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miz-E1015477-DA075950_副本_副本.jpg

推荐语

31集纪实连载《女检察官手记》最近完本了,这是一部获得金星的作品。作为责编,我愿意向大家推荐这部长篇纪实法治文学精品,期待更多的人喜欢她,阅读她,从中汲取法治思维,

柏拉图有句名言:“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如果说发现真相与总结真理是古典哲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那么探索复杂人性推动社会进步则是现代思想家必须努力的方向。

《女检察官手记》作者通过整理亲历的检察工作案例,从社会各个层面透析各种罪恶的根源,用真情护法,以实情展现,铺墨情怀于点滴描述,交融情理于审案过程,威严背后是关切,凛然之态有热度,凸显出了新时代女检察官专攻律法秉公办案的靓丽风采。

恪守法规,画出圆满人生。——这也许是作者共31章约15万字《女检察官手记》中每一例精彩片段呈现给我们的如何入世、怎样出世之人生智慧。

人性没有完美,不完美的人性容易出轨,行事当谨慎;人生难免缺失,有缺失的人生未必阴暗消沉,回头便是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学案例及其为众生提出的深刻警示,其鲜活的生命力永不过期。

十几年前,《女检察官手记》分别在榕树下及江山文学网相继隆重推出;期间,曾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方圆》杂志连载,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电子版在在“中文在线”连载,后又改编成有声文学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广播电台播出;2008年改编成电视栏目剧在中国教育台及150余家省地市电视台播出,其中有两集在CCTV—10“讲述”栏目以“特别讲述”形式播出。

2017年10月,作者独上月楼将《女检察官手记》重发银河悦读网,近期完本。

《女检察官手记》作为一部法治力作,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因为,犯罪并没有消失。“让我们的生活远离犯罪”的提醒和警示,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倾情推荐。

责任编辑:晴翠儿

100477839_wx.jpg

作者独上月楼简介:

本名李玲。笔名理灵。网名独上月楼。

微信图片_20200109143735.png

高级检察官。曾任北京市某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和中国检察官文联影视协会副秘书长。

国内独家以中老年为主体的文学艺术网——银河悦读中文网创始人。

11年军旅生涯,29年检察生涯。2001年,在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连载长篇纪实文学《女检察官手记》;2002年,《女检察官手记》在最高检《方圆》杂志连载;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8年,担任电视栏目剧《女检察官手记》制片人,该剧在中央电视台10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150余家省地市电视台播出。与此同时,《女检察官手记》一书以有声文学形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广播电台广播;

2001年起,在榕树下和江山文学网等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总计近百万字。

2014年,担任37集检察题材电视剧《守望正义》制片人,该剧在上海、安徽、新疆、山东、江苏等省市地面台播出,并于2015年走出国门落地越南第一电视台,2019年4月在网络热播。  

2015年,担任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集》主编。

2019年9月,《守望正义》荣膺中央政法委“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 

日前,独上月楼的《女检察官手记》在银河悦读网再次连载完本。责任编辑:晴翠儿。

100477839_wx.jpg

     理灵:我只是写了女检察官共性的一面

    《法制日报》2007年7月8日  记者申欣旺 

      从副检察长岗位退下来后,理灵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的创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的电视系列栏目剧《女检察官手记》有望在年内播出。

   该剧的亮点:一是取材均是改革开放以来检察机关所办理的真实案例,再现共和国法治的“截面史”;二是由优秀女检察官主演女主角,带有较为浓烈的职业色彩,专业性强;三是该栏目剧运用新的电视表现形式,主创人员谓之电视司法笔记;四是该剧以女性视角关照刑事案件,凸现“钢性法律背后的柔情”,让人动容。

  破茧成蝶

 “当自己的写作变成自己的声音在天空中、森林里、草原上鸣叫时,我渴望有白云的簇拥,群鸟的呼应,我期待着编辑部的认同、点击率的飙升和网友们没有修饰的评点。于是我明白,写作是心灵的释放,也是一种激情的呼唤。”

