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德才这个“土佬”的绰号,不能不提到黄公略。
黄公略何许人也?
1928年7月间黄公略和彭德怀共同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起义后部队屡遭失败,几天后在龙门镇集结时,红5军部队仅剩1000余人。
到了1928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红5军党代表滕代远召集湘鄂赣边区5个县及红5军联席会议,决定红5军与地方游击队合编为5个纵队。年底,彭德怀率3个纵队去井冈山同朱、毛的红4军会师。留下黄公略仅带数十人的第2纵队在湘赣边界的平江、浏阳和李德才家乡江西萍乡一带发展,开创了湘赣边界根据地,建立了红3军。
黄公略历经征战,屡立奇功,逐步成长为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齐名的红军将领,史称“朱毛彭黄”。当年在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这四个人几乎妇孺皆知,连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也常用“朱毛彭黄”来代表他们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
但是,因为红3军领导人黄公略同志牺牲过早,加上后来又被改编为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所以多年来,人们只知有红4军而不知道还有与其齐名的红3军。
1930年8月,李德才所在的平浏红军游击队,在赣西南的武功山上遇到了黄公略领导的红3军。
那时,黄公略积极响应毛泽东的主张,不去打长沙、南昌等大城市,决定奔袭湘赣边界的文家市,消灭孤军深入的敌人15师戴斗垣旅。
在这场战斗中,李德才和游击队员们凭借着手中的大刀梭镖,硬是顶住白军增援部队的反扑,配合红3军保证了文家市战斗的胜利,受到司令部的表扬。
战斗结束后,清点战果,此役歼灭敌人15师3个整团加1个营,敌旅长戴斗垣自杀,缴获枪支1500件,轻重机枪37挺,是红1军团组建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参加朱毛召开的战斗总结会议后,黄公略急匆匆地来到湘东游击队驻地,指着李德才他们大声对张启龙说:“老张,这一仗我们红三军牺牲了不少的战士,你可要给我补充啊!”
张启龙满口答应,当场拍板把李德才他们几百名游击队员扩红参加了主力红军。
从此,李德才开始成为了真正的红军战士。
看到李德才壮壮实实的身板,部队首长就把他分配到了1纵队直属机枪连重机枪班,一开始让他扛枪架。当时,红军使用的武器很简陋,主要依靠缴获敌人来改善自己。红3军经过文家市大捷,才使装备得到了一些改善,当时他们使用的重武器主要是国民党汉阳兵工厂生产的老式水冷式重机枪。这种机枪很笨重,全重将近100斤,行军时每挺机枪要5个人轮流抬着,还必须带着水壶,射击时用来随时灌水降温冷却枪管。同时还要配备两个弹药手,专门负责扛着一个基数的子弹。
来到机枪连后的李德才,十分喜爱手中的武器。虽然行军中要扛着几十斤重的枪架,一天走下来已经很疲惫了,但是每天一宿营他就把重机枪像宝贝似地擦个不停。稍有空暇还虚心地向老战士和班长请教,努力弄明白操作要领。重机枪班里有个从白军中俘虏过来的战士担任正射手,射击技术上很有一套,李德才就抢着替他干些杂活,让他教自己射击技巧。水冷式重机枪在射击中一个问题是枪管内膛在没有冷却的情况下,会受到严重磨损。而枪弹使用sS型重尖弹,采用船尾形结构,弹头质量12.8g。因为其弹体较弱,承受不起猛烈的机械动作,容易产生故障。这两种弹的枪口初速亦有很大差别,弹道迥异,因此弹着点相差甚大,对机枪手准确射击的要求很高。
别看李德才文化不高,但是对机枪射击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悟性,加上他学东西有股子狠劲,通过刻苦努力和老战士耐心的帮助,李德才逐渐懂得了弹道和超越射击等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重机枪射击的本领提高很快,在重机枪班新战士里第一个当上了副射手。
中秋节前夕,李德才随红1军团从文家市来到永和市,同彭德怀领导的红3军团会师。会师的当天两个军团就在石江李家大屋成立了红军第1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
到了8月底,党中央的指示来了,还是要红1方面军乘文家市战斗的胜利,继续第二次攻打长沙。
于是,李德才和红3军又随红3军团一道,沿醴陵、株洲一线,来到湖南省城长沙外围。
当时任国民党湖南编遣特派员、湖南省政府主席、讨逆军第四路军总指挥的大军阀何建,率领近31个团的兵力,凭借坚固的工事坚守长沙。而红军则只有两个方面军13个团的兵力,大都是刚刚参军不久的湘赣农民,缺乏训练,装备也十分差劲,很多战士还使用着大刀和梭镖等原始武器。
敌人吸取了第一次长沙失守的教训,在城内和外围大肆修建防御工事,整个防线分成三个层次设防,全长数十里地。除了有巨型鹿呰、竹钉,还架设了由湖南电灯公司专供电力的高大电网,并修建了密集的碉堡群用交叉火力封锁了每条通往市区的道路。
8月 日,进攻长沙的战斗打响了。在强度湘江的激烈战斗中,面对敌人的强大炮火,李德才他们机枪连在江边构筑了简单的工事,使用那种需要不断上水冷却的老式重机枪掩护部队渡河。湘江对岸敌人的火力十分猛烈,加上湘江中英、美、日等国的炮舰相助,红1、3军团连日苦战都没有效果。
在惨烈的战斗中,连红3军第3纵队政委刘作述也阵亡了。一发重型舰炮弹打过来,李德才他们的机枪工事被炸得一塌糊涂,老战士射手光荣牺牲了。李德才把他的遗体挪开,双手紧握射击手柄,凭借自己平时积累的本领,把雨点般的子弹继续泼向敌人阵地。战后,连里马上让李德才担任了重机枪的第一射手。
明摆着,进攻长沙的仗不能再打了,但是红3军团的一些同志受“左”的思想影响,仍然坚持要打。那几天晚上,几位红军高级领导天天开会,为打还是不打长沙争吵不休。彭德怀打红了眼,认为1军团应当配合红3军团继续攻打长沙,坚持说:“我们要打大仗,打胜仗,拿下长沙,攻取武汉,扩大铁的红军八百万,跟蒋介石、何建打个你死我活!”
