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新地主,春风得意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这是笔记在关注新地主三年多的时间里得出的结论。难道不是吗?哪个新生事物不遇到问题和困惑?哪一个事业完全风调雨顺?有问题不怕,有困惑也不怕。只要路行得正,只要制度有保障,只要人们肯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笔记归纳了一下,问题和困惑有这样几种:
其一、花开得多,闹不明白的人也多
有一个新地主已在当地白龙山上种了12年水果。去年8月,他注册登记了白龙山家庭农场,取代了原来的“龙山水果开发场”名称。
在这个占地500亩的农场里,种植有杨梅、桃子、猕猴桃、西瓜等水果,是当地一处颇有名气的休闲采摘游场所。
当记者问注册农场后,果园的管理及经营模式是否有改变时,他显得一脸茫然。他说,自己识字不多,长年在山上种水果,对于家庭农场的所有了解,都来自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开的几次会议。至于办农场能享受什么优惠政策,他更是毫无概念。“有了这块牌子,应该能更好地打响我这些无公害水果、蔬菜的品牌吧。”他有些迟疑地说。
像这样换个名字、干的还是老一套的家庭农场,并不在少数。有一个老俩口在山上种了60亩板栗和杨梅。去年,有人和他说,你家板栗树这么多,可以去办个家庭农场。于是,虽然不懂什么是家庭农场,依然去注册了一家。“我不知道这块牌子有啥用,别人叫办就去办了。”他说。
事实上,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尽管农业部门已经给出明确定义,但各地对于家庭农场的内涵、性质及认定标准等,仍处于莫衷一是的状态,这也导致上述这类有名无实的家庭农场在各地并非个例。
其二、资金缺口是最大困惑
作为当地一位知名的种植大户耿某他对笔者讲,“最大的难题是资金,我们租种的地很多原来是海涂,需要在水下打桩,还要修路,今年到现在已投入100多万元。再要买拖拉机、烘干机等设备,还得要近百万元。”他皱着眉头算了一笔账。
今年年初,耿某通过办水产公司的弟弟做担保人,从当地农商行贷到了80万元,年息4厘8。随着农场一系列基础设施开始建设,资金又出现了缺口,他眼下正为能否通过其他途径从银行贷到钱而犯愁。
他碰到的另一个难题,是土地流转。他目前流转来的田地涉及16个村,有的通过村集体流转,有的则直接和村民签流转合同。特别是后者,由于不同村民开价不同,他往往要找当地中介出面协商,不仅耗时,还需支付费用,增加了流转成本。因此,今年年初,他和其他一些种植大户发起成立了乐清市水稻产业协会,一大功能就是统一租金价格,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其三、听过没用过的政策多
有一家合作社成立后,在原来承包种植500多亩水稻之外,又从村民手里流转来100多亩地,建起5个蔬菜大棚,种植樱桃、番茄、莲藕等,并对外提供休闲采摘服务。
因为看得见的收益,他们决定把发展重点从合作社转到家庭农场上来,并计划今年下半年新建十几个大棚,增种草莓、黄瓜等,扩大休闲采摘的规模和面积。然而,如今看来并不容易。
第一头“拦路虎”是资金,建一个400平方米的大棚约需4万元,十几个大棚就需要50万元左右。“真没办法就向私人借,找银行信用社的话,这个门槛那个条件,口涎水讲干也没用。”新地主坦言,这几年自己为贷款和金融机构打过不少交道,也吃过不少苦头。眼下最渴盼解决的,还不是一笔贷款的问题,而是国家和地方能在金融、保险、用地等领域出台一系列明确、细化的家庭农场优惠扶持配套政策和措施,并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比如农机在有些县市可以做抵押贷款,在我们这却不行。再比如农业保险,由于理赔规定对农民有利,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不高,我们想保却一直没保上,去年打台风,一下子损失四五十万元。”他说,对他这样经过商又关注政策的人来说,国家的好多扶持政策都还只是“听过没用过”,对于那些地处偏僻、土生土长的农户来说,享受政策利好更属奢望了。
其四、农业技术也是一道坎
有一个农民投资50多万元创办的满庭芳家庭农场,占地50亩,主要种植水果、蔬菜等作物。
和大多数新地主一样,他之前也是当地种养大户。十八大召开后,他从新闻媒体上看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着手筹备,并在去年四五月间完成工商登记。
由于和农户的土地流转合同一签就是15年,自身也有一定的资金储备,因此目前并未遭遇融资、用地等难题。最困扰的是缺少农业技术和人员培训。“比如这段时间,我的樱桃树死了很多,但我根本不知道原因,也没办法解决,可以说是束手无策。”他告诉笔者,发现问题后自己也向农业部门反映求助过,“他们说来看看,但一直没来”。
据了解,除参与经营的家庭成员外,他现在还雇请了五六个工人。果树蔬菜种植中需要的相关技术要领,都靠钱忠建自己摸索、多看多问,再传授给工人。某种程度上,技术已经成为制约这个家庭农场继续发展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光靠我们农场几个人是解决不了的,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技术保障、培训支持,让我们能够安心发展。”
事实上,和他有着类似想法的新地主并不少。随着家庭农场的创办,不仅种养规模在扩大、品种在增加,还有直接对接市场带来的加工、销售、品牌经营等新环节的出现,但实际操持农场的还是一家一户,外加若干雇工,在技术、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功课”要补,由政府来搭建面向家庭农场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笔者的感慨
当笔者把这各个时间段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起来,再一篇一篇串就起来已累计3年时间,3年时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孩子长到3岁时已是满街跑的人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3年的实践也已基本成熟,愿我们的新地主们越长越壮,越长越漂亮,越长越灵性。
感慨什么呢?
第一要感慨农民创造了历史,家庭农场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证明,自从盘古开天地,哪一个伟业不是农民创造的?哪一种壮举不是农民创造的?城镇化是农民创造的,农民创造了城市。共产党靠农民打下了江山,又靠农民稳定江山,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也要靠农民去实现。
第二个感慨家庭农场这现形式有别于合作社和农业专业户,她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载体,成了新时期的新常态,我感慨新地主们的智慧和勇力,感慨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实践力,完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河居然过来了,居然从彼岸来了此岸。
第三个感慨自下而上形成的经验,我们的共产党善于总结人民的智慧,善于发现,善于归纳,善于提炼,把人民的智慧变成全党全民族的智慧。笔者相信,家庭农场将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形式,将是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