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到了一九六六年的春天,一些报纸、刊物纷纷提倡狠抓阶级斗争,一些批判类文章都刊登在显眼位置,政治空气已经到了炽热的地步,文化领域的革命已逐渐形成,政治形势日趋紧张。
张择儒观察着目前的形式,感觉到可能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在日常工作时,如果不是因为特别需要,他尽量不去县委大院,即使是作汇报或者反映紧急情况,他也是只和小刘接触一下,尽量不去打扰刘书记和王县长,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
正当应届毕业生进行考试升学之际,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胜利召开。随着大会决议(十六条)单行本的下发,史无前例的、轰动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捍卫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破四旧,立四新!”
“向资产阶级路线开战!”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革命造反精神万岁!”
“革命”的口号响遍了中国大地,全国所有的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及应届毕业生,都留在原校闹革命。高中三年级应届生们的大学梦,也就这样被革命的大潮淹没了……
这一日,一伙外地高校的学生带着红袖章来到吉南县中学,向全校师生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动员宣传。还把带来的一批印着“红卫兵”三个字的红袖章,根据学生的档案,发给了根红苗正的学生。
经过本县学生的加入,革命队伍壮大了,这些运动的急先锋,首先在县城进行“破四旧,立四新”活动。
革命队伍高举着红卫兵的旗帜,喊着口号,在大街上游行。
随着红卫兵队伍不断壮大,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分头向下边的村社进发,进行更大面积地宣传和发动。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国各个角落开展起来了。
各级机关政府和工矿企业都成立了“文化革命小组”简称“文革小组”。学生和革命教师,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开路先锋,县中学当即成立了文革会,副校长杨辉担任了学校文革会主任。
吉南县政府大院,也成立了文化革命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宋月明同志为文革小组组长,刘玉林同志为副组长,另外几名同志任小组成员。
县政府大院的文化革命运动,在文革小组宋月明的领导下,紧张地进行。经常组织批判会,大批四旧,组织群众上街游行,进行各种革命活动。并鼓励群众和革命干部给县里的主要领导提意见,刘书记和王县长他们对所提意见都虚心接受。对提出的批评,他们不但接受,还作深刻检查。
似乎文化革命运动,在这所县委大院进行的有条有序,全县的各项工作及工农业生产,仍在有条不紊地全面进行着。
可是这种平静的运动方式似乎不符合当时形势的发展。同时这也给以后的派性斗争,埋下了隐患。迫于形势的压力,刘书记悄悄告诉刘玉林,让他转告张择儒,不要来县里上班了,还回高家屯去吧。
张择儒又回到了他曾经住过的那两间小土屋,因为这几年没有人住,也就没人修理,所以比以前更破了。其实这都无所谓,只是张择儒对自己的前境,感到有一种极度的恐惧和无形的压力。
高家屯的文革小组组长是宋金石,他佩戴着红卫兵袖章带领红卫兵队伍,每天喊口号搞宣传,整天战斗在第一线,担负着破四旧立四新的领导工作。
他们首先对全村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进行集中控制监督劳动。对他们的家里,进行了查抄。对旧瓷器、旧衣服、旧家具,进行了没收或者销毁。然后对大队的当权派高有才,高树林,也进行了斗争批判。
张择儒的“家”很简陋,也没有什么东西可抄,只是在炕头上有几本农技方面的书。即使如此,还是被红卫兵拿了去,说是进行研究分析,看有无反动的词句。
高家屯的群众们,在宋金石的领导下革命热情无比高涨,文化革命运动就像黄河的波涛,勇往直前。
宋金石回到了家里,宋大爷非常气愤,他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忒不像话了,都是本村本土的乡亲爷们,干嘛这么过分。”宋金石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地主富农和贫下中农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就要进行长期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你懂吗?”宋大爷非常不满:“你别管我懂不懂,什么死啊活啊的,他们都该死啊!都该死为什么当年土地改革时,不把他们都枪毙了呢!那时候把他们都枪毙了现在不就省心了吗,就用不着搞这些斗争了,也能过个安生日子。”这一番话,让宋金石也无法回答,就只能随便回了他一句:“现在的形势你不了解,你就别跟着瞎掺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