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姓新。两眼盯着新情况,两足踏着新征途,两耳听着新声音,满脑子想着新问题。中共十八大一召开,作为记者的我就打开了新闻的雷达,跑农业的农业记者最关注的当然是“三农”,中央有啥新提法?凭着记者的经验立时就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经过一番认真的研讨,笔者发现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说的是农业的经营主体,定位在经营上,而不是其他,经营者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业应该如何做买卖。二是,说的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个主调不能变,不是搞土地的国有化或私有化,还是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三是,在这两点的前提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里提出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种新主体。
为了写作的方便,笔者把这四种新主体归纳成三个,为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不怎么好分,龙头企业也和专业大户不好分,四种主体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报告文学第一是报告,第二是文学,所谓的文学就是要求形象一些。为了形象笔者将家庭农场称其为“新地主”,把农民合作社称其为“合作社”,把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称其为“新龙头”,新者为了区别于旧者。
从2013年开始笔者就开始了这部书的采访,建立了记者笔记,有意识的去发现,有意识的去积累,有意识的去整理。所谓有意识的去发现,就是心里装着这个题目,心里有了题目头脑中的雷达就能处于开启状态。所谓积累,材料是需要积累的,材料积累不够,就像米少了做不成干饭一样。整理才能出文章,发现了采访了积累了一整理文章自然就出来了,文章出来了,素材变成了产品,因为产品是新产品出售起来还是好销的,所以本书大部分文章已相继以新闻稿的形式发表于笔者供职的报纸。对郭杰、花宇、孙成民等同志提供相关素材,在此表示感谢。
文学克隆真实,作家关注民生。克隆就是越原汁原味越好,再没有比这样的记录式的文学更真实的了,不必要克隆自然的原生态,不加修饰的不加描绘的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真实。当然报告大于了文学,这一点或者就是败笔,没办法即使是败笔也只能是这样了。
一
关注家庭农场
为什么叫作家庭农场而不叫作“地主”?是因为“地主”这个叫法在中国受忌讳吗?是也不是。
说是,确实中国十分忌讳“地主”这个词儿,土地革命,斗地主,分田地那样的一场大革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年“文革”更是把地主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在中国谈地主色变如同谈虎色变一样给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说不是,严格的讲家庭农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主”,理由有三:一、说其不是地主是因为其所经营的土地并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集体所有的,是从承包土地的农民手里租来的,其并不是地的主人。也就是说土地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其只能叫作家庭农场而不能叫作“地主”。二、说其不是地主是因为其经营租赁形式与原来的地主不同,原来的地主向农民收租子,是地主将土地租赁给农民,现在是家庭农场从农民手里租赁土地,一反一正这性质就变了。真正的地主是农民而不是家庭农场。三、说其不是地主是因为其对所经营的土地只有经营权而没有出卖权,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而且还不能改变土地做农业的性质,也就是不能改做他用。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闻新才是新闻。一个新概念提出来就是一个新闻题目提出来,笔者要作文章记者的职业习惯就会关注其类问题。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如何?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经营形式,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政策上需要什么?环境上需要什么?等等。
为啥此文的题目不叫家庭农场而叫“新地主”呢?作文章要作的新,文章作的要抓人心最好的办法是在题目上作文章,题好一半文吗,好题目往往是出其不意而打动人心。“新地主”和家庭农场哪个更让人感到新鲜?当然是前者,为啥?因为前者曾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过不可抹灭的记忆,被记忆了的再提起必将引起关注。
笔者查了一下家庭农场这个词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一个名词,在美国把家庭农场的主人叫作“新地主”,在欧洲也有把其叫作“地主”的。
作为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农村版的记者,借了职业的方便开始关注“新地主”。笔者从2013年2月,也就是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这个新概念后就开始了,三年时间里笔者关注的目光始终盯着“新地主”,一有机会就采写。或是通讯,或是消息,也或是言论,写法不一。本来是想用散文式的写法,恐怕文学味浓于报告,报告文学还是应以报告为主文学为辅,先是新闻实事,后才是文学的描写。于是,也就有了这个新闻式的报告文学,我觉着这样更加准确,更加原生态,更加还原于实事本身,最大限度地少了虚构的成份,一改一些报告文学分不清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的问题。文学是写人的,作为写人此篇所涉人物大小几十人之多,有的重写,有的轻写,有的点到为止,但笔墨上却不怎么浪费,尽量节省为留下笔墨重点写事,人物是通过一个个事塑造起来,不是只靠画鼻子画眼画出来的。
此文得到了《中国农村调查》的编辑朱新开先生的有关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下面就是笔者整理的笔记,大小共计14篇,前后连贯又相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