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起的还真有点意思,记者这个东西就好忙乎在起题目上,一个大巴出来全篇文章就活了。

  在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西王村,宏园翔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基地变成了一个新奇百果园,成了一个外地旅游大巴频频光顾的景点。每年的3-9月,这家种养了四五十种瓜果、蔬菜、禽类、水产的合作社,除了能吸引1000多名团队游客观光、采摘,还能吸引大量的自驾游游客。

  搭上了旅游大巴的“顺风车”,一年下来,这家完全由农民创立的合作社,能够依托旅游业产生二三十万元的收入。


  游客进基地玩兴浓

  眼下正是淡季,但就在上个周末,尽管下着小雨,合作社依旧接待了近20位自驾游的散客。据合作社理事长王连成介绍,在人气最旺的半年,这里游人如织,每个周末要来好几辆旅游大巴。团队游客最多的一天,100多名游客同时进园,大巴车在路边停得满满当当。

  目前,该合作社与淄博、济南的旅行社进行合作,由旅行社组团,合作社接待。游客们一般上午来到新奇百果园,在进行两三个小时的采摘、观光后,带着农产品离开。合作社从销售农产品上赚钱,不与旅行社分成。与此同时,济南也有很多市民自驾前来,观光消费。这种“半日游”的模式,已经维持了2年多时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王连成算了一下,团队游客占游客总数的7成左右,能够为合作社带来十来万元的收入。在合作社年收入120万元的总盘子中,有一席之地。


  好瓜好果惹人爱

  宏园翔合作社能吸引景点,并成为旅行社的组团目的地,并非偶然。

  首先,这里农产品花样多。在这个560亩地百果园内,除了73个大棚,还有果树林、池塘等。仅瓜果类产品,这里就产出25种之多,蔬菜种类也有十多种。大棚和露地果菜相结合,使得这里几乎一年四季不断档。正因为此,这里常有不少“回头客”光顾,不同时节来,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正因为真正做到了“百果园”,这才产生了旅游价值。

  “新奇”也是合作社的经营特色。除了一些常规品种,这里的瓜菜有一些不同寻常之处。例如,这里的大棚西瓜是吊着长的,而不是长在地上的。合作社把瓜菜的质量也看得很重,虽然目前只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但王连成说这里“是按照有机标准生产”,为的就是让游客尝到原汁原味的农产品。一些在外面买不到的品种,在这里大量种植,西瓜、油桃等产品可以完全由观光客包销。


  一产、三产成一体

  宏园翔合作社如今直接从第一产业跨入了第三产业,获得了较高的收益。王连成打比方说:“如果草莓市场价每斤卖10元,到游客那里每斤能多卖3元。”

  之前,游客们来到合作社,午餐无法就地安排,只得由旅行社另找餐厅。明年春天,合作社的餐厅将开张,可同时容纳30多人就餐,接待一辆大巴车的游客不成问题。通过开展餐饮、垂钓等活动,这个原本以农业为主业的合作社,将逐渐将一产、三产融为一体。

  开篇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在扛起中国农业发展和创新的重任。本报今日起开设“领航现代农业”栏目,主要报道新型经营主体的先进经验和探索创新。今天本栏目推出四篇稿件所涉及的合作社,分别在市场经营和内部管理方面,为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作出了表率。

  3月27日,曲家洞子村第一天采摘春茶。当天,村民们就把鲜茶卖给了茶厂,价格按品级从一斤110元到150元不等。“这价是去年秋天的时候定下来的。”村民马贵兴把茶钱实实在在攥在手里的时候,并不知道大山外的茶叶市场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从去年开始,政府采购大幅下降,原本价格贵如翡翠的明前茶进入了“寒冰期”。

  马贵兴之所以没有察觉到寒意,因为他和当地2000多户茶农一样,穿了一件“公司+合作社”的“防寒服”。


  各有需求

  双方走到一起

  74岁的马贵兴是沂水县院东头镇的一位老茶农,他回忆说,过去一到采茶期,茶农一天到晚不敢歇会儿,因为茶叶多长一个叶,价格就跌不少,而且收购价变化也很快:今天可能是100元一斤,第二天就成了80元了。有时候,收购商一看收得差不多了,就会开始压价。“辛辛苦苦一个芽一个芽掐下来的,轮到我了,100块钱的茶叶却只卖了80元,你说心痛不心痛?”

