

  姐姐也生气了,小人心度君子腹,马上回应:“女子的事是有了“唱”,才能“和”,就是人家提亲才能应亲,我岂能以想嫁人的缘故数落你,你也太小看人了,我不过是举一例说明而已,明明是你没有好好修习礼仪,不能通达人情事理。就你这样的水平,相一国之事,管理大众,如何能胜任?就像是闭上眼睛辨别黑白,能辨别出来吗?就是玩一玩合上眼睛辨黑白,也不会产生忧患。但不通人情事理而相国,就是没有天谴,也必然会有人祸。你别不识好歹,不明了我的苦心,别以为国相是个香饽饽,烫手都是次要的,怕是你难堪大任折了寿!我劝你还是别当那劳什子国相。”

  子皮哪里听得进去,意气扬扬就当国相去了,风光还没充分展现,不到一年光景,就被诛杀而死。

  子皮姐姐也不知出嫁没有,此时是不是更悲伤?以弟弟的为人,姐姐是明知山有虎,弟弟是偏向虎山行。姐姐就是再苦口婆心,也架不住弟弟官迷心窍。即便是官迷心窍也不怕,怕的是你具备不了为官的基本素质。可惜,弟弟不听姐姐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弟弟,呜呼哀哉,为姐姐,呜呼哀哉!姐姐即便是说的再准确,没有起到作用,那“仁智”又何喜之有?


  【原文】

  鲁公乘姒者,鲁公乘子皮之姒也。其族人死,姒哭之甚悲。子皮止姒曰:“安之,吾今嫁姊矣。”已过时,子皮不复言也。

  鲁君欲以子皮为相,子皮问姒曰:“鲁君欲以我为相,为之乎?”姒曰:“勿为也。”子皮曰:“何也?”姒曰:“夫临丧而言嫁,一何不习礼也!后过时而不言,一何不达人事也!子内不习礼,而外不达人事,子不可以为相。”子皮曰:“姒欲嫁,何不早言?”姒曰:“妇人之事,唱而后和。吾岂以欲嫁之故数子乎!子诚不习于礼,不达于人事。以此相一国,据大众,何以理之!譬犹揜目而别黑白也。揜目而别黑白,犹无患也。不达人事而相国,非有天咎,必有人祸。子其勿为也。”

  子皮不听,卒受为相。居未期年,果诛而死。君子谓,公乘姒缘事而知弟之遇祸也,可谓智矣。待礼然后动,不苟触情可谓贞矣。诗云:“萚兮萚兮,风其吹汝,叔兮伯兮,唱予和汝。”又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此之谓也。

  颂曰:子皮之姊,缘事分理,子皮相鲁,知其祸起,姊谏子皮,殆不如止,子皮不听,卒为宗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