  在面对为什么写作《女检察官手记》这种发问的时候,理灵用了“命运”这样沉重而让人刻骨铭心的词语。

  48岁开始在网上冲浪,写作“女检察官手记”的她,感谢“榕树下”这个著名的文学网站,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正是从网络开始,理灵的作品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然后在《检察日报》旗下的《方圆》杂志连载,再到结集出版。一切水到渠成。

  那是2001年,“女儿鼓励我到网上投稿”,而之前,理灵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受女儿的鼓励,理灵做起了网络写手,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她说“好的文章给推荐,给绿叶子”这种形式特别鼓励人,第一篇网文就被推荐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这第一篇也成了《女检察官手记》一书的第一篇。

  2007年,《女检察官手记》被拍摄成电视栏目剧,主导此事的正是《方圆》杂志主编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的赵志刚,他将这部电影称作“电视司法笔记”。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法定代表人、检察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刘金胜则进一步认为“《女检察官手记》是高检影视中心对电视司法笔记影视作品的大胆尝试,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

  梦想照进现实

  去年6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苏力教授《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一书刚摆上新书架,马上就稳居万圣书园排行榜前三的位置,敬佩之余却不仅发出疑问:如果不是像苏力这样“喜欢写点诗”并事实上才华横溢还对法学有着特殊敏感之人,就是天天说法律与文学,说“文学中的法律”或是“法律中的文学”,抑或是“通过文学的法律”,那也是风马牛不相及。

  苏力说:“不是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也不是一切努力都有结果;不是最努力的就一定最有结果,更不是努力就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这话不差。理灵的《女检察官手记》一经出版,有女检察官就说“类似的案子我都办过,这些想法也都有”,就差一步,没能写出来。

  理灵就是多了这样的一步,却正是其他人所没有的。

  很多东西总是在不经意间来或去,但总是有迹可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理灵的一篇文章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在全班朗读做范文,课后老师还将理灵叫到办公室,说她以后“不是作家就是诗人”。那一年,理灵13岁。

  虽然多年以后,理灵在探望那位老师的时候,老师已经对那次影响了学生一辈子的谈话毫无记忆,但在理灵的心灵中,这或许就是她文学梦想的开始。

  在文章中,她写了自己最爱的父亲,她用“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剧情来描述自己的父亲,“父母相差20岁,父亲在不惑之年才有了自己”,父女之间有种超乎一般的特殊感情。

  和她的文学经历一样,理灵的生活充满着传奇色彩。15岁那年,刚上了两年初中,文革就开始了,那一代的年轻人都上山下乡,由于父亲是军人,想让女儿当兵,头一天的想法第二天就打起铺盖坐火车去沈阳军区。

  “当兵之后,就不再想文学”,因为对于一个15岁的女孩来说,军人和文学怎么样也无法联系在一起。“但梦想的火花总会不时点燃”,而部队要出黑板报,要搞文艺活动。在一次活动中,理灵的诗获得了一等奖。40年后,坐在办公室,她记得“写的时候自己流泪了”,她甚至还能记得40年前写的那首诗。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写快板、写评论,写学毛主席语录心得体会。

  说不好是机缘成就了文学梦想,还是文学梦想给自己造就了很多的机缘。因为能写,她被领导带在身边当作训参谋。转业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小工厂,觉得不合适,去安转办,说不能在这干,去机关也好。感动了安转办的一位干事,说你有什么特长。理灵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这位不抽烟的干事自己买了烟给人抽,自己也抽,为她推荐。于是在那个不能求职的年代,她奇迹般地转到海淀检察院,“当时海淀检察院正缺一个能写的人”。

  “文学就是人学”

  理灵和记者说:“文学就是人学”,她认为文学除了关照人的命运和良知之外不会再有其他,文学充满着“人性关怀”;她说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感情:爱情,亲情,对人自身的关照之情。

