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书香伴咖啡,不负韶华不负卿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是读书人的节日。也是文学家的纪念日,因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等许多世界著名作家和文学家在这一天出生或去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来纪念他们,来鼓励人们发现读书乐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希望能向培根所说:“读书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来提高人类的素养。
我们国家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里历代重视教育与读书,古代时就有很多读书的感人故事。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就买了四幅画挂在墙上:“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程门立雪”用这些古人他们从小刻苦读书的故事,激励我们发奋学习,只要买书,他一定出钱,但是唯一的条件要看到你读完,并检查你读到的内容,至今家里还有小时候读过的书。
现代史中也有许许多多刻苦读书,创造伟业的人物,如鲁迅嚼辣苦读、闻一多的醉书,侯宝林的抄书、毛泽东在兵荒马乱、枪炮声声、煤油灯下,依然读万卷书,即使在最艰苦的战争环境、长征途中依然手不离卷。
在我们“银河”中,也有许多老师,他们是热爱读书的模范,是耕耘文坛的作家、书法家、摄影家、画家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生活里读书是人生的一部分,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
爱读书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书是流动的血脉,书是灵动的生命,书是无尽的源泉,在书中行走,我们会与历史同行、与世界同行,能和伟人聊天,和智者对话,同导师同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可是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潮涌而来,种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每时每刻都给人们带来应接不暇的阅读量,到处都可以看到手捧手机的人们,成为道路上,公交里,地铁中低头的风景,刷屏、浏览、点赞成为阅读的习惯。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挤掉了人们读书的时间。
有人说在德国的今天正和我们相反,地铁上、公园里,仍然可以看到许多手不离卷,刻苦读书的人。 提起阅读,我心里总觉得有点遗憾。我们中国人均读书量少得可怜,年人均读书量只有4-5本。而以色列年人均读书量为60本,排在世界第一位。日本年人均读书量为40本,排在世界第二位。法国年人均读书量为20本,排在世界第三位。韩国年人均读书量为11本,排在世界第四位。这和一个泱泱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实在不相匹配。
世界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目的是让人们每天都是读书日。我们都会记住这样一句话:“读书吧,书是智慧的源泉。”我们都知道四个字:“开卷有益”可是在今天人们却忘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现实的发展、压力、和变化,让一些人们把金钱看得很重,因而变得浮躁、油滑、懒散、冷漠、偏执、狭义….哪还有心思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灵魂不再漂泊和彷徨,让精神不再挣扎和流浪,让心灵得到充实和安静。那就只有读书,每天读读书吧!
只要你一缕书香伴咖啡,一缕茶香陪书读,你一定会发现,有的书像陈年的佳酿百读不厌,有的书如倒吐的甘蔗渐入佳境,有的书像一枚青色的橄榄苦涩后溢出清香,也有的书似干柴烈火让你激情燃烧。
让我们爱书、藏书、读书吧,不负韶华不负卿,我想大家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执笔:小泥儿
美编:浅浅眉
银河悦读版务部
1楼 文友:溪涧 2020-04-25 10:07:52
爱书、淘书、读书、藏书,历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几千年,其实都是传承于书中的。x小时候家里没钱,爱到书摊看书,总想拥有几本自己的小人书。做梦梦见书摊上的书都归自了,醒来却空无一书。后来,姐姐们买了几本给我,我也省吃俭用地买回几本旧小人书。把属于我自己的十来本小书宝贝似地放到抽屉里,不许任何人动,并且把碎的地方糊好,有的还衬了水泥袋纸的硬皮。这便是我的第一批藏书,也是处女藏书。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识得字多了,就不满足于看小人书。囫囵吞枣地找一些大书看,看不懂就挑那有意思的情节看。喜欢了就想拥有。找一个箱子装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文革时学校图书馆整天锁着门,我们从窗户里侦察到一排排书架上全是落满了灰尘的书。终于有一天,我和另一个男同学从大殿后面窗户里跳了进去,黑暗里一人抱了一些书回了宿舍。把书藏到宿舍后面的草垛里,看完一本再去换一本,互相用孔乙己的话戏笑:“窃书,我们是窃,非偷也。”现在想起来的确可笑。
胶东睡土炕,一般都是老人睡东间,孩子睡西间。土炕挨着窗户,窗台一般都较宽,可摆放一些东西。我就将平时看的一些书,有的没看完,有的看得仓促没细看,摆到窗台上,没事时顺手抽出一本。正是夏天,天气炎热,夜晚开窗纳凉。窗户挨着猪圈,半夜时猪饿了,跳上窗户将我的书叼到猪圈当粮食吃了。当我发现时已晚,我心爱的书已经变成猪嘴下的残物,恼怒之下我跳进猪圈将猪用棍一顿乱打。那书里面还有二姐从县里借的苏联小说《叶尔绍夫兄弟》等,为此我伤心了好长时间。
