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作这个题目呢?当记者在业务汇稿会上提出这个想法时,就受到了同事们的质疑。记者回答:“据我所掌握的一些情况来看,小微企业生存困难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大多数,在地方已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肯定有诸多原因,只要有诸多原因就是作文章的好题目。”鉴于记者是个资深记者,所选题目一般容易通过。可选题通过了要真得作文章了,“难”随之就又一次光临到了大脑。透视性的文章,不同于调查,调查如实地说就行了,可透视是要说出表面后面的东西。开弓没有回头箭。干记者就得常常自已把自已逼到绝路上,只有绝路了才能逢生。
在采访调查中,记者常常碰到诸多困难,最常遇到的是交通问题,交通牵扯到的多是到某村、某地块、某山沟不通车的地方,这问题解决起来无非是借自行车、雇摩的,坐拖拉机、农用三轮,实在没法了就抬起脚板子走。记者走得最远一次是进山沟寻找一个林业公司,山路弯曲不平,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脚上都打起了泡。最难忍受的是被冷落,到那个企业后,老板板着脸跟盘问特务的样儿,不让坐,不让水,开口闭口“你想干什么”,而采访有关部门那就更常常是遇到“不知道”之类的。还曾在一地发生了误会,派出所把记者扣留下来,打电话给宣传部才得到解脱。记者先后采访调查了一个多月,才算写起了这个稿子。
小企业关门农民“失业”
在城里的“招工难”此起彼伏的时候,朱庆芝“失业”了。
朱庆芝,47岁,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人。几年来,虽然她一直待在农村,但几乎天天到村子周边的小厂子打零工,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两三万元。在2012年,她却赋闲在家了。
“往年这时候,是工作找人。晚上刚打工回来,就有同村的人上门说有一个什么样的活儿,待遇多好,鼓动一块去。今年不但没人上门,出去跑了几天也没找到活儿。”勤快惯了的朱庆芝,一闲下来还真有些不适应。
劳务市场也去过了,“每天乌泱泱的人,能找着活的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去了几天,也泄了气。现在,她和村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家闲着无所事事。至于原因,她听村里人说,是欧债危机惹的祸。但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欧洲,怎么会和他们这个偏僻的小村子扯上关系?这让她有些想不明白。
同样想不明白的,还有朱庆芝曾经的雇主张平泉。
张平泉经营着一家小园林公司,说是公司,但人员不固定,揽着活就临时雇人,手底下人多时能达到三四十人,没活儿时就光杆一个。
张平泉也觉得今年有些不同于往年。“前几年,不出正月就能开工,今年,阴历都进三月了,还没有接到一单生意。”
“现在苗木市场的冷清与季节关系不大。”他认为,这主要与经济大环境有关。国家收紧银根,地方政府手里钱少了,投在市政工程上的自然就少,“往年这个时候,很多苗圃都在往外地发货,现在明显少了,说明很多地方缩减了市政绿化工程。”另外,他认为,持续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也是影响苗木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角债”逼死小企业
见到贺建设时,他刚从邻居家打完扑克出来。看着眼前的他,不相识的人很难想到,年前他还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
2004年,贺建设在莱州县城办起了一家装饰公司,手底下四五个人,专门制作和安装铝合金和塑钢门窗。几年下来,效益还不错。一年总能赚下七八万元,工人也从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十几个人。但年前,他停工不干了。“本来这就是一个微利行业,现在干这行的越来越多。”老贺的公司近几年被分流了不少工程,不过运营还是不成问题的。
真正让老贺感受到企业不好干是从去年开始的,“一是活儿难找了,二是干了活儿拿不到钱。”工程款拖欠情况越来越严重。工程款回不来,购买原材料的钱立刻成了问题。谈起资金困境,老贺不禁皱起眉头,“像我这样的小公司,想要贷款根本不可能,后来向亲戚借了10万元周转,但干得越多,欠款越多,简直成了恶性循环。到目前,他还有近10万平方米的工程没有拿到工程款。现在相互欠款成了一种惯例,‘三角债’又复活了。”
看到附近有很多小企业关门,老贺也决定低价处理工厂的设备,“我现在就先闲着吧,只是家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目前实在还没想好该干什么,觉得现在挣钱太难了。”
小微企业年后复工率低
不论是朱庆芝打工的小企业,还是张平泉、贺建设经营的公司,按照我国2011年公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都属于小微企业。
据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省有小微企业60多万户,其中90%以上分布在县及以下的乡镇和村,这些企业为社会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贡献了60%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只是,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非常艰难,比如它们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成本提高、融资难等等,都让它们的生存举步维艰,一些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2012年2月份,全省17个市的中小企业节后复工率只有九成,其中有3个城市低于八成,尤以聊城为最低,复工率仅有六成。
出口订单锐减
