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际合作社日的主题是“青年,合作社的未来”。由此可见,青年对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性。
现实问题是,合作社招不来,也养不起青年大学生,有的合作社即使招聘到了大学生,档案处理难、住房难、后代教育难等问题都是摆在面前的大难题。有的合作社为留住大学生不惜自己“砸”钱为大学生买房。为此,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院长李中华建议,可借鉴“大学生村官”制度,尝试设立“大学生社官”。
7月9日一大早,青岛农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李永歌就来到青岛北斗果蔬合作社报到,从此在农村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对我省绝大多数合作社来说,却只有羡慕的份儿,因为愿意到合作社上班的人才实在是寥若晨星。太多的现实问题阻碍了人才迈向合作社的脚步。
合作社面临人才“四少”
实木床、壁挂空调、高档窗帘、平板电视……每个房间装修得几乎都达到了酒店标准间的水平。这是青岛兴农果蔬专业合作社为大学生准备的宿舍。
从今年春天开始,理事长郭新龙就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以及人才市场。郭新龙说:“其实,我对合作社并不精通,真心希望能有个大学生帮我们管理这1400亩地。”虽然开出每月3000元底薪,虽然宿舍达到了宾馆标准,然而,始终没有大学生愿意来郭新龙的合作社上班。郭新龙说:“我已经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值了,真心希望政府能帮合作社一把,让人才流向合作社。”在记者调查过程中,不少理事长纷纷反映了同样的问题。
“因为合作社普遍存在人才‘四少’问题,所以才出现了行政命令、瞎指挥的现象。”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院长李中华说。现在,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肯奉献、能合作的优秀带头人较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科研人员较少;在广大农村,有合作意愿、合作思想,并有一定合作社基础知识的农民群众较少;行业指导部门中通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较少。
李中华说,新疆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据新疆自治区农经局工作人员鲜文新介绍,自2012年10月份以来,新疆自治区农业厅连续投资1400多万元在青岛农业大学以及新疆共举办培训班达11次。各级农经部门的合作社辅导员、合作社理事长和财务人员都从培训中受益匪浅。
多重压力挡住大学生进社脚步
刘晓玲和柴佩佩是在青岛北斗果蔬专业合作社上班的大学生。受合作社委托,她们今年春天分别到青岛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招聘。刘晓玲说:“这两次招聘不光应聘者少,而且愿意来的多半是因为考研或者考公务员失败,才考虑到合作社上班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岛农业大学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合作社平台小、地处偏远、待遇没保障以及亲朋好友不支持是他们不愿意到合作社就业的主因。
“目前我国的农民合作社难以给予大学生光明的政治前途、职业前途,也较难保障大学生的工资及各项福利。”青岛永环园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中桓说。合作社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一场大的自然灾害就可以让一个合作社倒闭。
作为曾经一次性吸引了5名大学生的青岛北斗果蔬合作社,在吸引大学生入社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理事长于春娇说:“住房上,合作社会出钱为大学生付首付。”档案管理上,于春娇也咨询了有关部门。在确定了他们确实愿意留在合作社之后,就把合作社的材料报送至平度有关档案管理部门,让其接收大学生的档案。为什么北斗合作社能够吸引大学生呢?于春娇说:“因为我不是把大学生当成工人用。我是为热爱农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我给他们自由、自信和空间。”
政策激励或能破解矛盾
现在,我国合作社吸引大学生甚至职业经理人并非易事。李中桓认为,国家应该出台长、短期政策措施,促大学生到合作社任职。比如,凡到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干满三年,且通过了合作社工作评议报告的大学生,可直接转入村官或优先安排村官,或者优先报考公务员并享受政策性加分等。李中桓说:“一个大学生如果在农村一线干满三年,既熟悉农村情况,又掌握了一定农业技术,选任到乡镇政府或更高一级政府,从事有关农业方面的岗位,难道不是很好吗?”
2008年12月以来,陆续有20多名大学生到滕州市庄稼人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上班。对于能否留住这些大学生,理事长段成宪心里也没底。他说:“我真心盼望政府能够出台留住大学生的政策。”
2011年,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中规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中,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给予适当倾斜。鲜文新告诉记者:“我们也多次向上级部门提出给予他们‘大学生社官’待遇的意见,正在等待回复。”
李中华认为,我国政府可借鉴大学生村官制度招聘“大学生社官”。每年通过考试招收“大学生社官”,通过这种“政府的认可”让大学生体面地走进合作社。政府给他们相关的待遇,也给他们发展空间,他们以后既可以在合作社上班,也可以在村委会上班或者考编制等。李中华说:“有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保障,合作社又何愁招不来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