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谈.png


主持人邵魁

特邀嘉宾:青梅煮酒、秋空明月

交流方式:笔谈。

交流主题:如何看《拜佛》和《佛国见闻》。



邵魁.jpg

一、主持人

邵魁:银河悦读文学网文学部部长。


青梅.jpg

二、评论员

1.青梅煮酒,山西师大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


微信图片_20180307114116_副本.jpg

2.罗龙炎,网名,秋空明月。1946年生,江西九江人。

九江学院中文教授,《九江学院学报》原(执行)副主编;

江西省作家协会和评论家协会会员。

退休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及地方文化研究工作。

曾公开发表著作和文章近百万字。

退休后喜好户外登山行走,偶有所感,则寄于诗文。

                                    5e5d991fhceb41d0c7091&690.gif      

邵魁:二位教授好。

最近在网站发表了两篇有关“佛国”的文章,大家看了,众说不一。请二位资深的文学教授,谈谈你们的看法。

先来谈谈《佛国见闻》吧。


青梅煮酒:五台山素有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美称,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又是国家五A旅游之地。每年,世界各地无数旅游爱好者,怀着朝圣的心情前往烧香拜佛,表达自己对佛门、佛法、佛事的敬畏。五台山本该是佛门净地,本该是修身养性之地,本该是净化人们心灵之地,然而,由于经济的驱动,由于人们对金钱的膜拜,致使先前的佛门净地变成了真假和尚的敛财之地。本文是作者游历五台山的一次难忘经历,他用了朴实的语言、较为详实的事件,描述了在佛门净地的所见所闻,用眼见为实的亲身经验告诉读者,净地不净,佛门少佛,人心不古,金钱至上。文章看似谈论旅游,但在字里行间,却隐藏着作者对佛教界隐隐的担忧,隐藏着对僧人不学武术的担忧,隐藏着作者对国人信仰缺失的担忧。平淡的文字里,包含着不平淡的思想情感。


罗龙炎: 《佛国见闻》,作为旅行笔记,真实,具体地揭露了佛国五台山景区芸芸众生不择手段欺诈敛财现象,特别指出这些丑行发生在佛國,甚至佛徒的身上。文章有根有据提出了当今社会的道德底线失守问题,社会价值取向异化问题。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全社会重视的现象和问题。道德滑波,净土不净,已成当今百姓大众的共同忧患。但多数人以冷漠处之,这是最可怕最悲哀的。象《佛国见闻》作者这样,疾恶如仇,直面现实,复兴传统美德,才有希望。


邵魁:对《拜佛》这篇小说,二位有什么看法呢?


青梅煮酒: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但凡是寺庙、教堂,都是给普通百姓提供场所,供善男信女虔诚向善,在这里,人们可以敞开心扉,坦露胸怀,将自己的贪欲、罪孽倾诉出来,以达到忏悔罪孽、净化心灵的目的。然而,不知何时,国内一些寺庙却成为帮助少数人敛财、实现私欲的公开场地。该小说通过发生在某地安净寺庙里的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了窃贼助人却遭“暗算”、纪梵希运动鞋因达不到目的诅咒父亲早死、黑皮鞋想要升迁贿赂佛祖、女凉鞋无钱救母等故事,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藏着作者对现实、对佛门、对社会、对不同人生的理解和诠释。文章不长,作者借小偷之眼展开叙事,在普通百姓眼中的“坏人”有向善的欲望,不料落入公安布好的“圈套”;不能排除运动鞋是公安卧底的可能,无论是还是不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细节设置,也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年青一代亲情缺失的弊病;急于升迁的黑皮鞋竟然用假钞“贡献”佛祖,显然他是卧底,显然他早已跟踪窃贼很久,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这才有了设计捉贼的后续故事。让大家没有料到的是,故事不是按照读者的阅读经验进行,而是急转直下,窃贼想要用掉包换来的钱帮助女凉鞋拯救生病的母亲。这样的故事安排,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单薄,使得坏人身上也有人性的闪光点,贴近现实生活。是的,坏人也有长处,好人也有缺点。这才是我们的社会。另外,文章角色不用具体的名字,而用不同鞋子代替,这符合窃贼身份和现实:躲在供桌下,透过布幔的缝隙,只能看到不同的鞋子,也使拜佛者放松身心,将自己的欲望、贪念全部展现在佛祖面前,却不料隔墙有耳。而文中出现的上海方言,又使小说具有了区域文化特点。作者有着高超的驾驭能力,情节、细节安排巧妙周全,故事发展出人意料。

 

罗龙炎:小说《拜佛》通过巧妙的构思,营造了一个拜佛的典型环境。通过一个偷钱贼在暗处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三种不同拜佛者的世相:张狂而尽丧天良的恶富、心术不正私欲熏天的贪官、家陷贫病而哀告无门的妇女;从而形象地揭示出不同世相的心理情状;进而从一个側面映现了当今社会某些社会现实和某些具有普遍意义心理动态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小说构思颇费匠心,以偷钱贼为贯穿人物,把三个拜佛者相继引入他的视听中,逐步展开情节,步步推进,悬念不断,引人入胜,可读性强。


邵魁:两篇有什么异同吗?

青梅煮酒:两篇文章文体不同,《佛国见闻》是散文,《拜佛》是小说;题材相似,前者如实记录自己在佛门净地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后者则巧用窃贼之眼展开故事,叙述了发生在佛门圣地中各色拜佛人不同的目的以及出乎意料的结局。尽管两文有诸多不同,但都为读者提供了优秀的阅读文本,为这个时代佛门一角留下了真实的记录。


邵魁:谢谢两位教授在百忙中参与我们的文学活动!

                                                                                   6c4fafd0xa78ed1e98438&690.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