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资料让笔者了解到,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农业市场化进程相适应,基本组织形式学自欧洲。近百年来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1949以前,无论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在解放区,农民合作社都有一定发展,在移民、自救、乡村建设、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以后,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农民合作社都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区别,两岸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轨迹。从大陆而言,土地改革以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愿望的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高涨,1950年到1956年形成了互助合作运动,农村很快恢复了战争创伤,形成了安居乐业,人畜兴旺的局面。1956年至1978年,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合作社变成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驾马车"。这个时期的合作社对巩固政权、集中资金建设基础工业、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保证城市供给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弊端。1978年农村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农户为主体的各类合作社不断涌现。1983年前后,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联合体。特别是农户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各种专业户、专业村不断涌现,农民对技术、生产服务的需要多样化,一批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应运而生。这类以农户、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社、协会,被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一农产品规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这类"三驾马车"的传统合作社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改革,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建立,农户成为基本经营单位,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随着集市贸易、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的逐步放开,基层供销合作社、县级县以上联合社的职能、体制也发生根本转变;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地位,市场化进程滞后,农村信用社、县级县以上信用联社的职能转换也相对滞后。这是传统合作社迟缓的改革转型时期。

  笔者开始关注农民合作社是从一次外地采访开始的。

  作为记者笔者最大的追求是做一个史学家或记录者或摄像机,看到了什么就记录下什么。

  说起他山之石,应该说有两块,一块是国外的,比如说美国,美国的怎么样?这儿就不用说了。第二块是国内,国内的他山之石当属哪儿最好呢?在笔者所供职的《大众日报》农村版的编委会上,总编辑提出了山西永济薄韩乡村社区,他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有个37岁的妇女叫郑冰。郑冰当过小学教师,开过农业生产资料商店,从科技讲座和跳舞健美开始,把永济市寨子村农民组织起来,帮助村民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也帮助农民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2004年6月7号,郑冰到永济市民政局顺利注册了新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目前,这个协会已经拥有3800多名农民会员,范围扩大到周边乡镇的35个村。

  总编辑说, 当前,农村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鼓励的农民合作社该如何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社区如何迎来自己的复兴,而不是衰败下去?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的发展对此给出了很好的回答,受到了国内外一些研究乡村发展问题专家的关注。我们要特派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探访,希望能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于是,笔者就成了被特派的记者。

  被特派的日期是2013年的3月26日。

  也就是说,笔者关注农民合作社是从这个时间开始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每每有农民合作社这方面的事笔者只要知晓都会尽力去为之,每采访一处都要作下笔记,现在归纳整理出13篇,公示给读者,以求指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