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智慧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一些决定,一些不经意的激励行为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作用。其实,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和死板的原则,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老师可以尝试各种方式和方法,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危害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一切方法都可以尝试着用。
我的一位研究生张露给我提供的一个关于“借分”的教学案例,很有启发意义。
案例:“借”分数给学生的老师
在一次语文考试结束之后,一个小男孩在老师的办公室门前探头探脑,犹豫不决,被老师发现后叫进了办公室。老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这次没考好吧,下次一定要努力啊!”小男孩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您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一分呢?”老师楞了一下,问道“为什么?”小男孩说:“我妈妈要是知道了我考了359分,会打我的。”说完,眼睛都红了。老师犹豫了,原则上,这一分是不能加的,但一看到小男孩害怕的眼睛,心就软了:“这一分我可以给你加上,但是下次期末考试,你得以10分的分数来作为偿还,也就是说,这一分是我借给你的。”小男孩听完后,欣喜地抬起头,而后重重地点了点头。
之后,小男孩加倍刻苦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课下的玩耍时间也用来背语文知识。在第二次的考试中,小男孩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按照规定,扣掉10分,还剩88分。小男孩很高兴。之后,他越来越刻苦,学习也越来越好,受到老师与家长的表扬也越来越多,再也不怕被打了。在后来的学习生涯中,小男孩的成绩一直优异,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多年后,小男孩依然对这件事记忆犹新,他真心的感谢老师善意的一分,还有对自己的信任。
这一案例中,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推敲的:一方面是没有考试及格的学生,向老师求情要一分,目的是考试及格后,可以避免母亲的责骂。老师有两个选择:一是坚持原则不给,因为给了的分数不是他学习成绩的真实反映,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坚持了所谓的原则,小男孩失望而去,或许回家后真的会受到家长的责骂,也许小男孩也会怪老师无情,从而对老师记恨在心;二是放弃所谓的原则给他一分。小男孩欣喜而去,避免了责骂,内心感激老师。另一方面,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是采取了简单的给与不给的做法,而是充满智慧的“借给”了一分,而且要求偿还,还要加倍的“偿还”。这样,既“给”,又提出了“给”的要求,既帮助又激励,在“放弃”原则的同时,又“维护”了更高的原则;第三个方面,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以后生活的影响。“借给”要求“偿还”的里面,有一种信任,这种信任对小男孩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也许小男孩根本偿还不了,但只要小男孩努力偿还,就已经足够了,就已经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而实际上,小男孩不仅第二次考试偿还了老师的“一分”与“利息”,而且用一生的努力报答老师的信任。所以,这“一分”借的值,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幸运,是教育的智慧赐予他最大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