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许建华以一手过硬的大棚黄瓜种植技术,成为了当地的富户。可如今,年仅63岁的他整日与拐杖为伍,走起路来步履蹒跚。因为腿疼难忍,2011年腊月二十六,家人再次把他送进了医院。大夫说,许建华得了“大棚病”,一种典型的农业类职业病。

  许建华家住郯城县马头镇科技村,在这个只有6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和许建华一样“拖”着双腿走路的人还有不少,他们也有着和许建华几乎相同的经历——长期种植大棚蔬菜。


  菜农因大棚而兴,因大棚而衰

  1984年,科技村(当时名为高楼村)开始有人种大棚。“一斤黄瓜能卖两块多,两三斤就抵得上一个小工一天的工钱。”当时,许建华家种了4个大棚,年纯收入将近2万元。

  因为种棚有方,1991年,许建华和同村的两个人被选派到江苏一家单位指导大棚生产,一种就是10多年。其间,他发觉身体出现了异样。

  “1996年开始腿疼。”许建华说,最初并没有把病放在心上,疼时就到单位的医务室拿点药吃。慢慢地,光吃药不管用了,开始打针,再后来,间歇性的腿疼变成了持续性的。

  医生告诉他,病是大棚里高温高湿的环境造成的。“适合黄瓜生长的温度为28℃左右,湿度为80%~90%,冬天大棚内外温差能达到三四十度,而且还要长时间干活儿,不得病才怪。”当许建华明白这些道理时,“大棚病”已经死死地缠上了他。

  “这病让我从村里的首富变成了贫困户。”如今,许建华吃药就跟吃饭一样,一日三餐顿顿都不能少,又加上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入不敷出。最近,许建华为看病花了500多元钱,因为许多药品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最后只报销了49元钱,其余的只能自己承担。另外,在家长期种大棚的老伴也患上了关节疼痛的毛病,肩膀、手腕、手指上都贴着止痛膏。

  在科技村,患上“大棚病”的不只许建华一个。

  “大棚种得时间越长,病得越厉害。”李明洋今年69岁,从1985年开始种大棚,他和老伴两个人也是长年服药。

  去年冬天下大雪,科技村村民付信霞触景生情号啕大哭,“下雪天终于不用往大棚里跑了。”虽然,三年前她就因为腿疼挑了大棚不干了,但是,今年只有53岁的她,还是丧失了劳动能力。


  “大棚病”已成菜农健康杀手

  被“大棚病”缠上的不只是科技村的菜农。

  收菜的车开到了济阳县崔寨镇老洼村的地头,家家都在忙着摘西红柿,村民孙淑萍却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动弹不了了。”她说自己腰疼得厉害,只好停下来歇会儿。

  腰疼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她在两年前就得上了这毛病,厉害的时候,躺在床上一动都不能动。“腿也麻,颈椎也不行。”由于丈夫在外打工,两个大棚长年由她一个人打理,实在忙不过来时,才去雇人帮忙。

  采访中,不少大棚种植户向记者表示,疼痛、憋气是最普遍的“大棚病”,而且患病率随着农民大棚种植年限、在大棚中劳作时间的增长而增加。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大棚病”已成为农民健康的杀手。2010年,该大学从寿光市11个乡镇中随机抽取1018位农民,调查发生在过去12个月内与职业劳动有关的损伤。结果,寿光蔬菜大棚农民职业相关损伤发生率为71.9%,其中,发生最多的是疼痛(关节痛占24.8%,腰痛占22.9%)。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2006年,山东省居民伤害发生率仅为6.77%。

  “‘大棚病’的发病,与大棚的高度、温度、湿度、土壤细菌含量、农药喷洒次数,以及大棚种植者的劳作防护程度都直接相关。”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讲师崔宁说。

  “大棚病”的表现不只是腰酸背痛。山东省立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在医院白血病患者中,农村患者较多,其中从事过大棚种植的人占很大一部分。他分析,有50%左右的这类患者是直接由大棚中喷洒农药中毒引起的,主要病因是很多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中的苯类衍生物会抑制人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从而导致染色体突变,破坏造血系统,引起白血病。


  “大棚病”难入职业病目录

  “我这应该算是职业病吧?”许建华满怀期望地望着记者。如果能确诊为职业病,他就能从原单位获得工伤补偿,减轻一点家里的负担。

  然而,我国现行的《职业病目录》却不支持他的想法。据了解,我国现行《职业病目录》所列举的法定职业病有10大类115种,却没有现在已广泛发生的农业“职业病”。

  “在潮湿的工作环境中确实容易发生‘骨关节病’,但目前只能说是职业多发病,还不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的范畴。”山东省职业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宫梅说。

  根据规定,只有进入《职业病目录》的疾病,职业病诊断机构才能作出诊断,患者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病待遇。“大棚病”没有纳入目录,许建华就不能被认定为工伤,所有的医疗费用只能由个人承担。