虽然有关部门提供的中小企业节后复工表显示,烟台市的复工率达到了95.8%,但记者采访发现,进入2012年以来,烟台市众多以机电产品、水产品、服装等外贸加工工厂遭遇到了“严冬”:开工难和订单难,工人招不上来,开不了工,开了工没有订单可接,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
36岁的李永娟在2003年和丈夫办起了一家草编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3月24日,记者来到李永娟位于在莱州市沙河镇的公司时,她接到的1000件塑编家居订单已经做好。“受欧美债务危机、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今年我们公司的外销订单明显下滑。”李永娟告诉记者,以这个家居订单为例,以往这个日本客户至少会订3000件,多的时候还订过10000件。此外,公司来自欧美的订单也锐减了三分之二,现在1000多件的订单就算是她手中的大单子了。
据了解,烟台的小型、微型纺织服装企业大多从事贸易加工。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因此,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使他们首当其冲,个别企业还由于订单减少和利润空间无法维持,出现阶段性停产的状况。
据山东省工商联的一项调查表明,2012年,全省65%的企业认为人民币持续升值将是大概率事件,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企业在对外谈判中普遍不敢接大单、长单。
国内市场萎缩严重
“济南市中小企业的节后复工率为100%。”对这一数据,济南市高新区一电动车厂的刘以功抱以苦涩的一笑:“大家都在硬撑着。”
这家电动车厂有两个组装车间,但只有一个车间开工。指着空荡荡的车间,刘以功说,那是生产沙滩摩托车的,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没有接到一张订单,只好停产,“工人大多安排到国内的摩托车生产线上去了。”
国内市场形势如何呢?“和去年相比,济南的电动摩托车市场萎缩了40%,电动自行车市场则萎缩了20%。”3月初,在济南市的一次电动车展销会上,一位李姓经销商称。他说,电动车目前的利润率只有4%-5%,不足去年的一半。经济不景气是主因。他说,受全球性通胀影响,市场前景不明朗,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大家都处于观望状态。
当日的展销会,卖出去的电动车屈指可数。李姓经销商告诉记者,同样的展会,前年卖了300多辆,去年100多辆。
成本不断攀升
除了订单减少外,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使部分小微企业难以招架。记者从济南市一家汽车4S店了解到,该店的供货商提高了一些主要零配件的供货价格。
经理张先生认为,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是原材料与销售价格的不等额上涨。目前,该店各种配件进价整体上调幅度约在3%-5%,其中尤以润滑油、蓄电池、刹车片、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及空调滤清器等常用配件价格上升最为明显,如进口机油价格上升了10%-20%,机滤涨了15%,刹车片上升了10%……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出货价却不能同步上涨。
张经理告诉记者,现在零配件的进货价涨了,人工成本也比去年提高了三四百元,再加上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汽车维修企业的竞争,企业基本上等于白忙活。
其实,此类现象在众多行业中普遍存在。现阶段小微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来维持,而生产原材料的国际、国内采购价格普遍持续暴涨,去年全年棉花价格上涨了87.5%,32支棉纱价格上涨91%,天然橡胶价格上涨近50%,铁矿砂、铜矿砂、铝土矿的进口价格也接近翻番。而多数行业产品价格却没有随之上涨或上涨甚微,导致企业利润缩小,资金供应链条骤然拉紧。加之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平均涨幅在10%-20%,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此外,人工成本增加更让小微企业雪上加霜。
贷款难于登天
汪俊辉是济南市天荣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正在筹建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厂房。然而,当他到银行打听贷款时,却犹豫了。“利息很高,对公司经营会产生影响。”
青岛一家食品出口企业反映,目前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时的利率一般上浮不超过20%,但是会对企业收取其他的各种费用。去年额度紧张时,有的股份制银行一度上浮到了60%。在记者采访的十几家小微企业中,只有一家以五户联保的方式从农村信用社贷到了款。资金,成了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
山东省工商联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调查显示,自去年四季度起,各商业银行信贷进一步收紧,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而且突出表现为企业规模越小,融资越难。据山东省商务厅对400多家中小外贸企业网络调查,有23%的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只抓大企业,众多小微企业受冷落
“领导眼里只有大企业,没有我们这些绿豆芝麻。”在济阳,一位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小企业主向记者抱怨道。他说,一直想再上一套脱水蔬菜生产线,但用地指标一直批不下来。“向有关部门反映了多次,得到回复说,用地指标大项目都不够,他这样的小企业只能再等等。”结果一等就是好几年,至今没有结果。
