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炎热的暑假就要过去了,1981年8月31日上午,我乘客运班车先到石河子,在石河子子午路客运站乘长途客运汽车回乌鲁木齐,下午4点多回到学校,和宿舍里已从外地回来的舍友一起聊假期见闻。整理个人杂物,做好开学的准备。这将是我们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了。

本学期数学专业课程主要有《拓扑初步》和《初等数学教学研究》,这两门课程是讲座性质的。《拓扑初步》由系主任王教授讲授,年轻教师王彦亭(王教授的研究生,刚毕业分来我校)任助教。《初等数学教法研究》由方老师讲授。方老师年龄约四十多岁,中等个头,白净清秀脸庞,戴一副近视眼镜,温文尔雅。他从南疆某学校调来我们学校不久,初等数学教学经验丰富。

本学期主要工作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由班主任韩老师、方老师及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负责,毕业设计由指导老师负责。我和蒋利平、金小平及二班一位张姓男同学(名字记不得了),组成一个毕业设计项目小组,主要任务是计算机编程,指导老师是昔老师。

在学校上了两个月课,主要听方老师传授中学数学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八十年代初的乌鲁木齐人民广场

1981年国庆节,乌鲁木齐市在人民广场举行庆祝活动,晚上人民广场红旗飘扬,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广场上挂着大银幕,播放香港彩色影片《巴士奇遇得良缘》,这是我第一次看香港彩色影片,大开眼界。

国庆节后我们就按照系里的安排,来到实习单位,开始毕业实习。我和一部分同学被安排在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实习。

        874dde1f9c5c7d328b7202dc0bb5cee.png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历史悠久,1947年5月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亲手创建于山西省离石县杨家会村的一座破庙里,原名“贺龙子弟学校”,1948年三五九旅扩编为第二军,学校也随之改名为“二军子弟学校”。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军迁徙,逐步成长壮大。1949年底学校随军进疆后,校名始为“新疆军区子弟学校”,后改名为“新疆军区子女学校”,1964年10月学校由新疆军区移交地方,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定名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一所重点中学,学校地址为乌鲁木齐市青年路15号。

我被安排在初中部初一(6)班实习,该班数学老师,即我的实习指导老师是一位年约30出头的年轻女老师,中等个头,身材适中,皮肤白皙,容貌端庄。她非常热情,也十分谦虚。先安排我跟班听课,这位老师备课认真细致,教学内容非常熟悉,上课重点突出,逻辑性较强,教学语言流畅,声音悦耳动听,善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她的授课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她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

在跟班听课的同时,我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积极备课,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撰写教案,指导老师对我的教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指导。听课两周后,我终于站在实习中学的讲台上,由于我上大学之前,就担任两年多小学教学工作,对登台授课并不犯怵,再加上指导老师精心指导,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授课得到了指导老师和听课学生的肯定。

我的毕业实习比较顺利,指导老师给出不错的实习鉴定。

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也积极推进,我们小组的毕业设计工作虽几经波折,但在昔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较好结果,顺利通过系毕业设计评审小组的评审。

毕业的气氛越来越浓厚,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1981年10月19日我班拍了毕业合影照。微信图片_20221110152149.jpg        (大学毕业合影,后排右四为作者)

12月我们七七级进入毕业结尾阶段,各种消息满天飞,有消息称,内地一些大学的七七级10月就毕业了,我班一些思想比较成熟的同学认为,我们一定要坚持上足四年,以免将来麻烦。系里、班里都开展毕业前教育,要求毕业生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同学也表态,坚决服从分配。




老师(从左至右):贾洪江、文翰潮、王新、韩西涛、王宝勤、方老师、昔秀峰、赵生江

班主任韩老师在一次班里毕业分配相关会议上,激动地流着眼泪做动员。当时的分配政策仍沿用文革中工农兵学员“国家分配、哪来哪去”的政策。说实话,谁愿意大学苦读四年后,还回到那穷乡僻壤去?于是有同学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途径、方式争取好的去处。但没活动能力、没门路的同学只好乖乖服从分配。

12月底,最终分配方案公布,有人欢喜有人愁。何建勋、李学良(二班同学)、藤得驰、田宏根、朱冰同学留校在数学系任教,蒋利平同学留在校团委。室友蔡文兴分到八一农学院附中,刘建军留乌市,李长山分到乌市,娄大华分到米泉,宋良志和雷学彦(曾经的室友)分回伊犁,刘民立分回沙湾,蒲万福分回昌吉,我分回石河子,方云福分回南疆。班里同学间的爱情也浮出水面,结出了硕果,毕业之后,班里三对同学喜结良缘,步入了婚姻殿堂。

1982年元旦班里举办新年晚会,同学们依依惜别,有同学喝得醉态可掬。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982年2月初,77级毕业合影后,同学们就陆续离校。离校前夕,同学们都领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四年奋力拼搏,终获硕果。学士学位证书当时未发,学校将随后寄给各位同学。

回顾我的大学生活,可用“比较努力”来概括,虽然三个影剧院就在咫尺,但大学四年,我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也很少逛街,最喜欢的是读书。除了功课,四年间我还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大学四年虽然紧张忙碌,但精神比较愉快。

别了,求学四年的母校!别了,四年同窗的亲爱同学!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段峥嵘岁月,青葱时光!

往事并不如烟。虽然我们七七级大学生的学生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我们那种求知、立志、爱国的人生取向和奋斗精神仍弥久恒新,这种真谛虽时代不同仍值得回味、值得总结、值得借鉴,更值得当今青年去认真体会。

                                             

(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