他的态度之坚决,连毛泽东都说服不了,气的在会上拍了桌子:“你认为可以打,就由你来当总前委书记好了!”
黄公略在会上同意红军主力撤出长沙,另做打算,他语重心长地分析了当前的敌我态势,劝说大家:“三军团虽然攻进过长沙,但是由于敌人的反扑,自己损失很大,地下党和群众也有上万人牺牲了。”
彭老总见状极为不满,大声呵斥道:“黄公略,你的胆量到哪里去了,怕死吗?”又转过脸来对着毛泽东说:“你们不打南昌,又不打长沙,还执行不执行中央的指示?”
面对抗拒中央的帽子,黄公略还是坚决地支持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长沙,另寻战机。
黄公略是个极具个性的人,早在平江起义之初,他就因为作战方向问题和彭德怀争吵过。一次战斗失利之后,彭老总批评他在战斗中擅自行动,导致了行动的失败,黄公略不服气的反驳说,彭德怀在全局指挥上也有问题,不应同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硬拼。彭德怀见他不但不服气,还指责自己,就气愤的扬言要报告军委处分他。
听到这里,黄公略一跃而起,拍着桌子大声地喊道:“要处分也得先处分你!”
彭德怀也不示弱地拍了桌子,“处分你!”
被吓坏的传令兵连忙把党代表找来,两个人谁也不说话,气呼呼地跑了出去。
熟悉他们脾气的3军团老同志贺国中对摸不着头脑的党代表说:“他两个就是这样,别见怪。”
即便是吵成这样,黄公略和彭德怀之间的战斗感情还是别人不能比拟的,李德才和其他红3军的同志都可以作证。
长沙战役进行到了第三天,敌人陶广率两个旅前出进攻红3军阵地,幸好李德才他们占据了铁路两侧的山丘,在黄公略军长的指挥下大举出击,截断了敌人的退路,一举歼灭敌人两个团。
而在继续进攻长沙的红3军团却遇到了极大困难,由于火力不足,面对敌人的工事、电网束手无措。不知是谁看多了古书,竟然想出战国时期火牛阵的奇思异想。让红军战士从乡下找来几百条水牛,在牛尾巴上捆上浏阳鞭炮和煤油,点燃后驱向敌人阵地,想借此攻破敌人的电网防御工事。但是那些牛到处乱跑,不是被敌人的机枪打死,就是被电网电死,只好第二天拉回来改善了伙食。
在这种越来越被动的情况下,红3军团的同志们也只好同意毛泽东的主张,离开攻击位置,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先去攻打孤立无援的吉安。
吉安是赣西南重镇,古称庐陵郡,扼湖南、江西南省咽喉通道,地势极为险要。
10月4日,红3军、红12军和红20军在10万工农赤卫队的配合下,开始了第九次攻打吉安。经过整整一天的激烈战斗,红3军攻克天华山、神岗山的敌人阵地,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吉安。
紧接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它标志着整个赣西南苏区连成了一片,也宣告了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失败。
在那些天里,李德才和战友们十分的兴奋,这是他们参加红军以来攻克的第一个大城市。他们看到吉安城里人来人往,成千上万身背梭镖的赤卫队员和工农群众川流不息,部队也迅速扩大了一万多人。
进入吉安以后,红3军进行了整编,将原来的1、2、3纵队改称为7、8、9师,由于作战勇敢,射击技术精湛,李德才在红7师师直机枪连担任了重机枪班长。
攻下吉安,缴获了敌人大量的后勤辎重,红军的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李德才他们脱下褴褛的便服,每人分得了一套新军装。那军装是缴获敌人的德式服装,不但上衣有四个口袋,裤子前边还有缝着纽扣的开口。李德才第一次见到这种样式的衣服,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裤子开口反过来冲后穿在了身上,还美滋滋地领着一伙子新入伍的红军战士学习、操练。
吉安城西门外有一个外国传教士修建的小教堂,现为红3军7师师部驻地。这天黄公略来7师检查扩红工作。在教堂外面的空坪上,见到李德才带着机枪连的几个战士在操练之余,正卖力地清洗墙上由白军书写的一条大标语:杀猪刨毛斩黄彭。
黄公略笑着对陪同他的7师政委李涛说,“哬嗬,咱们的蒋委员长吹牛皮可不上税吆。”大家都会意的笑了。
忽然,黄公略发现了什么,他冲李德才招招手:“哎,你过来,过来……”
李德才见军长把自己叫过来对话,不免有些紧张,站在那里搓搓手不知道说些啥好。
听了红7师师长介绍李德才作战勇敢的事迹,黄公略连连说好。然后转来转去地看了看他穿的裤子,好奇地问他:“你把开口穿在后边为么子?”
李德才不解地往后看看,拍拍屁股,冲着黄公略和周围的红军战士们理直气壮地解释道:“这个开口不是用来荷屎的吗?”
看到他那幅自以为得意的样子,黄公略笑的弯下了腰:“好你个李德才,真是个‘土佬’!”
师首长和红军战士们都哈哈大笑起来,李德才摸摸头,也不好意思地咧嘴乐了。
“土佬” 响亮地伴随李德才走完了整个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