此类现象并不是个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由于新的园区不再审批,原有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准入门槛提高,大量小微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小,不够进园区条件,而园区之外的用地政策审批又很严,很难解决用地问题。一个县、区引进或新上一个大项目就基本占完了当地当年用地指标,使小微企业用地更加困难,致使很多项目因没有用地指标而无法落地。即使部分企业想在现有企业规模基础上进行改建也遇到了很大困难。比如,淄博一个行业商会拟建一个物流市场,项目可行性科研报告、立项、前期规划和资金都到位了,就是用地指标迟迟无法下拨,导致项目一直没法开工。
采访中,不少小微企业反映,有的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到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注重抓能够“强市”、“强县”的大企业、大项目,而对能够“富民”的小微企业重视不够。“他们热衷于对外招商引资,而对本地的小微企业不闻不问,领导主动到企业调研的少,帮助解决问题的就更少了。”小企业老板们牢骚满腹。
没有配套细则,好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及山东省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很多这样的政策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配套实施细则出台,无法落实,企业得不到实惠。细究原因,有以下几种:
政策宣传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对有关的政策和文件具体内容不太知情或知之不详的较多。2010年,青岛市曾专题调研中小企业政策实施成效,结果对有关政策没听说过或不熟悉的中小企业占到所调查企业的40%以上。
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最近,潍坊市在对400名市级以上民营企业家进行的一次调查中,企业家普遍反映相关扶持政策内容很好,但五成以上的人认为,这些政策因没有配套政策,缺乏操作性,企业难以享受其好处。其实,不只是省市出台的政策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国家政策有的也落到这种境地。比如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至今已经过去快两年了,包括工商、税务等在内的一二十个相关部门,都没有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小微企业想寻求帮助,却徒劳无功。
现行扶持政策口径过窄。现有税收政策没有实行普惠,设定了很多门槛,使小微企业对税负减免感受不深。如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大部分的税收优惠是针对核算规范、账证健全的企业,而小型微利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多数没有自己的专职会计人员,而聘用一个会计所需费用与减免税款相比又较高,企业往往不愿建账,造成建账、财务核算等方面不规范,导致税收政策无法落实。这些问题都使小企业享受不到应有的税收优惠,增加了纳税成本。
出生率不高,夭折率不低,小微企业创业环境待优化
当前,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经济专家,都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作为救小微企业出水火的“头等大事”,而在众多小微企业老板眼里,营造好的创业环境比解决融资难更迫切、更重要。
采访中,不少小微企业老板反映,当前小微企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税负上。根据调研,小微企业要交纳的税种超过20种,各种税外的费金有10多种。有小企业反映,小微企业隐性和显性的税费超过企业平均税负的40%。而且,据了解,山东省小微企业进入的启动资金很少来自银行等金融体系,大多来自于个人积蓄或亲戚朋友的借款。所以,对新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创业的环境,包括政府的税要减收、免收,简化注册手续等。
对于从银行贷款,许多小微企业表示那是一种奢望。“现在很多银行说他们给小微企业贷款了,这个话我永远打问号。”一位小微企业老板说,据他的亲身经历,银行能够贷款的对象一定是比较正规的机构,没有资产负债表的、没有经过审计和会计师签字的报表的企业,在银行肯定搞不到贷款。而一旦有资产负债表、有审计报表的企业,就已经是成熟企业了,而不是他们这样的小微企业了。
山东省中小企业办的一位负责人也认为:“山东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第一出生率不高,第二夭折率不低,好多就是我们的发展环境不是那么很优化造成的。有关部门的冷面孔、生硬的态度就把那点创业冲动给打压下去了。”
小微企业解困之道
海外订单遭遇寒冬,利润大幅下挫,内地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融资困境未获改善……内忧外患使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愈发艰难。但同样的经营环境,同样是“草根”企业,仍有一些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探究原因,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断创新,积极自救。
(一)转型升级莫迟疑
一辆辆满载索具的汽车驶出潍坊德丰索具公司,驶向青岛,从那儿装船出口国外。这是一笔600万元的订单,在出口形势如此低迷的情况下,德丰公司如何实现两个月销售产值1000多万元?