  宫梅向记者表示,到医院来看“大棚病”的菜农也有不少,主要原因就是大棚内潮湿密闭的环境造成的。“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希望把农民职业病纳入目录。但刚刚征求完意见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征求意见稿)》,虽然其中新增职业病17种,但仍没有见到‘大棚病’的踪影。”

  其实,许建华这样的案例不是偶发。据统计,2009年仅在辽宁省就有426万人因从事温室大棚种植,而受到“大棚病”的潜在威胁。山东省虽尚无具体统计数据发布,但相关人士指出,作为设施蔬菜大省,山东遭受“大棚病”危害的群体数量也相当庞大。


  “大棚病”亟待“防火墙”

  山东省是设施蔬菜大省,蔬菜大棚数量逐年增加,而相应的“职业病”——“大棚病”发病率也逐年增长。但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对其危害缺乏了解。

  “大棚病”毁了“摇钱树”

  许建华所在的郯城县马头镇科技村,种植大棚蔬菜的历史和寿光一样长。“当年,县里、市里甚至省里的领导都来参观,各地来学习的人也很多。”回想起当年的风光,许建华很是自豪。当时,这个村子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家种大棚。但如今,风光不再。许建华说,“年前又有一家把大棚挑了,满打满算,现在只有4家人在种了。”

  究其原因,“大棚病”是一个重要因素。

  许建华的女儿三年前就挑了大棚改养猪,“遭不了这罪。”她挽起裤腿,让记者看她弯曲变形的小腿,“关节也疼,幸亏中间出去打了几年工,没天天呆在大棚里,要不现在也会和他们一样。”

  “我就是前车之鉴。有我这个例子摆在这里,谁也不愿意种大棚。”李明洋的3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种大棚。

  但仍有菜农没把“大棚病”当回事。2010年,山东大学医学院对寿光市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地不少菜农都有“大棚病”的症状,但却不知道自己已得病。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以为“累了,要休息一下”的占83.3%,表示要“看医生”的只占2.6%,而53.8%的大棚种植户认为“大棚小气候”对自身健康“完全没有影响”。


  “大棚病”可预防,实施起来有些难

  “其实,许多职业病是靠预防而不是靠治疗。”山东省职业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宫梅对记者说,菜农最容易得的腰腿疼病就有办法预防。比如,工作的时候,腰部戴上护围能起到保护作用,不过工作完之后要摘下来,因为长期戴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再比如,工作一个小时之后,倒着走几步,这样会让腰肌得到放松。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讲师崔宁表示,从医学角度来看,关节疾病都是由于长期反复的劳损引起的,所以在大棚劳作最多不要超过2个小时。另外,打药时要穿防护服,以免中毒。

  但对专家提出的这些建议,不少农民表示行不通。

  “棚里都30多度了,湿度又大,估计穿上防护服就会中暑。”孙淑萍只是把普通喷雾器换成了电动的,以缩短打药时间,但不接受穿防护服的建议。

  “忙起来吃饭的空都没有,还干2个小时就歇歇?”陈永芬听完记者转述的专家建议,呵呵直笑,“晌午前和晌午后的菜价就不一样了,为了抢时间,就是腰疼得要断了也要忍着,哪还有时间歇?”


  有病自己当大夫,“大棚病”防治堪忧

  在济阳县崔寨镇老洼村西那片白色的“海洋”中,有刘兴武和老伴儿的2个大棚。

  弯腰穿过一个大约1.5米高的小门,再经过一个十分狭小的空间,终于走进了大棚,随之,潮湿闷热的气体迅速将人包围起来,记者的相机镜头上也蒙了一层浓浓的雾气。

  在大棚内站了一会儿,记者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大棚内的湿度很高,长年在这里面干活,我们夫妻都患上了风湿病,腰腿都疼。”大棚一种就是20多年,“大棚病”自然不会绕过刘兴武夫妇。

  “疼厉害了,就去药店买个止痛片吃。”刘兴武说,虽然两人都腰酸腿疼,但他们都没有进过医院的门。

  “看我这胳膊,有时候麻得就和没有了似的。”老洼村村民陈永芬说。老洼村种大棚菜有十多年的历史,腰酸背痛、憋气、感冒对菜农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天天都有活儿,忙了还要雇人,哪有工夫上医院。”

  像刘兴武、陈永芬这样的菜农有很多,即使患上“大棚病”,因为“耽误不起”和“看病心疼花钱”,所以就会采取“能拖就拖”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去医院。

  菜农对“大棚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很让人担心,但更令人忧虑的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漠然态度。为了解“大棚病”的发病情况及职业病鉴定的问题,记者多次联系相关部门,但结果是——劳动部门推给卫生部门,卫生部门推给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又推给劳动部门,记者最终一无所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