从小人书开始,到古籍善本。从寥寥数本到满屋满架。书伴着年岁的增加而越来越多。然而,在我的读书生涯里,书籍数量的增多与知识的累加却未必能成正比。如果让自己挑选的话,我还是怀念那物质匮乏却精神充斥的日子,因为,哪怕只读一本书,也是认真的、全身心投入的,书里的一切,可以令我回味和激动很长时间。 ——碧古轩主人
回复
2楼 文友:溪涧 2020-04-25 10:06:16
"读书是一种宿命"溪间老师文章中的这句话,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说起喜欢文学、读书,我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文化水平不高,读的是职业高中,学的是财会专业,与文学毫不沾边儿!工作之后,在共青团内担任宣传委员,赶着鸭子上架,写一些诗歌联唱等,宣传王杰、刘英俊、雷锋等英雄事迹。学习毛选,背诵老三篇,那是党员必备的自修课。工作的需要,找一些学习材料,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至到文化大革命,被定成修正主义的黑苗子,受到冲击,被迫停了下来。后来因工作的调动,接触文学的机会就更少了!直到退休以后,在社区居委会工作,有时要写一些群口快板、三句半等小节目,宣传好人好事、社区的重点工作等等,但毕竟水平低,感觉很吃力!自打进入银河,好像走进文科大学的课堂!银河,文人汇集,人才济济,不论是作者、编辑、还是评论的文章,篇篇各有特色!特别是hn皮lang老师的写作风格,正和我的爱好!百读不厌,受益匪浅!让我越来越喜欢读书!没想到老了老了,又拾起书本来,有读不完的书,抄不尽的美言美句!读书的兴趣越来越高,读书的欲望不可遏止!陷进去就出不来了,总感觉如果不读书,就好象白活一生!这大概就是读书的宿命吧! ——渴望
回复
3楼 文友:溪涧 2020-04-25 10:05:13
小学三年级,我的同桌张国军订了一年的《吉林儿童》杂志,我们都羡慕死了!八十年代,家庭条件普遍性不好,交学费书费都很困难,更不要提订什么儿童杂志了。我很幸运,我有这么好的同桌,他能把刊物借给我看,由衷地感到高兴。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记得《吉林儿童》里非常有名的几个故事。《马头琴的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公门紫安
溪涧的这篇文字,应该能引起文友们最大的共鸣吧?不久前还跟朋友说,幸好年轻时读了那么多的中外经典名著,当然也有《毛选》《鲁迅全集》等,而且,我也超喜欢周国平,喜欢铁凝,喜欢张铁生,他们的书,百看不厌,年轻时还做了几大本笔记......不然,文学底子就更薄了。
作者说,爱读书是一种宿命。我觉得,或许这也是我们生命的自然选择吧。名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喜欢写作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语文课尤其喜欢作文课,浩如烟海的方框字可以激发我们无限的想象力,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年轻时,认字多了,同学之间比的就是谁看得书多,如果哪位同学说,他(她)读了哪部名著,而自己却没有看过,就觉得特别惭愧,无论如何都要找来读过,然后就有了与同学交流的资格。
年轻时,最是喜欢爱情小说,琼瑶的小说,出一本买一本,记得还曾在部队集体宿舍里,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抄完了手抄本《第二次握手》......
有好书读、读好书的经历真的好美呀!!!
如今创办了网站,被网站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看纸质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已经浓缩到每日睡前的几个小时......常常会泛起一阵阵不甘。但是读了很多文友的佳作包括此刻正在阅读的溪涧的网文,也觉得值得,因为,常常会生发“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动。
与大家一起在银河悦读阅读,焉能不说是一种快乐和充实呢?! ——独上月楼
回复
4楼 文友:溪涧 2020-04-25 10:02:34
遴选几篇《书虫》之留评,转发于此,互相交流,献给世界读书日——
过去常说军队是大学校、大熔炉,从中走出来的都是爱学习的人,已经成为钢铁的人。你是两者兼有。你刻苦学习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自学可成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科学文化和做人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书是它们的物质载体,随处可见,随手可翻,不仅仅是只能在学校课堂里才能得到。我也是从自学之路上走过来的,但没有你那样自觉,那样坚持,那样勤奋,写作成果自然也就没有你明显了。我最初喜欢的是理科而不是文科,是无线电技术。文革串联时,在上海街头看到一个人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小黑匣子,里面有中央广播电台的声音传出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回家一研究才知道,那是半导体收音机。先后学习研究了10年,能动手组装和修理半导体和交流收音机。到了飞行部队后,手中的兵器是短波和超短波收发信机——与战机联络的电台,学习上更加如鱼得水。正在研究双稳态触发器和门电路起劲儿的时候,我被改行当政工干部。闹了一年的思想情绪,我不善说,不会写,哪是当政工干部的料儿啊!场站政治处的窦维济主任看出我的心思,找我谈话。他用自身的学习经历鼓励我,他说他只读过2年书,你读了9年,只要肯学习,将来肯定比他强。就他这一句话成了我一生的学习动力,至今念念不忘,可他却离开了人世。这个话题是说不完的,就不在这里占用宝贵的网站资源了。——张立民
回复
5楼 文友:房桂梅 2020-04-25 05:37:46
欣赏小妮儿老师的文字为她点赞!并向小妮儿老师学习!
