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十年前就曾写过这个题目,在当时属于很鲜的选题,不仅在我供职的《大众日报》上发表,报社的《业务研究》还刊发了评论文章,夸这篇稿子写得好,称好就好在这个问题发现得好,提出得好,还说稿子写得扎实。当年,这个稿子获得了山东省好新闻二等奖。
2011年4月,全国部分叶菜价格狂跌,众多菜农血本无归。5月,为解决“菜贱伤农”问题,山东省商务厅和农业厅表示将全面推进农超对接,争取“十二五”末超市农产品直采比重达到60%以上。其实,农超对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山东省就开始了农超对接试点。3年以来尽管农超对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难当大任”。
十年后再采访调查这个题目,稿子写起来仍然觉着挺新鲜。由此也可见,十年来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农产品进超市的问题。农超对接听起来挺美,可做起来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完成的。这一次的调查,记者写了以下几个小题:
超市:不对接单个农户
2011年5月19日,记者到大润发华北总部了解农超对接实施情况时,恰逢济南历城区的一位村干部前来商量农产品进超市的事。大润发工作人员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提供多少个蔬菜品种,能不能开发票,能否送货?当这位村干部表示自己只是一名菜农时,采购员婉拒了进一步的商谈,称“超市还没有和单个农户合作过”。
这位工作人员的解释是,现在单个农户一般就种植几亩地,两三个品种,最多也就提供几吨蔬菜,但是对于超市来说,一天就要销售几十吨上百吨,以及二三十个品种的蔬菜,超市不可能挨家挨户收购蔬菜。而且,单个农户不能提供发票,超市没法走账。
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刘东红也透露,目前与银座有业务关系的农超对接单位全为专业合作社,没有单个农户。
农超对接的“农”并不是指单个农民、农户。这是众多超市的共同理解。
菜农:进超市不如进批发市场
超市不愿和农户对接,有的农户也不愿和超市打交道。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超市的采购量有限,农超对接对农产品的销量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济南华联在唐王镇建立了大型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日收购蔬菜30吨。初听数量很大,但实际上超市采购品种多,分摊到一个品种上就不多了。司家村农民湛茂华以本村的卷心菜为例做了分析,他说,全村种了1000亩,总产量是3500吨,卷心菜的商品期最长也就15天,也就是说,要把司家村的菜卖出去,需要每天卖230多吨。所以,他们村的大部分蔬菜销售还得靠批发市场。
在价格方面,能否使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直接转移给农民,超市掌握着主动权。唐王镇司家村的韩作银说,农超对接现在是这样,合作社要送货上门,而且要给超市不低于8个百分点返点,等于利润大部分被超市赚了。
有同样看法的还有济阳县崔寨镇菜农李喜明。他说,比起送菜进超市,他更愿意去批发市场卖菜。他介绍说,以前他们村也有人给县城超市送过菜,但是,超市根据销售量而不是进货量与菜农结账,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由供货方承担。
合作社:超市门槛不好迈
相对于单个农户,超市更愿意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对此,许多合作社也表示,把产品打入超市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但超市门槛高、收费乱、结账难等问题,又让他们对超市“爱恨交加”,不少合作社只能知难而退。
齐河澳诺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学武对此深有体会。他说,2009年,他曾和济南的两家大型超市合作过。根据合同,合作社每天要给超市送两三吨食用菌,但超市结账是一月一结,一个月下来,压款就达到三四十万元。合作社不堪重负,最后只好撤柜。
相比王学武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潍坊庆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的时间比较长。据理事长侯建波介绍,“一开始的时候很难打开市场,为了能进入,把原来中间商的那部分利润让给了超市。”他还说,“超市愿意接受我们的产品,也是因为我们合作社的蔬菜产品档次比较高,是按无公害或有机的标准生产的,质量有保证,这是其他经销商比不了的。若是普通菜,现在确实不好进超市。”
“商场超市的门槛太高,光进场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青岛一家果蔬联社的负责人山东认为,超市店大欺客严重。目前为商场超市供应农副产品的主要是一些大的农贸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不仅资金雄厚,业务流程熟练,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外面的人很难插足。
“农超对接是大方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记者从省商务厅了解到,2010年,全省参与对接的超市连锁企业达到52家,全年农产品销售额125亿元。这组数字非常令人振奋。但在一些经营者眼中,现实却没有那么美好。
未减少流通环节
农超对接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但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农超对接在流通上的环节并没有减少,仍然需要经历集中收购、长距离运输到消费地市场,然后再零售。与现行模式的不同仅仅在于,物流商、批发商的角色改由专业合作社或超市扮演而已。
“我们合作社现在身兼数职。”莱西市姜山镇的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该合作社与青岛的几家超市签定了蔬菜供销合同,按照合同要求,蔬菜的收购、整理、分装、送货全部由合作社承担。所以,不论超市要50斤还是100斤蔬菜,每天7:30以前,合作社都要风雨无阻按时送达,不能耽误超市蔬菜上架。这位负责人说,送货到青岛,一台车的费用就是200元,全部由合作社承担,大大压缩了合作社的利润空间。
目前也有部分超市建立起自己的购销队伍。对此,大润发华北总部采购部的工作人员认为,超市卖菜只是赚人气,稳定客流,只能做到保本微利,甚至不赚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除了实力雄厚的大型超市外,更多的中小型超市难以养活一个庞大的物流队伍。
对接难寻对象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山东农超对接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超市直接到农村租地建基地;二是专业蔬菜种植公司流转土地后与超市对接;三是超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当前,农超对接最流行的方式是后两种。
超市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合作社合作呢?刘东红认为,首先一条,合作社要有现代市场意识、成熟的经营经验;其次,合作社要有足够的种植规模和品种。“许多人以为任何一家合作社都可以做农超对接,其实并不是这样。”刘东红说,几天前,济南长清的一家合作社表达了合作意向,但考察后发现,这家合作社品种太过单一,合作无法进行。
