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济南、潍坊先后成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城市。据了解,济南市肉菜追溯体系建设由济南市商务局承担。“软件部分已经与浪潮集团签约,目前正就体系硬件配套进行招标。”2012年6月28日,济南市商务局市场秩序处的工作人员说,“还无法确定具体投入试用的时间。”

  尽管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由政府主导肉菜追溯的消息却已在省城传开。记者在济南超市、肉菜批发市场调查发现,市民和菜贩大多对肉菜追溯的前景看好。在涉农企业和合作组织看来,具备统一标准、实现信息共享的追溯机制的建立,让农产品有了更大的商机。


  个人投资70万建追溯系统,仍难得到客户的信任

  博兴县博昌街道办事处的国丰高效农业生态园区孙志刚,早在2011年就投资70余万元,建起独立的蔬菜质量追溯系统。

  “从生态园出去的每一份蔬菜都标有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可以看到蔬菜出厂、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孙志刚说,“这种模式,和目前政府主导的追溯机制原理是一样的。”先进的追溯模式一度让孙志刚的蔬菜征服了不少客户,但随后就有客户提出:这个追溯机制是你们自己建立的,每个环节的信息都是由你们输入,怎么能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可信?

  “对这个问题,我真无法回答,我只能说,一个企业想做长久,必然会爱惜自己的声誉,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孙志刚说,但别人的怀疑确实有道理。

  曾有一家主打有机农产品品牌的电子商务网络派了一位经理,从济南赶到博兴找孙志刚商洽合作,孙志刚把来自客户的疑问又抛给了这位经理:你怎么让客户相信你推荐的产品是真正的有机产品?

  这位经理想了想,说:“是啊,我们自己说话少了点说服力。”


  政府主导肉菜追溯或将成为权威第三方

  那么,谁说的话才有权威性?

  如今,在济南燕山银座的肉菜卖场,贴有“有机”商标的肉菜明显地减少了许多。“刚有有机这个概念时,卖得还不错,后来市民对有机食品开始怀疑了。”卖场内的一位推销员告诉记者,媒体针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报道,让大家对“有机、绿色、无公害”逐渐失去信任。

  “其实,国家对绿色、无公害产品有严格的认证标准,只有有机一项,目前的认证有点乱。”山东省农科院的一位蔬菜专家说,“好几个提供有机认证的机构都说自己最权威,其实谁都不权威。”此外,即使是有严格认证标准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因为市场上的贴标“琳琅满目”,消费者仍难辨真假。

  “在这种情形下,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对市场经营主体来说,都渴望有一个权威的声音,从从根本上保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让经营者安心。”这位专家表示,“由政府部门主导、覆盖整个城市的肉菜追溯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承担了这个角色。”


  有了蔬菜产销“把关人”,快速监管仍任重道远

  但由政府部门主导,并不是让肉菜追溯机制担起安全“把关人”的关键因素。

  以国内的蔬菜产销地寿光县为例,当地也曾尝试通过政府主导,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其具体做法为:对涉及到的大棚和农户统一编码,各个生产环节都建立档案,并全部输入监管网,由此实现生产质量跟踪与追溯。另一方面,由于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参与交易的蔬菜份额的70%来自外省,对此如何建立追溯也极为麻烦。为此,寿光要求外来蔬菜进场前必须出示产地检测证明,并由采样人员从车辆的4个对角进行采样,之后对所有信息形成电子档案备查。

  “但这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它无法覆盖所有大棚和产品;其次,这种信息也无法跟市场管理有效结合。”寿光的一家蔬菜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一旦真的出现外销蔬菜质量问题,如何定位、召回、追责,仍然是个问题。

  “只有实现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追溯规程,才能确保跨区域追溯信息的互联互通,形成快速监管反应。”在上述蔬菜专家看来,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的肉菜追溯系统,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来说,其意义绝非仅止于监管手段或方式的革新,更在于提升了“把关人”的效率,为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保证。


  检测一把菜,如何放心一片地

  面对宛如痼疾的食品安全问题,肉菜追溯体系的出现,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剂良药。但对现实而言,先进的软硬件配置、大批人力物力的投入、海量信息的数据化监控等不过是个开始。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要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还需要不少措施。

  作为国内首批试点城市之一,青岛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已投入试运行。据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的一位张姓工作人员介绍,在目前的肉菜追溯机制下,肉类只可以追溯到屠宰加工环节,蔬菜则是从进入批发市场开始纳入整个机制。也就是说,肉菜最初的种养环节还停留在追溯机制之外。

