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有一个故事我顺便把它记录在这里,这故事或许有点意思。

  那天,我去某医院检查身体,那位专家似乎特别关注我的病历本,问我,你是……周荣耀?你是作家周荣耀?我一愣,想象不出他说这话何意。我回说是我。

  他接着告诉我,他在书店买到过一本《秘方情结》,作者是周荣耀。我真的很意外,怎么这么巧?于是我们就攀谈了起来。我在当天下午拿着化验单二次找他时,他竟然从自己的书房里拿来了《秘方情结》。当时,我的心情还真地“澎湃”了一下下。他是一个援藏专家医生,才回南京不久,很喜欢文学,自己也写过一本记录援藏感受的书,是一位层次很高的医学界知识精英。

  其实,面对这样一位不期而遇的读者,我觉得很是汗颜。我跟他说,《秘方情结》写的不好,真不好意思。他说,蛮好,引人入胜,我一气把它读完了。是的,一气读完,或许说书里有一个很让人关注的故事。然而,小说的任务不是讲故事,而是一个个人物的完整塑造。小说的故事以外,若是没有东西了,那这部小说的生命何在?小说作者的任务岂止是讲故事?

  我想,这位专家买一本我的《秘方情结》,他一定是冲着“秘方”来的,绝对不是我的书写得好,才让他花了银子的。怎样将长篇处女作《秘方情结》二度创作,重启初衷,重塑愿望,是我相当一段日子的思考。

  《秘方情结》的故事素材是在生活里淘来的,像是在旧货市场捡了个“漏”,很是珍贵。当时,我在接到邀约写一部电视剧的时候,自然就把捡来的“漏”作为原型结构了一部剧。其实,就是一个详细的故事大纲。后因拍摄经费不足,剧本在出了分集梗概后,没有继续做下去。斯时,恰逢中国文联出版社世纪之光文丛组稿,组稿主编在看了我的这一堆文字后,认定这是一个可读和可以出版的选题,让我尽快动手,催得很紧。虽然我已经发表了约三百余万字的文字作品,但是,长篇我没有做过,我并没有打造长篇的经验,真的有些“怯场”。在多位前辈的鼓励下,我整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它完成了。出版后,自己翻了多遍,越翻越觉得这是煮了一锅夹生饭,心里很不舒服。特别是近几年,总为它的粗糙而感到特别的不是滋味。

  唉,长篇处女作——我的“女儿”长得实在不好看,确是“嫁”不出手的。然而,二度创作,绝不是做一次整容那么简单,而是再三再四地再度孕育。我想,起码要对得起婆家——我亲爱的读者。二度创作的愿望,像一只手,紧紧地揪住了我,不做,看来不行。但是,手头上的事好像特别多,总是七岔八岔不得应手。

  去年上半年,家有不幸。在先后一个多月里,姨母、母亲、岳母三位高龄老人似乎早有约定,携手西去。特别是在我送走母亲,料理完后事才两天,我的岳母说走就走了。这对我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打击。愿三位母亲安度天国。

  送走三位老人后,我的心绪一直在悲哀和悲痛中,无法落定。三位老人的音容笑貌,总在脑海里,在心里,怀念之情几乎伴随着我的全部生活。有懂风水的朋友好言劝慰我,说重孝在身,希望我“不远游,不宴客,不赴宴,不凑任何热闹,就在家待着,静心静气一年半载。”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下,闭门打坐,从6月中旬开始了《家秘》的实际创作。

  现在的《家秘》,应该讲它无论是外型还是内在,都远远超出了《秘方情结》。但是,到底怎么样,这还得让读者去评说,自己断不可王婆卖瓜。但是,有一点可以在这里做个交代,那就是作者是本着向读者负责的态度去二度创作的。 

  其实,我应该感谢《秘方情结》,正因为它的不尽我意,我才从否定自我中找到自信,乃至找到了激励自己的努力方向。 

  年近古稀的我坚持否定年过半百的我,这不是儿戏,这应该是一次完全值得的创作历练。

  《家秘》付梓出版,终于了却一桩心愿。

  值祖国母亲70华诞,我将《家秘》作为一份孝敬,奉献给祖国母亲,向祖国母亲致敬!跟着祖国母亲一路走过来,我已年近古稀,请允许孤芳自赏的我,紧紧拥抱一份荣耀!

  感谢王国强先生为《家秘》作序;

  感谢范遵荣先生为《家秘》题写书名;

  感谢摄影家郑伟民先生、陆进先生为《家秘》拍摄照片;

  感谢南京出版社给予《家秘》出版大力支持;

  感谢广大读者对作者的一如既往地关注和关爱;

  是为记。


  周荣耀   岁在2019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