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初春时节,笔者来到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堤上胡村,在蔬菜大棚见到40多岁的胡新彬时,他刚将新鲜油菜装满货车,然后井然有序地清理大棚,为种下一茬蔬菜做准备,采访就从这里开始了。

  胡新彬在2011年与弟弟胡文彬合办了一个家庭农场,面积并不大,占地60多亩,建有15个蔬菜大棚。

  一开始,兄弟两个的想法很简单:哥嫂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常年在家种地,搞农业肯定是轻车熟路;弟弟胡文彬搞了20多年蔬菜运销,拥有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滨州市区各大超市以及学校、企业食堂,都与我签订了供菜合同,销路根本不成问题。”胡文彬胸有成竹,而且市场也能及时反馈信息给农场,“市场需要什么品种、需要什么品相,我都能及时知道,然后决定下一季种什么蔬菜。”

  按照分工,胡新彬夫妇负责农场的生产和管理。但他们很快发现,规模化种菜不同于种小麦、玉米,“一开始,连畦子多宽都不知道。”在接下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出现状况:2012年,种了一个半棚的白菜,从卷心的时候就开始烂,最终全部烂光,此后这两个棚再没敢种别的,一直空着。2013年10月,7个棚的西葫芦全部烂掉。至于原因,有人说是矮壮素打多了,还有人说打药前没把花包起来,把药打到花心里了,胡新彬说他至今也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刚刚装车的油菜,也是将患上白粉虱的茄子拔掉后改种的。而且即便蔬菜有收成,产量也达不到正常水平,“种黄瓜,别人家的商品期有半年,我们的也就3个月。”胡新彬说。

  种了两年多大棚,虽然不清楚农场的具体收支情况,但胡新彬估算起来觉得农场是亏损的。“这两年日子不好过,心里累得慌。”建农场自己家没出一分钱,都是弟弟掏的,这更让胡新彬夫妇感受到莫大的压力。

  “到目前为止,农场已投入100多万元,要继续发展就得再往里面投。”胡文彬满脸的一言难尽。

  毋庸置疑,家庭农场模式确实描绘出了一幅现代农业美景,但现实是农业投资大、风险高,并不是有钱就能办得好。

  说起农场亏损,兄弟两人都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技术。他们也曾经请过一个师傅指导种菜,但后来辞掉了。“一个月五六千元的工资,还要报销电话费等,一年光给他的支出就有8万多元,至少目前真的支付不起啊。”胡新彬认为,一个成熟的技术员至少要管理20多个大棚,他们农场的棚少,为此请技术员有点不值。后来,他们换了一个兼职技术员,需要的时候就请来指导一下,因此工资要低一些。“技术员有时来有时不来,肯定不如天天在这儿盯着管得好,等蔬菜有了病再治就晚了。”村里有人认为,兄弟俩有点“算小账”了。

  农场的选址也有问题。在流转土地之前,就有人提醒兄弟两个,祖祖辈辈就没人在他们相中的地块上种过菜,而且地势低洼不好排水还反碱,但两人还是决定把农场建在这里。结果,他们的机井一直打到8米深,水质还是不算太好,一浇水,田埂就发白。

  另外,弟弟胡文彬认为农场管理也有些跟不上,但说到具体的事上,他又有些含糊其辞,“毕竟是哥哥在管,我也不好说什么。”有村民说,胡新彬两口子管理农场不大在行,仅以农忙雇人为例,“今天的活儿要雇多少人心里没数,有时雇的人不够,有时又雇多了,窝工。”

  对于家庭农场下一步是搞还是不搞,要搞,又该怎么搞,胡新彬很迷茫,他说一切都听弟弟的。弟弟胡文彬的态度倒很明确,农场肯定要办下去,但至于该怎么办,他还要再想想。


  十二

  在潍坊市寒亭区的各个家庭农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便会引来一批批市民。原来专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配套起休闲娱乐设施,供市民体验采摘新鲜果蔬,感受农产品“好吃放心看得见”,深度享受“田园超市”带来的愉悦。

  这样的热闹场景,源自当地的“新地主”们不再单纯与土地打交道,而是巧思妙想把家庭农场的产业链延长,根据实际延伸发展餐饮、娱乐等。

  观念的改变,来自政府的推动。寒亭区将农用资金贴补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上的同时,拿出一小部分用于提升发展理念,多次分批组织“新地主”前往江苏、浙江及省内的青岛等地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同时,当地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突破口,将家庭农场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融合起来,有力推动了全区家庭农场转型升级。

  “现在到处都在做放心农产品,但是光自己喊不行。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很多环节,怎样让消费者认同?”孙传德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城市居民吸引到农场里来亲身体验。孙传德,开轩农场的当家人,这位拥有大学学历的“农民”的眼光比一般人更开阔。

  开轩农场位于寒亭街道仉庄村。农场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花卉栽培体验区、特色农产品观光采摘区、观赏动物养殖区、市民农园体验区。农园体验区位于农场的西侧,种有韭菜、西瓜等有机蔬菜和水果。“这个时候的韭菜鲜嫩,口感也好,很受消费者欢迎。”孙传德介绍说,不仅是韭菜,他们种的小萝卜、西瓜等有机蔬菜和水果也都供不应求,价格也比普通蔬菜、水果高出数倍。

  位于通亭街附近的达纳苏斯农庄,其经营模式更独树一帜。农庄销售总监张春华介绍,农庄里不仅有果园、蔬菜种植区,还建有野生雁鹅观赏区、自助烧烤露营区等,是一处集有机种植、特色养殖、休闲娱乐、汽车露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庄。每到节假日,来玩的三五成群,络绎不绝。

  消费者进农场换来的是“新地主”、消费者及周边农户的多方共赢。在开轩农场,来自市人民医院的杨女士带着孩子边采摘樱桃番茄,边赞不绝口:“这里的小番茄口感清脆香甜,比市场上的新鲜很多。”

  “对‘新地主’来说,消费者随时到农场来参观、采摘,最大的意义是让顾客看到安全生产的过程,他们将会成为农场忠实的顾客。”孙传德举了一个例子,有市民看到粘虫板、杀虫灯,一开始不知道干什么用,孙传德简单一解释,“立马收了他们的心”:用了粘虫板、杀虫灯,种菜就可以不用农药了。

  消费者进农场也让仉庄村村民王秀慧尝到了甜头,她家的香椿跟着卖了高价。据她介绍,城里人下乡不仅在农场里采摘,还会到村里游玩,看到喜欢的就会买。她说,一位青岛的游客曾一次在村里买了1000多元的农产品,把汽车后备箱装得满满当当。“新地主”观念的改变还促进了当地餐饮、包装、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寒亭区一直致力于培养家庭农场的新生力量,希望给传统农业注入“新因子”。这个区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着力发展具有生态循环、休闲观光和高科技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依托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了“我的菜地”、“我的花圃”等特色体验田园,区里还为多家乡村旅游企业申请了补贴资金,并将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融合,开发了“精彩寒亭二日游”等旅游产品,生态休闲游已成为全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