  2007年之前,院东头镇的茶农和马贵兴一样,各自为战,埋头种茶,对市场那一头的情况一无所知。由于茶叶流通渠道完全掌控在茶商手中,茶农与市场供求信息基本绝缘,茶叶价格高低只能由茶商说了算。因收入少,一些茶园一度撂荒。

  2007年,蒙山龙雾茶叶公司找上门来,建议茶农们共同组建一家合作社,合作社只管种,把销售交给公司来做。

  年底,沂水县高山茶业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专营高山绿茶。“多年的销售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自己的基地不行,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蒙山龙雾茶叶公司董事长谭庆志说,院东头镇现存的茶园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时建起的梯田茶园,也是山东内陆地区仅存的优质高山茶叶资源,但是分散在千家万户,如果只是从农户手中收购产品,不介入种植环节,质量和数量上不去,实在可惜。


  茶农获得

  更多话语权

  “农村有什么?土地,劳动力。”总结合作社的资源优势,镇上的一位工作人员言简意赅。

  这样的字眼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利益盘剥,实际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公司+农户”,是否存在这样的原罪一直是争论的话题。但在院东头,“公司+合作社”这样的合作模式却恰恰是双方多番利益博弈的结果。

  合作6年多,公司与合作社各司其职。蒙山龙雾公司给茶农统一选茶叶良种、统一提供有机专用肥、统一技术培训……以保护价收购合作社的鲜茶;合作社确保给企业提供一定量的优质鲜茶。

  马贵兴说,自从加入了合作社,种茶、卖茶都比以前省了不少事儿,最满意的是能和企业讨价还价了。

  讨价还价的工作由合作社的理事会代表2000多家茶农来完成。

  每年秋天、茶园上秋肥的时候,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就会代表2000多户茶农与蒙山龙雾公司坐在一起,定下第二年春茶的价格。


  合作如何 能走得更远

  理事会成员都是当地头脑活络的能人,议价前,他们都要做市场调查,对第二年的茶叶价格做到心中有数。立岩涧村的王永照告诉记者,合作社确定价格的原则是,既不漫天要价,也不能公司说什么就是什么。

  之前数年,合作社和公司谈好的春茶收购价格一直是在前一年的基础上上浮10%—15%,但去年秋天,鉴于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蒙山龙雾公司提出,今年一二三级春茶的价格只能在上年价格的基础上分别上浮10%、5%、5%,合作社据理力争:虽然市场价格下滑,但人工费用上涨太快,茶芽采摘成本大,经过多次拉锯谈判,最终把一级茶叶的价格上浮线提到了15%。

  王永照是合作社的理事之一,他说,这种价格博弈在整个采茶期随时都可能发生。春茶开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购价格一般隔几天就要下调一次。这时,合作社的作用就是尽量降低公司降价的频率和幅度,“降得勤了、幅度大了,我们就去找他们。”王永照说。

  合作让蒙山龙雾公司也受益匪浅。谭庆志算了一笔账,近3000亩茶园,如果由公司管理,至少要聘请10个管理人员,每人按年收入3万元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有了合作社,这些都省了。而且在合作社内部,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一切都好说话,合作社成了企业茶农之间的缓冲带。

  销售问题解决了,价格也提上来了,院东头镇的高山茶园迅速恢复起来,由原来的六七百亩扩大到现在的2840亩,年产量增至28万斤,合作社成员也由最初的156户发现到现在的2000多户。

  对于高山合作社的社员来说,目前他们的确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一年干四五十天,能收入两万多块钱。”在本村35户茶农中,王永照家茶园的收入算中上等。

  每年,蒙山龙雾公司还会根据社员交售的数额,按每100元奖励价值2元的豆饼。

  形势一片大好,但茶农们觉得合作应该更紧密。立岩涧村,100多亩茶园都在高山上,大约一半浇不上水,只能望天收。合作社想让公司能出点钱,或者利用他们的人脉,帮助争取个项目,把水引到山上去。但迟迟没见动静,这让茶农们有点不太满意。

  还有茶农认为,把鲜叶卖给蒙山龙雾公司,虽然收购价比市场上高一些,但相比公司卖茶获得的效益还是有点少,这让某些茶农心理上多多少少有点不太舒服。

  蒙山龙雾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苦笑道,5斤左右鲜茶才能炒出一斤茶叶,加上包装、品牌维护、销售费用,公司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对于“有的茶农动不动就扬言不采了”,企业更是一肚子苦水:“蒙山龙雾这么好的有机茶,一直走的是高端路线,但受大环境影响,今年价格比预期要低不少,企业现在是两头被堵,终端市场销售疲软,以往一些大单位的订单今年少说也要缩水60%,原料成本、人工又上涨,现在只能想办法自我消化。”

  但这位工作人员也承认,目前合作社的收入来源是鲜茶出售,所卖货款由蒙山龙雾公司分发给农户。这种合作看起来,更趋向于买卖关系。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公司也在考虑如何加强与合作社的进一步合作,具体如何操作需要细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