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许多 “问题”孩子,这些孩子面对的社会环境各异,面对的家庭环境复杂,他们在成长过程所遭受的一切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在学校教育中又一个个的显露出来。特别是社会上一些留守、单亲、问题家庭的孩子,有的懦弱胆小;有的对抗叛逆;有的过早地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等。这些孩子的存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认识与处理这些问题,有时候单靠学校与个体老师是无能为力的,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特别是家庭成员的重视与配合。但是在现实教育活动中,这些孩子一旦进入学校,他在学校的所有行为都由学校负责,家庭成员与社会职能部门也不可能对他们在学校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管或教育。所以,作为老师对他们的观察、引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有时候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要苛求每个人都有所谓的成功,但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我觉得这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至上目标。
下面是一个老师讲述她遇到的一个学生的案例,这个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她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案例:“一个不开心的孩子”
我有个学生C,是老师与同学们眼中不折不扣的差学生、坏孩子。在初一时,我担任他的班主任,他旷课、迟到、打游戏、打架,欺负女同学,可以说“无错不犯”。学习成绩更不用说,门门功课都挂“红灯笼”。我多次教育都不见成效。后来,我通过各方面渠道了解了一下这位同学的家庭情况。原来这位同学的父母离婚,母亲离他而去,父亲在外地打工,该同学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已经不易,没有精力顾及其他,况且对孩子也有点溺爱。所以,这孩子既可怜又可气。正处于叛逆时期的他,缺乏正常的家庭关爱与教育,在学校表现的处处“与众不同”。
对这位同学问题的处理,说实话,我也有畏难情绪,也有放弃的思想。有时心想,作为他的父母都可以弃而不管,我为什么要瞎操心呢?后来的一件事还是触动了我的良知。有一天,一位老师在泥路上开车,把那车弄的很脏很脏,其他同学都围着看笑话,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同学却拿着洗脸盆与抹布,擦了起来,他擦得那么认真,那么干净。
得知这件事以后,我改变了对他一贯的“陈见”,以及对他一直采用的批评教育的方式,开始关注他的优点,关心他的生活,并没有在学习方面对他提出过多的要求。
元旦的前一天是他的生日,我让全班同学聚会,专门买了生日蛋糕。老师与同学们都祝他新年快乐,生日快乐。那一刻,我看见他流泪了,这是我担任班主任以来第一次见他哭。他说,从他记事起没有人给他过过生日。生日聚会后,这位同学开始在语文课上认真地学习了,尽管很吃力,但他很努力。课后,常常帮老师打水,干活儿,以前的错误几乎没再犯过。虽然他的成绩仍然不好,但他努力,我就开心了。
现在初二年级马上就要结束了,他的学习成绩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发现,他变得沉默寡言,还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一天下午的课后,他对我说:他的爸爸给他找了个新妈妈,而且新妈妈马上就要生孩子了。
我也迷茫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帮这位孩子了,毕竟现实成了那样。我安慰他说:新妈妈是为了照顾你才来的,首先要对妈妈好,相信妈妈也会对你好。
以上,案列中所反映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这个孩子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因此,在他身上所反映出的问题,既是他叛逆时期的特征,又有发泄情绪,或者平时家庭教育缺失的特点。孩子本身或许是“性本善”的,但外在的因素使他一时迷失,找不到正确的路径。他遇到的这位老师是优秀的,虽然也曾一时动摇,但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从 “擦车”这一细节,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而且及时地改变了教育的策略,从平时的批评教育转向开始关心他内心的感受。“过生日”“买蛋糕”看似简单的方式,却呼唤了这位孩子心灵的感恩、信任、希望,与一种对“善”的追求。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思想行为开始回归到班级这个大集体,不再犯过去那种不该犯的错误,而且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这本是一个好的开端,新的起点。但孩子还是不开心,原因是爸爸给他找了个新妈妈,又要有一个新的弟弟或妹妹,他内心有一种难言的不安与恐惧。这种不安与恐惧,或许要在他身上留存好长好长的时间,有谁又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位同学开心起来呢?或许,此刻这位班主任正思考着这个问题,当然也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