  她总觉得有一种责任感在推着自己写作,因为她从事的职业目睹了太多的恶,而她希望让更多的人远离这种恶。

  在理灵看来,“他们并非一出生就是恶的”,她认为这些“典型的犯罪个案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法律、道德、爱情、婚姻、人性、心理、世态等等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何让我们的生存环境远离犯罪,如何让更多的人可以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渐渐成为理灵写作的归宿。

  陈兴良教授曾在《刑法的人性基础》题记中写到:“刑法是以犯罪为研究对象的,犯罪是一种恶。因此,刑法学可以说是一门研究恶的学问。正因为刑法学研究恶,才要求我们的研究者有一种善的冲动。在刑法学研究中,通过观察与剖析恶,使我们更加向往与信仰善。”

  “每当夜幕降临远离喧嚣周遭宁静的时刻,他们就会排成队地叩响我的心扉。这时候,我知道,我已别无选择”。理灵这样写到。  

      10年前,陈兴良教授在海淀法院做挂职副检察长。10年后,昔日的同事执国内刑法学界之牛耳,而理灵也在这种“向往与信仰”中写作这种“善”。

      “在与犯罪打交道,改造人的灵魂中,我常常心痛于那些误入迷途的人,他们有若进化到一半的蛹,落得个虫也不是、蝶也不是的尴尬。作为检察官,我们的使命恐怕就在于如何让这些走了弯路的灵魂重生,破茧成蝶。”

  我惊诧于她的记忆力,办的每一个案子,她都能细细道来,她更关心的是,那案子中的人们,现在怎么样了?

  诗意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担任了12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理灵低调而诗意。

  “因为这个副检察长的身份,我尽量避免媒体对我个人的采访”,一见面,理灵就这样告诉记者。“这次的采访是因为我已经退二线”,和她的文字间处处可见的诗意不一样,面对面,理灵的直率和浓烈展露无疑。

  理灵说她最喜欢橙色,“红色热烈,黄色沧桑,橙色则包含这两种颜色,热烈而温暖”,她也正是一个这样的人。采访她,没有压力,更像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从她递给我的名片才知道“理灵”是笔名,“和工作没有关系的,我就用笔名”,也包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女检察官手记》的署名。

  4bd91ad543ef445417f4c.jpg但或许低调、直率、浓烈、诗意并不矛盾,无论是她的网名“独上月楼”,还是聊天之间不经意间蹦出的特写意的诗词。如果不是浓烈而诗意,你能相信一位年届退休的检察官有着如此诗意的网名么?

  退下来的她有精力倾注正在拍摄的电视栏目剧《女检察官手记》,她是这部栏目剧的制片人。她说应该做的事情是当好“检察官”,而最擅长做的事情是写作。

  对于前者,无疑,她已经做得很好。虽然初中没有毕业,但和中国的法治事业从一部宪法、一部刑法开始一样,她业务时间学习法律,中专、大专、研究生,一路念下来,和她的聊天过程中,常常为她对法律的理解而赞叹不已。

  对于后者,不仅仅是自己的写作,她希望能让更多的女检察官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一听说江苏常州另一位女检察官也写了同名的书,就赶过去相见。她已经嵌在“检察”和“文学”之间。

     《女检察官手记》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book/info/38


100477839_wx.jpg


      《满篇精彩人与文》

       电脑的上网速度很快。当一直喜爱文学的理灵(独上月楼)留连于上海那个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时候,她觉得有必要对以往的职业生涯作个回顾和总结,并发表于此。于是,那些她曾经送上法庭的犯罪人——男人,女人,少年,老人,孩子,转业军人,诈骗犯,贪污犯,受贿者……以材料的形式呈现于她的案头,经过重新梳理和思索,写成手记,播发于网上。

