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要买一双鞋,一双便于走路的球鞋,妻子说上网买,网上便宜。农产品能在网上买吗?记者的职业敏感当即就提出这个问题。

  农业电商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即便如此,农业电商在前几年的发展一直像个空中楼阁,真正能做强做大的寥寥无几。然而,最近一两年,随着各大网商的强大,电子商务也开始为农民所接受。相比南方,山东在农业电子商务方面并未走在前列,但也开始零零散散地出现了萌芽,有些是农民个人行为,更有地方已经逐渐形成了农产品的电商集群,即“电商村”。

  农民开网店、农产品拿到网上卖,这类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但不少人似乎只是把农业电商当成一个噱头,不少开网店卖农产品的农民坦陈,网店几乎没人打理,交易量寥寥。农业电商真的只是空中楼阁吗?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几位涉足农业电商的农民。


  “大路菜”的教训——附加值低没人网购

  从最初接触电商到现在,单县郭村镇王刘楼村农民谢光华已经有近一年的电商经历了,他本是当地一名普通的菜农,村子以种植辣椒、芦笋为主,他也不例外。然而,去年他尝试种植了10多亩胡萝卜,这让他的传统种植、销售模式发生了些许变化。

  2011年底,谢光华在网络上可谓小有名气,一条关于他的胡萝卜滞销的微博有14000条转发记录。谢光华告诉记者,这条微博是一家助农网站——农享网帮他发布的,如此高的转发数引来了成千上百的网友咨询,“电话被打爆了,一天能接几十个电话。”谢光华说,但这么多转发量与电话咨询,并没能给他解决胡萝卜销售难题。

  “胡萝卜产量太大了,一亩能有上万斤的产量,本来想献爱心的企业听到这么大的产量就望而却步了。胡萝卜又太便宜,去年收购价一斤不到2毛钱,最低时都不到1毛钱。”谢光华说。这也是很多农产品网销时遇到的难题之一:产量大,附加值太低,太过普遍。“胡萝卜在哪儿都能买到,人家没必要一定要网购。”

  在农享网的帮助下,谢光华开设了一家网店尝试零售胡萝卜,20斤一份,当时总共卖出了400多份。“但这么多也就能解决一亩地的产量。”他说。

  不过,滞销信息最终吸引来2位河南批发商。“他们之所以能来收购,是因为他们俩都是新手。老手不会来的,因为老手都有固定的收购地点,轻易不会换地方收购。”谢光华说。


  网销芦笋的经验——两个月卖了2000斤

  网销胡萝卜的经历给了谢光华一些经验教训。虽然第一次接触电商并非他主动,但农产品网上销售实实在在带给他不少致富思路。尝到电商甜头的谢光华开始琢磨,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致富,究竟什么农产品适合网销。

  相隔不远的济宁邹城,早已有人把农业电商做强做大,并总结出不少经验。山东大地牧业万头牛羊驴养殖总场总经理孟宏伟,从事农业电子商务已经有6年了,他还曾被评为阿里巴巴全球十佳网商之一。身为残疾人的他,从2006年创业伊始就把电子商务作为主要业务来做,并将本来不被看好的“活物”拿到网上销售。他认为,只要农产品在当地形成规模,并且有特色,就能够拿到网上销售。

  这一观点和刚开始涉足电商的谢光华不谋而合。2012年初,谢光华把芦笋放到网店里试着销售。“本来就没指望能卖多少钱,反正忙完农活儿闲着也是闲着。”谢光华说。但这次在淘宝网卖芦笋却比胡萝卜效果要好得多,“这次没有多少微博转发量,也基本没多少宣传,但买的人却不少。”

  在谢光华的淘宝店里,白芦笋6块钱一斤,绿芦笋10块钱一斤,加上快递费,平均一斤就要10多块钱。虽然比起菜市场并没多少价格优势,但依旧很畅销.谢光华分析道:“芦笋不是大路菜,口味比较独特,城里人喜欢吃个稀罕,但菜市场却不容易找到;芦笋能保存两三天,所以比较适合快递;而且芦笋比较贵,在城里买就要十几块钱一斤,能赚到钱。”

  谢光华拿出一沓沓快递单告诉记者,这是芦笋收获期两个月的数量,而且北京、上海两家五星级酒店还在他这里订过一些芦笋,“因为复活节老外有吃芦笋的习惯,但在菜市场采购不到,他们看到我在淘宝上卖就联系我了。”

