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确实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它牵涉到许多方面,包括学生的个性、教师的特点、问题的类型、所处的环境等等。不管怎么说,教育者的智慧对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体罚”的现象很多,罚站,顶砖,挨板子,抄书成了某些老师的法宝。这些方式方法或许一时会对学生产生“威慑”,但从长期的角度而看,危害很多。不但是国家法律与教育法规所不允许的,而且对教育的实践也无任何的益处。作为我们受过教师“体罚”的成人而言,在我们的回忆中,只有对“体罚”的一时恐惧,并没有因为体罚而热爱了学习。逼着学,吓着学的方法,永远是一种拙劣的方法。

  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述的,她遭受老师体罚的经历与感受:

  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段不能与人分享的经历,多年过去了,一旦回想起来,还在隐隐作痛。

  那是一个酷暑难熬的夏季,踩着铃声的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等待着一如既往的作业检查程序。这个程序就像专门钉在凳子上的钉子,死死钉在我的心里。因为,数学学科一直是我的弱势,从小就对数学不敏感的我,“天真”地连乘法除法都不会算。当我正在恐惧中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听到老师叫我的名字,我假装淡定地走上了讲台,老师开口了“把手伸出来,一个错题打两下。”我的脑海又出现了相似的画面,我的好友,她的数学还不如我,每天挨打。她的手就像发青的面包或馒头。老师手里的木板像上了发条快速旋转的指针,让人眼花缭乱。我好朋友的手越打越低,直到无法忍受,把手掌蜷缩起来。老师的辱骂声不断喷出:脑子不好使,长这么高吃呀!

  “到底伸不伸手?”“怎么变得厉害了?”我看到老师因为发怒而涨红的脸。我始终没有伸出手,她手里那吓人的“武器”,没有派上用场。这下可激怒了老师,她把桌子上的练习册、教材、粉笔盒等,使尽力气“横扫一片”,顿时,地上垃圾场一般混乱不堪。这时,有的同学们起来收拾“残局”;有的同学过来安慰我。我不知何时已是泪眼婆娑。这时,老师一声大吼:“谁要安慰她,谁就出去!”安慰我的同学吓得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我站在那里像一具雕塑,没有人能把我搬动,让我回归人体。

  我已经忘记了我是怎么样回到座位上的,又是怎样熬完这节课的。我只记得,在回家的路上,没有人理我,即使偶尔有人与我搭话,我都觉得我是孤独的,与人不一样的。所有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我,我只有我一个人,世界上好像也只有我一个人。我甚至改变了回家的路线,从一条偏僻的小路溜回了家里。

  这件事过了很久了,但我对数学课的厌恶越来越严重,是我本身的问题,还是这件事改变了我,我无法说清。多年来,我始终在想,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我首先要做到的一条就是“不暴力”,包括语言与身体上的,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不论他们学习成绩如何,我都会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以上这个案例反映的是一位教师体罚做错题的学生。里面反映了三个事实,一是老师经常体罚学生,把体罚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只要做错题就要挨固定的“板数”,案例中反映,不但“我”挨,“我的好友”挨的更多;二是当这一次“我”不配合“体罚”时,老师大怒,把讲台上的书本等物都摔在地上,对“我”心理上的伤害,比“挨板子”更严重;三是这件事让我当时感到“孤独”,以后越来越厌恶数学课。

  这种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比较多见,特别是过去的乡村学校。一方面是学校对教师成绩的考核要求,逼着教师提高本班或本学科的考试成绩,教师们用一切办法逼着学生学,他们把上面的一切压力都压在学生的身上;另一个方面是有一些观念是“打是亲,骂是爱”,老师体罚学生是为了学生“好”,是关心学生未来的具体表现。如果放弃了也就无人“体罚”了。因此,许多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被体罚后,家长还配合。学生有时遭受“内外夹击”,这时造成学生苦闷的重要因素;第三方面,也是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许多教师缺乏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教育智慧,简单粗暴,表面“负责”实际上对学生的伤害很大,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要知道,“体罚”永远不是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一种粗暴拙劣的行为,既有害于学生,也有害于教师自身。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