  她说,《手记》的主角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他们完全可以像我们一样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下,然而,他们却走进了监狱,走上了刑场,有时,仅仅是一念之差,一步走错。犯罪其实离每一个人都很近很近,也许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理灵(独上月楼)说,她希望大家能从《女检察官手记》中,了解检察工作,坚定法治理想;透视犯罪灵魂,坚信公平正义;激发理性思索,追求幸福人生。在我看来,《女检察官手记》是一部法制断代史,它表述的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法制走过的路途,只是,这部法制断代史是用一个女检察官的个性侧面来展现的。

  这种没有功利色彩的手记写作在“榕树下”网站一直持续着。当女检察官手记写到第30篇时,我觉得理灵已是一个成功的网络作家。她创造的这种网络写作方式,至少在检察系统无人可出其右。网络的互动特点使读者和作者交流的渠道顺畅起来——技术先进的网络留言板使网友可以即时对手记予以评判;遇有质疑,理灵(独上月楼)还要交待有关背景,写作意图和思路。评论,答复,质疑,跟贴,通过作者与读者的反复博弈,真理、法理、情理越辩越明。这大抵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是完全体现与读者实时互动的网络出版。

        这位北京女检察官用一个个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描绘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检察横断面”,有媒体赞之曰“司法断代史”。理灵(独上月楼)的写作是成功的,她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司法官员在共和国法治进步中的作为,有人性光辉的照射,有法律理念的闪耀。这三年间,《女检察官手记》在网上获得巨大成功,网络写作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在杂志连载中有些许体现;这其间,还承蒙作家出版社编辑盖起春慧眼识珠,予以结集出版,很多时候高居销售排行榜前列。

         节选自赵志刚(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社社长)《女检察官手记·跋》


100477839_wx.jpg

【精彩按语选】

第21章《为人父母【编者按】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同一年,北京市XX区一所幼儿园里发生了令人发指的多名幼儿被猥亵案,且多日之后才被曝光。尽管该案罪犯于翌年已经法律制裁,但该案本身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伤害,也许永远都无法弥合。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的法律缺失、教育缺失、关爱缺失,酿成了这出多么惨痛的悲剧!《女检察官手记》以执法职业人最优良的素质和最深切的忧国情怀,打开又一章办案卷宗,为世人留下一连串提问,这些提问拷问着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乃至每一位普通公民的灵魂!这些提问忧未成年人伤害与被伤害之忧而忧,字字拷打灵魂、声声追问人心:你可是合格的父母?应该怎样做到?你可是合格的未成年人教育者和托管者?应该如何达成?你可是有良知的少年儿童关爱者?应该为此做些什么?......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对育人倾注多少关怀与投入,我们的后代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试看人间,哪有那么多阳光灿烂、鲜花绽放?还不是因为有人恪尽义务、慈悲相守、甘愿牺牲?!警醒之作,倾力推荐!编辑:晴翠儿

第22章《新版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编者按】人性往往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渐渐显露本质。谭家父子俩因深谙经商的一技之长,暂时掩盖了其一贯恶行的嘴脸,并赢得“穷怕了”的农民兄弟的信任。当恶人权力在握,腐败的土壤就开始发酵,一连串罪行肆无忌惮,终于导致善良的村民们火山爆发。出自《女检察官手记》的这宗案件,印证了封建宗法势力并未土崩瓦解,上世纪中国农村以“致富”为中心、于国法党纪而不顾的盲目信从还被局部实践着,深深影响或歪曲了人们的心理和处世观乃至行为方式。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在他的《法律与宗教》中写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我们庆幸新中国有共产党的执政,人民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使法律武器得以在各个领域对腐败等罪恶明察秋毫,并“有能力剜掉自身的毒瘤”。该案件已发生20多年了,但其反射的“廉洁换得民心”的理念、我党必须长期反腐的决心,依然意义深远。牢记历史教训,警钟必须长鸣。关于政权与民心,作者专业而独特的见解发人深思。推荐阅读。编辑:晴翠儿