刘东红说,还有的合作社难以达到超市周年供应的要求,无法参与到农超对接中来。所以,目前他们的蔬菜只有30%来自农业合作社,70%仍然依靠大型批发市场,而果品则全部来自批发市场。
济南华联采购部负责人对此持相同看法,目前他们在唐王批发市场采购的蔬菜,供应比例只占华联超市蔬菜销售总量的5%左右。原因就在于,唐王的蔬菜品种相对单一。
与批发市场动辄上千吨的蔬菜销售量相比,超市销售量很小,完全不具备规模化经营优势,可以说无利可图,很多超市对搞农超对接没有兴趣。
一个大型超市的经理坦言,该超市蔬菜80%来自批发市场,个别品种由农业合作社直接供货,都是关系户。他透露,有的超市的农超对接看似搞得红红火火,实际上是表面功夫,“他们看中的是政府拨给企业的农超对接扶持资金。”
“下一步还是要专业分工,超市直接介入农产品生产、流通并没有优势。”刘东红认为,超市做零售很有经验,但在种植、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盲点,需要专业公司介入。他还认为,超市直接插手农产品加工行业甚至前端延伸到了种植行业,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并不意味着超市应当这样做,而且做这件事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要完成熟悉农业和农产品的物流队伍和体系的建设,而且要把农产品和餐桌两头的需求都考虑进去,超市没有这样的实力和精力。零售应当多元化,不能由超市取代农贸市场,使蔬菜流通中出现真空状态。“超市要做,农贸市场也要存在,最终方向还是专业分工。”刘东红说。
多家超市负责人也表示,与不太专业的合作社打交道,既繁琐又容易出纰漏,而直接到批发市场采购,由于采购量大,议价能力很强,操作也简单,低进低出、高进高出。这么一比较,一些超市对农超对接态度更多的是“顺其自然”。
如此,农超对接便成了超市眼中的“鸡肋”。
农超对接,碰碰碰
为解决农产品“菜贱伤农”问题,从2009年起,山东省已力推农超对接数年,下一步将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来解决上述问题。面对记者的采访,山东省农业厅经管站科长秦峰奎如此表示。
秦峰奎称,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4万个,有3000多家合作社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农超对接。
在实际运作中,农超对接的模式也确实提升了销售量。山东省商务厅统计显示,去年全省参与对接的超市连锁企业达到52家,全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125亿元,占企业销售总额的16.4%;基地直采比例达到30%以上,直采金额37.5亿元。
但今年4月份,几乎席卷全国的部分叶菜出现“卖难”后,农超对接推行的有效性再次被外界所关注。
对此,秦峰奎认为,农超对接是未来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方式之一,任何新的销售方式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目前,农超对接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对于政府的信心满满,超市态度略显谨慎。“农超对接不是不能搞,但短期内肯定难以实现全覆盖。”刘东红认为,与批发市场动辄上千吨的蔬菜销售量相比,超市销售量很少,但品种多,完全不具备规模化经营优势。他说,一车菜若单纯依靠农超对接,可能一个星期也卖不完,成本太高。如果拉到批发市场,那里买家多,一车菜两三天就卖完了,对农民来说,这才有钱可赚。
不少超市负责人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蔬菜流通仍必须依赖现有模式。
农超对接要快速发展,就要扫清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秦峰奎认为,确立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尚需时日。他说,目前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虽已确立,但在实际经营当中,超市和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一般不和合作社直接合作,因为大部分合作社经营规模过小或不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税务部门不给办理税务登记,造成无法与超市企业进行结算,阻碍了农超对接的快速发展。
超市的垄断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打破。从表面来看,农超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蔬菜的损耗会减少,管理规范的超市运营好的情况下,合作社能获得比批发市场更多的利润才对,但实际并非如此。
山东省农业厅的调查表明,目前农产品进超市一般需交纳2万~5万元不等的入场费,多数超市对外说是押金,实际上以后将采用各种理由扣除,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效益。由于目前是农产品买方市场,有的超市故意压级压价,实现不了优质优价,打击了产品销售。农超对接中的利润大部分被超市拿走了。
农产品供应链中各方位置不对等是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山东省供销社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农产品销售的下游超市已经是现代化产业,而上游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阶段,势必造成超市的强势。要打破这种不对等,需要政府政策对对接双方的责权利进行进一步的规范。
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
“农超对接是有先决条件的。”山东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是生产的组织化和流通的组织化要达到一定水准,另外在推进农超对接的过程中要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而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位工作人员称,山东省下一步将加大对农超对接工作的支持力度。国家及省、市支持农产品流通的项目资金,将优先安排农超对接工作成绩显著的超市、合作社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各级部门也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超市企业,搞好农产品加工配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及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支持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快速检测、储藏、保鲜、物流配送等能力建设。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在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在资质认证、项目审批、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