  400多个订单、近2000多斤芦笋,卖了7000多元钱。虽然这只是谢光华种植芦笋非常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芦笋买卖还得靠村里的收购商,但更灵活的销售方式和更高的利润,一直促使着谢光华总结经验,想办法抓住这项优势,把网销芦笋做大做强。


  中国“触网”农民,人数达171万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涉农电子商务研究报告》,首次公布中国农民网商和网店群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农民网店(含县)总数为131万家,较之过去新增68.28万家,其中,该年度淘宝网农民网商(自然人,含县级)注册总数已达到近171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电商人均月收入集中在2000元~5000元之间,“触网”农民收入远超普通农民。

  报告显示,在农民网店的货架上,2009年~2010年,坚果类交易最大,2011年茶叶则超过坚果类排行第一。报告指出,目前村镇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尽管仅占实体交易总额(采购总额加销售总额)的0.07%,但发展潜力巨大。


  土特产“触网”遭遇物流“短腿”

  单县菜农谢光华初涉电商之路,有些坎坷但已经摸到了石头准备过河,而邹城的孟宏伟则早已经过6年的披荆斩棘,他做的农产品电商和谢光华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后者做的农业电商是C2C(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前者则一直在做B2B(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


  有资源才能做农业电商

  孟宏伟曾获得阿里巴巴全球十佳网商的殊荣。从最初在免费供求信息网发布信息到如今一年10万余元的网络推广费用,孟宏伟一直坚持只在网上做生意,并开辟了一条畜牧业电子商务的路子,把牛羊这样的“活物”从传统市场搬进了电子交易市场。

  农业是否适合电子商务?孟宏伟的回答是肯定的。孟宏伟做的农业电商并非常见的网上交易,他现在有3名客服员工,平时的工作就是发布、维护网站供求信息,回答客商咨询,收集客商联系方式等,而主要的考察、交易环节还是要在线下实地进行。孟宏伟说,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和其他产业电商不一样,必须实地考察、当面交易才行。“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交易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线上联系、线下交易。”他又补充道,“做农业电商适合阿里巴巴,不适合淘宝。”

  不仅牛羊适合电商,孟宏伟还考虑把当地的苗木、石雕等特色产品搬到网上销售。他总结道:“做农产品电商必须有资源,农产品资源不能间断,季节性的农产品不容易做。”

  “村里收购商收购芦笋、辣椒,他们说多少钱就只能卖多少钱,但在网上卖就不一样了。我根据网上芦笋价格自己定价,每斤能多赚一些钱。”刚卖了两个月芦笋的谢光华说。掌握了定价权,是农业电商给他带来的最大好处。

  孟宏伟的养殖场在嘉祥县黄垓乡。在孟宏伟和他弟弟的带动下,附近牛羊养殖户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网上发布信息来销售牛羊,并建有自己的网店或网站。“黄垓乡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在家工作,因为做电子商务,上年纪的人都不懂,只有年轻人会。”孟宏伟说。

  黄垓乡的电商集群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孟宏伟介绍说,原本只有几家网络公司的济宁,现在已经发展有几百家了,他每天接到的电话除了客商咨询,还有不少网络公司推销广告代理。除此之外,电商集群也带动了当地物流运输的发展,由于电商招揽的客商来自全国各地,长途运输个体户应运而生。


  物流制约仍待解

  农业电商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的概念,但仍然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刚刚开始起步。农业究竟该走什么样的电商之路,还需要更多的农业电商人去摸索。而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农业电商也突显了很多问题。

  孟宏伟和谢光华都面临着一个难题——物流。这也是做农业电商不可避免的问题。谢光华网销芦笋,一份4斤就需要15元快递费,而且他不敢发广东等地的快递,因为路途遥远,即便他想过种种办法,芦笋也无法完好到达消费者手里。

  孟宏伟给每个客商承诺,运输费用由孟宏伟自己负责,并且路途中牛羊损失也由自己承担;另外,线上联系线下交易的方式,并不像淘宝那样有支付宝之类的第三方支付系统作保障,他说:“以前偶尔会有客商付了定金,等我们把货拉过去,出现了尾款赖账的情况。我们也没有其他办法,现在也只能靠合同约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