第23章《爆破专家:失败的人生“爆破”》【编者按】一个国家级的爆破学研究专家,一个曾经亲历种种爆破工程——著名如大寨移山造田、牡丹江发电厂储灰爆破等等震惊国人项目的宝贵人才,一个即将编撰用心血凝成的专著成果的科学家,道德与法律的意识却突然在商品经济翻涌的大潮中被吞噬得无影无踪。为什么?不知根源是不是可以从当事者曾经有过的“没有旧的毁灭,哪有新的诞生?”这简单理想的追求中寻得答案?撰写《女检察官手记》之精于法律术业的作者尚且“总觉得似乎没有挖掘出他们犯罪的真正根源”,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探讨与思索的巨大空间。艾默生说过:“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你又如何领会?人性与道德值得深思的案例,推荐阅读。编辑:晴翠儿

第24章《腐朽的爱好》 【编者按】三起诈骗案,一个共同点,都冒充高官行骗。骗货源、骗项目、骗一线城市住宅,看似不那么触目惊心,但其犯罪手段已然十分恶劣。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个人利益,甚而冒充顶替,诋毁他人声誉,实为罪不可赦。诈骗犯罪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利用心理术,即犯罪人深入研究人们的某种心理,以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要解决诈骗犯罪问题,绝不是某个组织或团体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长效性的战略措施应该是加大普法力度,培养和树立公民防范意识,摒弃金钱、高官崇拜等迷信观念,大力普及各种被害预防包括诈骗预防的方法和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诈骗行为无滋生的土壤,使诈骗分子无作案的对象。身为法律从业者之一,作者归集上世纪九十年代亲审案件,针对当下屡禁不止、不断升级的各类诈骗现象及其对人民、对社会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其警示意义仍然重大且深远。推荐阅读。编辑:晴翠儿

第28章《身边的同事被警车带走》【编者按】一名始终把清正廉洁、公正执法看做是信守铁律的优秀检察官,长期在实践中不忘“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从而得以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和快乐,他是“最美奋斗者”方工;另一名同是检察官、曾经被誉为“老黄牛”的赵某某,却禁不住女色和物质的诱使,利用保管赃款赃物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巨额案款,事发后被判入狱,从此不得不过着追悔莫及、全家蒙羞的苦逼日子。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对与错、正与邪、守道之安与违法之忧,如试卷般交给人们的选择题,古今有之。《女检察官手记》再以扼腕痛惜之笔,一镜对照,黑白示人,昭法治之光——警钟再鸣,警钟长鸣。推荐阅读。编辑:晴翠儿

第31章《后记:心灵的眺望》【编者按】作为多年好友,也是众多追随者之一,小编实在太熟悉《女检察官手记》纪实报告了。该连载堪称本世纪初国内网络文学正能量之光耀及无数终端的翘楚。身为职业检察官,作者的写作心旅充满了为国为民之忧,其背负责任感之神圣时常叩问同样是女性却自愧不如的吾之魂灵。私下里曾不止一次听作者似乎自言自语地说:职场也算小有成就了,亲情友情寄托有所,应该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为什么要挑灯继夜殚精竭虑地编写并一而再再而三修改这么些文字?——闻之哑然竟不知何以回应。直至《手记》结篇,从后记《心灵的眺望》中,终于得到了答案。“这就是‘我’的宿命”,因为“每当夜幕低垂喧嚣远去周遭宁静的时刻,他们就会排成队地叩响我的心门”......所以,唯写作,释放了“我”的心声。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所幸作者及无数法律从业者为今日法治之日臻完善、法制之日益规范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如今上于庙堂下以江湖,对敬畏法律的共识,已无异于为众生造福、为天下祈安。警钟长鸣,震撼之作。推荐阅读。编辑:晴翠儿


100477839_wx.jpg

【精彩跟评选】

第4章《好奇的代价》:好奇害死猫。何俊生触犯了刑法,接受法律制裁无可厚非。可是心里还是沉沉的,倘若不是父母非要上诉,倘若律师可以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意见,倘若不是正好开始严打,也许何俊生不需要多在高墙里呆上三年,但人生没有彩排,何俊生需要为这所有的倘若买单……但愿他和他的家人能从此接受教训,也希望所有的法律工作者可以更严谨地对待自己的职业……(风吹花影动