回复
6楼 文友:房桂梅 2020-04-25 05:36:08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用文字组装自己,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用知识武装头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走神”为此大家都在读书,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书中的精华装点自己,使自己的的知识更加充实,变得更高更强!
回复
7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0-04-23 18:44:27
读书有用吗?
知友@陈章鱼 在他的电子书《纸上得来》中写道:太功利地纠结于「有没有用」,反而是欲速则不达的。我一直觉得,读书应该被看作和吃饭一样,是一件既不那么高尚,但也丝毫不普通的事情。
「读书」是一个很永恒的话题。只管去读,不断地阅读,让书里的东西变成你的血和肉,这就是读书的意义。
——转自知乎
回复
8楼 文友:赵连文 2020-04-23 18:26:51
下面的是去年的今天我的讲话(节选):
……………
今天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大家欢聚在充满书香的这里——八角阅读体验中心,进行以“品味书香世界,阅读多彩人生,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活动,我有幸与大家分享创作长篇小说《满族一支》的体会,十分高兴。
长篇小说《满族一支》出版后,《北京晨报》是这样进行推介的:
这是一部京味小说,演绎了百年前石景山模式口八大处一带的风土人情。作者用抗击八国联军的故事,将民俗传说串联成一个整体,力图复归英雄传奇的故事模式。
乡土文学是当代文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因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令都市人失去了归宿感。当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再神奇,不再能给予我们情感、价值观的支撑时,则我们的内心又将如所依托?寻找生命的根脉,这是现代化背景下无法抹去的乡愁,正如马尔克斯之于《百年孤独》、巴尔加斯.略萨之于《绿房子》,甚至还包括米兰.昆德拉那些对布拉格充满激情的描写。当代文学正在用最大的真诚,面向故土而呼唤。
我的体会是:
一、写自己熟悉的(举例说明 口头讲述)
二、一定要选好主题。主题相当于我们人体的心脏,文章的魂魄。
三、写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
四、一定推敲好每个章节的题目,做到引人入胜。
五、一定要做足细节描写,这样,才能够将虚构的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六、一定要把握好场面的描写;注重把地理方位弄清楚。
七、小说是写人的,由此,一定要刻画好人物。还要注意要把人物关系弄清楚、人物的名字前后要一致。这是因为,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为了避免名字出现错儿,最好拉出个名单,做到出现一个人物,记下一个。
八、一定要写好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让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九、要想打动读者,首先打动自己。(举王愿坚写七根火柴的故事。我在创作《满族一支》过程中也哽咽过,哭过,比如:杨玉环反抗八国联军被点了天灯、顾八爷之死等。)
……………
最后,我愿意与大家分享写小说的好处:
安静地坐在斗室中可听到人欢马叫;可以与千军万马同行;可以骑着马驰骋向往的美丽的大草原;可以和孙悟空一起与天上雄鹰齐飞;亦可和池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比肩。更可以鞭打邪恶,弘扬正能量!让真善美成为永恒。满满的文化自信、浓浓的乡土文学。
…………
谢谢大家!
2019年4月23日
回复
9楼 文友:老同学 2020-04-23 16:53:48
我替汪虹(彩虹升)老师转发一帖:
张老师提醒得好,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古丽雅的道路,接着读了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当时我好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不少字还不认识,但上下一串,能猜懂大概意思。课间时,校长发现我正抱着一本大书看,全校大会上很表扬了我。后来,哥姐们带回的书,我都跟着看。上髙中时我是图书委员,管全班同学跟校图书馆借书的事,还办了红色书角,让同学拿来书交换看。工作了,书的来源一是买,再是到图书馆借阅。直到现在,虽然电脑手机上阅读方便,但总觉得拿着纸质书读,心里踏实。
书是精神食粮。困难时期,下学后到家,饿了,找出块窝头,一啃一边抱着本书看,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都满足了,甚是愉悦!
书籍给我们知识,知识给我们力量。书籍使我们精神丰富。读书吧!
回复
10楼 文友:老同学 2020-04-23 16:47:59
银河悦读中文网,在阅读和写作上做出了榜样和贡献!尤其是悦读,愉悦的读书令人赞叹!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