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个人的姓与名,写进同一册户口本。二十三个人有了同一个名“知青”,有了同一个生日九月十五。自此,不同姓氏在草原上组成赖以生存的家“集体户”。

      同一天空下,经受着同一般的严寒酷暑,感受在世间的悲欢冷暖。

      同一屋檐下,吃着同一锅煮出的饭菜,品味着人生的苦辣酸甜。

      五十一年过去了,草原上的家早已经解体。在那青春汗水浸透的土地上,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但这个家,这份情确完整地保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珍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曾经的一家人,永远的一家亲。

      九月十五日,那是刻骨铭心的难忘。那是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那一刻,那是离开北京远走他乡的那一刻,那是告别父母独闯天涯的那一刻,那也是草原家中灶火点燃的那一刻。

      五十一年来,我们共同守候着这个时刻,呵护着家的存在,情谊的延续。每到那一刻,心中不免激动一番泛起波澜,那是一个集体生日的到来,那是一个家节的来临。每逢家节倍思亲,这是一个充满思念与怀念的日子。

     半个世纪来,我们有着感慨、有着期待、有着牵挂、有着怀念。有着对同甘共苦情谊追溯的锲而不舍,有着对青春时光的逝去的耿耿于怀。

      我们感慨:感慨那条垄沟漫长无际,走的又是如此艰辛。感慨岁月煎熬度日如年,也感慨时光飞逝似箭如梭。

     我们期待:期待那知青专列的返程归期,为什么是那样遥遥无望?也期待着我们这个家有一天能够重聚一堂。

     我们牵挂:牵挂着人生路上每一位同行人,患难之情谊将我们紧紧相连。不论是孤酒独思,还是家聚欢言,都要搬着手指,如数家珍般把家的成员数上一遍,那是牵肠挂肚地惦念。

     我们怀念:怀念那劳累时停靠的港湾,怀念那苦闷时照亮心灵的灯盏,怀念那苦涩中的一丝甘甜,怀念那无奈时的相励互勉。

     五十一年来,风风雨雨,聚散离合。当最后一位同学离开这个家的门,这个家解体了。兄弟姐妹们为前程,为生计散向四面八方,能够维系这个家存在的,唯有心中的思念与挂牵,还有那一封书信半月传的信件,因此曾一部分人而失联。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电话、手机、网络、QQ群,微信群的普及,网络联起天南海北的你我他,我们的家有了电子版。清晨一声问候,家的温馨心暖。傍晚一声晚安,好梦常圆。生日一声祝福,那是家幸福亲情的陪伴。

      无情的岁月残酷地吞噬了我们的青春,并即将把我们领进暮年古稀。我们老了,已是无争的事实。但集体户是我家的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盘据在心头,岁月逝去未曾让家的依恋减退分毫。我们爱我们这个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情缘,我们共同用心血呵护着,这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缘。

      退休闲暇,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旧梦重圆的锲机。不论是三五小酌,还是全家福宴。都是在追寻青春的足迹,回望人生的宝贵情感。每一次相聚都是家凝聚力的彰显,每一次相聚都是我们情谊的续延。

      两次回草原,老友乡邻再相逢。由来已久的心愿得以完成。故地重返,把家的踪迹找寻。房拆了,院没了。那片浸透青春汗水的土地上,已是它人宅院,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与黯然。但浓浓的乡情依旧,我们的眷恋依然。都说草原酒烈醉人,岂不知草原上浓郁的乡土之情更醉人,来一回醉一回,来一次难舍难分又一次。酒不醉人人自醉,浓浓乡情醉归人。

       北京天坛里有个知青角,那是老知青们情感聚集的地方,天坛外北侧有个大碗居,那是老知青们推杯换盏情感交融的地方。2019年金秋9月,团聚的集结号就在这里再次吹响。

       走进大碗居大厅,迎面一条横幅格外抢眼。“隆重庆贺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寥寥数字,透着商家捕捉商机的精明。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相信每个看到横幅的知青,心里都是热乎乎的。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记挂着迟暮的知青,尽管这惦记是我们兜里的钱,但那也毕竟是一种没有被遗忘的关怀。

       这次聚会,酝酿很长时间了,也筹划了很长时间,报名时,各个奋勇当先。等到日期临近,一声声退堂鼓随着电波传来,来与不来都在惋惜中。说来我们这一辈也真是不容易,社会、家庭赋予了我们难以重负的担当。走南闯北一辈子,老了老了,聚会一次竟然这样难。家远的来不了,家近的琐事缠身。身体好的要照顾老爹老妈尽孝,接送孩子尽责,身体不好的不用别人照顾就算好人了。更有那本来自己身体就欠佳,还要尽孝、尽责。

      今天来参加聚会的10人,他们是:郑海、白贵、董树成、庄严、孙丽文、马京秀、朱小美、阴和顺、马美丽、李春花。

       家在北京未能参加的4人有:李尚利需要照顾病重的母亲,李金铎膝盖疼走路困难,郝淑岺在雄县照顾空巢的姨母,白淑敏最近家中事情安排不开,需要接她的重孙,抽不出时间参加聚会。

        家在外地不能参加的4人有:李卫国、李风云、尹彦彩、胡俊兰。

        目前失联的4人:辛景元、蔡志强、李长利、刘长江。

        还有张雅媛,已经远离了我们,每次提起大家都是一种悲切惋惜之情。

        每一次聚会,大家都要把家里的成员捣鼓一遍,相互打听,交流一下,未能到场人的信息。当然,来不了原因有很多,但不管什么原因,大家都希望每次聚会能够一个不少地参加。家最远的白贵今天来的最早,白贵是几经病难之人,至今身体还在恢复中,但每次聚会都是要求最迫切,参加响应最积极。2018年秋,组织回科尔沁草原时,白贵心脏搭桥手术不久,身体还很虚弱,家人及同学们劝他放弃,不要去了。他主动写了一份免责书,说明此次活动是自己主动自愿参加,出现任何意外,均与别人无关。在他的坚持下,在大家的帮助照料下,他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我们这个家中,每个人都珍爱这份情谊,珍爱这个家。对于每次相聚,都是积极、热情、主动。虽然说每次聚会都是AA制费用均摊,但每次都有人带来酒、茶、花生瓜子、水果及各样小吃。就说这次吧,光酒就拿来6、7瓶(好像多能喝是的),尤其庄严带来的两瓶酒,绝对价值不菲。包间里餐桌上,菜未上,酒未斟。各式各样的吃食已经摆满桌,嗑着瓜子,喝着茶水。相互倾诉着青春往事,还有那一年来的别离之情。

       美味佳肴摆满桌,端起斟满情谊的酒杯。祝愿我们的情感与时俱进,祝愿我们情谊天长地久。祝愿我们一家人相约到老。

       如果说:我们当年跨进天宁寺中学的校门,是一次人生邂逅的偶然,那1968年我们同赴科尔沁草原,就是一次冥冥之中情缘相投的必然。不论认可与否,不同姓氏的人能写进同一户籍册,绝对是缘分的汇集,是一份契约(家的契约)的证签。          五十一年来,不管在一起,还是不在一起,我们之间的情感都是在家的模式下运行,并将长远地运行下去。

        人生相约,先天之缘。人生有约,心血浇灌。相约到老,心灵相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