第12章《我的囚犯同学》:在写这一章之前,我曾给陈武通了一个电话,征询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我。而且,他还把写了三页纸的信传真给我,重现十多年前他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以及和我交往以后的一些感悟,他的信情真意切,我在文章的最后选用了一部分。他在信中还写道:“1988年国庆节的前两天我获得了新生,白发苍苍的妈妈和妹妹接我出狱,年迈的父亲,站在家门口已等我几个小时,当我握住父亲那颤抖的手,看到父母那满面的泪水,我的心碎了,不轻易流泪的我也泣不成声。”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在以往办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关注在于犯罪的事实和证据以及法律的适用,而对于犯罪人能否走向新生,犯罪者给他们的亲属造成的心灵上的伤痛,以及那种血浓于水的关爱,却往往缺少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当我了解到作为囚犯的他和他家人的生活、感情以及艰难奋斗的经历后,反而使自己的灵魂受到强烈的震撼。这不是一个检察官拯救一个失足的青年的故事,而是检察官和犯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与互动。囚犯在冲破阴翳重新做人的同时,也抚慰净化了检察官的心灵。 (独上月楼) 

一篇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文字跃然荧屏,感人至深。一位高居社会顶层的检察官与一个囚犯的友谊刻骨铭心,令人难以置信,可偏偏是发生在人世间真实的故事。感动之余给读者留下深深的思考。人性的恨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而人性的爱会拯救一个灵魂,让一个有害社会的罪犯会变成一位对社会有益的人。这种人生的转换,令哲学家、教育家折服,不编入辩证法和教育学的教材中绝对是个遗憾!我喜欢、欣赏此章作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人性的真挚、善美,故事的曲折、生动,文字的流畅、生动。强烈的感染力、穿透力,你想不读都不可能。闪星点赞!(紫气东来

第17章《“尊严”之过》尊严用生命来换取,值得吗?一边读文章一边生气。为犯罪嫌疑人生气。为了一个“尊严”装冤大头真是世界最傻的一个了。头些年春节演员黄宏演小品《有事跟我说》为了尊严为同事背着铺盖去火车站排队买车票,回来送人说是平价票。那是小品,今天读这篇文章当真有其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为了一个“尊严”贪污公款当冤大头。真的太滑稽了!赞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开头那段很吸引读者。我以为作者当真亲眼看到罪犯被击毙呢!话锋一转,原来是一场梦。还有,他为什么说自己是“冤大头”呢?埋下了伏笔,吸引读者追看究竟!看到最后,方然醒悟,原来如此!点赞!崇拜!(房桂梅)

第27章《没有人可以把你打倒》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但是倒下了站起来还是条硬汉。从作者这几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女检察官对失足者的同情。是的,人生之路,不小心也会有走弯路的时候,但是及时改正很快会走出来的。这一章让我感动作者的热心肠,感动缓刑犯的及时悔改,感动他所在单位领导的大度关怀,若世界都能多一分爱和宽容之心,像本文贺水堂那样的人,就都能改过自新的!(房桂梅

在社会的角落里、在监狱的高墙内,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作者通过自己亲手经办的犯罪案例,揭示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这不是审问过程的原始纪录,不是冷冰冰的审判档案,而是一个检察官倾心拯救犯罪嫌疑人灵魂的生动事迹,有叙述,有描写,有思考,感人肺腑,难能可贵。(张立民

一部《女检察官手记》写出了形形色色的犯罪人和形形色色的案例。有严惩,有挽救;又愤恨,有惋惜;包罗万象,令人唏嘘。这真是一部好作品。读罢让人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平静。点赞闪星!(绿影

尊重每一个生命,文字的力量穿透心灵!(九妹

银河悦读长篇编辑部

执笔:晴翠儿

2020年1月16日

图片1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