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相对父亲对孩子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而言,母亲的方法和他完全不一样。所以,她的办法正好填补了父亲方法的漏洞和不足。就母亲的文化水平而言,我相信她不会意识到这个意义,她只是直觉的感到,父亲的方法有欠缺。
“挨打是因为你错了,可是挨完了打不知道到底错在哪儿,这顿打就白挨了。”
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她好像是要把这件事做完而已。
具体到她不轻易动手打孩子的,这源于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也有她自己的做事方法和父亲不同的原因。
母亲对别人的宽容包括和他接触的所有人,我认为这是她的经历和性格所致。没有一个人的性格品质是与生俱来的,一定是和他生活的环境、经历以及父母及周边的人的影响有关系,这就是古人说的“性相近,习相远”。
母亲有过一段暂短的幸福生活,虽然只是几年的光景,正是因为如此,后来煎熬的日子和痛苦和那段幸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深地刻在她的心里,显得弥足珍贵。以致后来演变成为她不忍看着别人痛苦,只有这样的深刻体会才能解释她的所作所为。
还记得我说过姥爷给要饭的作揖的事吧?他给了要饭的半张热烙饼,要饭的给他作揖他居然给要饭的作揖,这充分说明他的和善,这个事是从母亲嘴里知道的,那她一定是亲眼所见,这个影响是不是就是母亲善良的根源呢?
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至人之老”等说法并不仅一种教育品德的要求其实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
我有了孩子很少对他动粗,也是因为我小的时候挨打太多,我深知道挨打的滋味和心里上的感受。
所以,任何一种性格都是有原因的,不会天生如此。从这个意思上来讲,人多受一些磨难,多吃一些苦未必是件坏事情。
我来到北京,楼下的孩子都喜欢踢足球,母亲给我买了一个。当然不是正规的那种用皮子缝制的足球,只是一个橡胶的皮球而已。这样的球是禁不住踢的。楼下的孩子们都很鬼,只要别人拿了球绝对不踢自己的。我并没有这个意识,所以,球踢不了多长时间就坏了,回家跟母亲抱怨,母亲只是说:“舍不得就别拿下边踢去,踢就别舍不得。”
一次我和别人打架,回到家里正好母亲不在家,家里只有父亲。父亲知道我打架本来是要责罚我一顿的,可是那次他没有这么做,理由很简单,我已经被打的鼻青脸肿了,他大概觉得下不去手了。
父亲对我和别人打架很生气,可是看到儿子被别人打成这样又很心疼,于是他告诉了我一个办法,墙上钉上一个钉子,用线绳吊一本书,每天用拳头打那本书。
其实父亲也不是什么武术家,他所说的不一定有效,可我却像得到了武术秘籍似的,不停的按照他教给我的办法练习。
母亲看到我这么做挺奇怪问我这是干嘛,我告诉她原因,母亲生气的把书扯下来丢在一边说:“书是为了念的,不是练拳头的。”
后来我听到了母亲埋怨父亲,这是我听到她为数不多的埋怨父亲中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