  安全问题一竿子没捅到底,与目前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有关。2010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此后各地的追溯体系建设均由商务部门负责。在试点阶段,作为熟悉、掌控农产品安全生产一环的农业职能部门,还未与追溯体系建设结合。

  而要全程保障食品安全,农业、畜牧等部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肉类产品为例,上述张姓工作人员称:“如果要想继续追溯到养殖环节,甚至把经纪人也纳入可追溯系统,必须和农业等有关部门联合。”

  其实,农业部门也一直关注肉菜追溯机制的进展。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质检处调研员林泉预测:未来追溯机制的建设必须涵盖生产阶段。


  受到硬件限制,与物联网还有距离

  在试点阶段,即便是已投入运行的追溯体系,目前也受到硬件的诸多限制。“比如说,我们现在还无法在肉类产品中植入信息芯片,只能在经营者中推行带有芯片的卡,以此掌握肉类产品的流通情况。”青岛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坦承,类似高端、尖端的技术还无法普及。

  “在发达国家,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投入相当大。”山东省农科院的一位专家说。我国也应当继续加大投入,推动类似技术的研发与运用。“软环境”的改善同样不可忽视。在不少人看来,严格的追溯机制还需要法制的跟进、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及维权渠道的畅通等。

  如何对进入流通环节的肉菜等农产品实现严格、全面监控,已引起不少涉农经销商的深思。博兴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刚表示,按照惯常方式,专业机构的检测只对样品负责。“从一个产地拉来一车菜,检测结果只针对一小把样品,问题是这一把样品能说明多大问题?又怎么才能消除消费者对来自同一产地的同类或其他农产品的担忧?”


  肉菜追溯,对种养散户是考验

  面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出现,有人喜,有人忧。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令人欣喜。但这一体系对当前以散户为主的种养户的打击,也引起不少人的忧虑。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省内设施蔬菜领域专家高中强表示:“实际上,再严格的追溯机制也只是一个手段,它真正的目的或作用,就是通过严格监管重塑社会诚信。”

  高中强认为,追溯体系的逐步完善,将逐步确立市场准入制度。所谓市场准入制度,就是公民和法人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满足相关条件和必须遵守相关制度与规范。

  已有媒体报道称,随着追溯体系的建立,散户乃至规模化种养户感到进入市场的渠道变窄了。有的养猪户声称,自己原本就很微弱的议价权变得更加微弱。

  对此,高中强的理解是:“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和生产者意识到,要想进入市场必须经历诸如实名登记等接受在流通环节的种种考验,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达标。”就是说,无论是散户、规模化种养户,还是涉农企业,都将面临质量意识的提升。这对目前的农业格局来说,不重质量重产出、不重安全重效益的生产者将面临淘汰。

  “但反过来看,这对农业长远发展是一个好事,它将有利于那些讲质量、有信誉的种养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逐步壮大,从而推动农业朝科技、专业方向发展。”高中强说。


  让不诚信有代价才会懂得价值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很完善。另外,严格召回制度以及惩罚性赔偿制度也让不法者望而却步。”山东省农科院的一位农业专家表示,“而在我国,召回和赔偿制度做得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这位专家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监管体系力量的分散。“缺乏一个具备行政资源集中优势的部门或机构,以农产品的质量为例,农业、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都有管辖权,不过,都管容易造成都不管。”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缺乏严格立法的支撑,也让召回和赔偿变得困难。“一旦食品企业成为纳税大户,地方政府就会千方百计地保护它,真出了安全事故,地方政府也会帮着‘化解’。另外,现行法律对于诸如集体诉讼式的消费者维权方式也存在诸多盲点。”


  既要水清又要有鱼

  “通过建立追溯体系重塑社会诚信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很多人努力。”济南卓远农联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勋认为,应该用市场手段促进食品安全体系诚信体系的建设。

  诚信的树立,也意味着现在和以后的市场会像水一样变得更加清澈。不过,水要活、要生动需要有鱼。在农产品市场中,最大的“鱼”往往是涉农企业和种养大户。以卓远农联为例,其本身并不生产农产品,而是致力于通过树立自身品牌打造食品物联网平台,对于加入物联网的生产商产品,均纳入公司质量追溯系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该公司承诺赔偿顾客1万元/次。

  博兴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刚也认为,企业的积极行为,对追溯体系的建设是一种有力的补充。“仅在流通环节的信息输入就堪称海量,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仅靠政府,恐怕会很吃力。”另外,为了保证信息的精确与权威性,他建议,从检测环节开始,不妨引入民间机构、专业人才参与管理,由此逐渐培育出有权威的“第三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