“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这是大势所趋。如果不正视这些变化并及时转型升级,企业空间肯定会越来越小。”公司总经理范德裕说,该公司一开始只是代工、加工半成品,由于要为上游厂家垫付部分资金,创业之初不但没有挣钱反而赔上不少钱,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选择及时调整思路,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实现了由为别人生产半成品到自己独立生产整件产品的突破性飞跃。
2006年,德丰公司再次主动升级。“五金配套零件是一个夕阳行业,难有大作为。”而此时此刻,范德裕也感到了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在生存空间窄、利润单薄、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范德裕对自己的企业重新定位——转型升级。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目前德丰索具生产的汽车拉紧器、工程卸扣等产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而这些付出换来了市场的认同,也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
“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小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功。”范德裕说,不断创新,就是该公司的生存之道。
(二)寻找新的销售渠道
作为江北最大的家居生产集散地的邹平,拥有1200多家家具生产企业,全县家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在历经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邹平家具正进入一个战略转型期。
从去年开始,有的家具企业感觉很郁闷。随着相关调控房地产措施的出台,邹平家具企业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为应对市场变化,从去年起,有的企业单独或抱团在各地设立家具直销点,进行直销;还有的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家居公共服务平台,寻求设计、信息、研发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帮助,以促进本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健康发展;另外,许多企业还利用当地的家居电子商务网站,把商铺开到了网上。
(三)创造自有品牌
为了摆脱困境,小微企业想出各种办法来降低风险。“我们产品的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中东地区,欧美地区的形势不乐观,我们正在加大中东地区的销售力度。”昌邑市柳疃镇一家纺织品公司负责人郑永建说。
柳疃镇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全国最大的丝织镇,纺织业是全镇经济的支柱产业。从2010年开始,金融危机的寒风也吹到了这里。“工艺上也采取新工艺、新材料,像莫代尔、竹纤维等,以前的产品就不生产了,但效果没有想象得那么好。”郑永建摊着两只手说,依赖代工贸易的出口十分不稳定。现在,周边的许多小型纺织企业已经开始转型,逐步减少这种代工贸易。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传统贸易模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造自有品牌才是山东小微企业的出路。”
(四)小微企业要诚信为先
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目前新增就业80%-90%来自小微企业,新增税收也大都来自小微企业,所以帮助小微企业脱离困境至关重要。
但小微企业也并非十全十美。济南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部负责人李先生坦言,部分小微企业的诚信十分成问题。他说,现在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政府,都在呼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很多小微企业为获取贷款,往往会做假账,美化其财务报表。还有最近出现的企业主贷款后跑路的现象,更是让许多银行在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时顾虑重重。
由此看来,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外部环境的改善,但更需要奋起自救:创新不止、自强不息,先通过自救存活下来,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渡过难关后,待良机一到,再次驶入发展壮大的快车道,这也许才是小微企业最重要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