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讲人:青梅煮酒
山西师大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银河悦读网站合伙人、长篇编辑部主编、金牌编辑。
青梅煮酒银河文集: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238&typeid=2
银河悦读驻站作家王桂宏(路石)创作简论
王桂宏,笔名路石。江苏省泰州姜堰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镇江市写作学会会长。先后在《安徽文艺》《前线文艺》等文艺期刊发表文艺作品,出版有《野桂花》《野梅花》《浮茶》《原点》《乡愁·泰州卷》《乡愁·苏州卷》《乡愁·镇江卷》等著作近300万字。《镇江卷》获中国第八届冰心散文集奖以及镇江市人民政府第十届文学艺术奖。中篇小说《无墓坟》获中国小说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乡愁·镇江卷》获中国第八届冰心散文集奖。长篇传记小说《赵声将军》获第五届江苏报告文学提名奖。
2018年1月,路石加入银河悦读网站,发表了长篇小说《天坑》和获得中国小说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作品《无墓坟》等。银河悦读网金牌作家。曾在镇江主持了银河悦读长篇小说《浮茶》研讨会,还就《原点》一书在银河悦读网开展了有奖书评活动。
路石银河文集:http://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2453&typeid=2
第一节 创作缘起
王桂宏的创作缘于童年。作者出生于水乡泰州,父母在乡村经营豆腐作坊,上世纪五十年代,乡村生活普遍落后,更没有经济来源,因此,王家可以算得上村中富裕人家。王桂宏父亲是开明人士,豆腐作坊使得家里有足够的闲钱购买任何东西,比如书籍。于是,当别人还在为衣食温饱发愁的时候,他却能在新华书店购买儿子喜欢的文学书籍,这些文学作品潜在地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喜爱。最早阅读并给作者留下深刻影响的作家作品是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他说:“这是父亲送给我的文学礼物。”这些精彩的长篇小说,为他打开了观察社会的视野,提供了观察人生的窗口,让他领略到真实生活以外的文学世界。作者说:“也许从那时起,文学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种下了,并慢慢地萌芽。”就是此时,作者萌生了一个理想:当个作家,写出像冯德英那样的小说三部曲。这一愿望始终鼓舞着鞭策着作者,使他自开始写作,就没停下手中的笔。
真正开始写作是作者十六岁的暑假。那年暑假,王桂宏放假在家,作为学生的他不必下地干活,豆腐坊的活计他又帮不上忙。闲来无事,他便试着学写小说。一个没有文学常识、没有生活阅历的孩子,并不知道小说是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小说如何去写。他单纯地认为小说就是故事,写小说就是写故事。而这朴素的人生恰好契合了福斯特“小说就是讲故事”的创作理念。
按照这朴素的认识,他拿笔写下了小说《青春闪光》。这是王桂宏的练笔之作,尽管这部作品没有出版,但它的完成增加了作者的创作自信心和创作热情。他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别人开始创作时,往往是先写短篇小说或者短篇散文,而王桂宏起手便写出了90万字的《青春闪光》,所用写作时间仅仅两年。此时,作者是没转正的民办教师,重视人才的公社教育科领导,破例允许他带薪休假,专门修改小说。虽然因各种原因,小说没有出版,但这一成果极大地调动了作者的写作积极性,使他始终坚守童年理想,在创造的道路上不懈努力,而写于那时的一些作品,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野桂花》《野梅花》。
此后,无论他做民办教师,还是参军提干,无论在地方还是部队亦或做纪工委书记,他时刻保持着创作热情,几十年如一日地笔耕不辍。复员后,他来到地方从事检察工作,三十多年来,他目睹现实中各种正常或离奇的事件,于是,他用文学的形式,把改革开放后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再现现实生活的长篇巨作。
如果说,五十年代轻松自由的暑期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工作自由的教师职业,提供给作者足够的创作时间,那么如火如荼的部队生活则给作者以极大的创作激情,三十多年的纪检工作,使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于是,不同时段,作者写出了不同人物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小说文本。王桂宏说:“我成长于泰州,当兵在苏州,转业后在镇江工作。”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样的生活经验,成为他创作小说的素材来源。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人生历程,王桂宏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长短篇小说。
第二节 作品解读
一、《浮茶》:浮茶不浮
长篇小说《浮茶》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出版于2017年12月。
1、主题厚重务实不浮名。小说围绕着江阳市开发葫芦湖旅游区,讲述了风景区管委会刘怀民书记在一年时间内,建设葫芦湖风景区的具体事件,叙述了他呕心沥血化解上访矛盾的详细过程,展示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模范事迹,讴歌了党的先进代表,弘扬了正能量。也配合了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党的富民政策。
小说中的多种人物关系与多种矛盾,比如上下级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同事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便一一出现在文本中。而这些关系又因为利益原因,构成了许多矛盾,比如上访与阻止的矛盾,保护与重建的矛盾,开发与破坏的矛盾、集体利益与个人得失的矛盾等。多种关系与多种矛盾的形成与解决,也就成了该小说的多种主题意蕴。
作者将军人的耿直、教师的担当、农民的质朴集于一身,把对现实的理解、对笔下人物的关爱糅合在一起,用一支生花妙笔,借小说给读者展示了现实社会中复杂多变的人事关系和矛盾,使得作品精彩,人物鲜明,主题务实而厚重,也使该书成为当下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著作。
2、用词准确不浮华:小说所用关键词语没有追求华丽的词汇,而是贴近现实生活,做到了不浮华。
首先是“浮茶”一词,这既是小说题目,又是比喻词汇。作为题目,概括了小说内容揭示了主题。作为比喻词汇,指的是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浮茶的字面意思,指漂浮在水面没有泡开沉下去的茶叶。作品中,作者选择“没有泡开的茶”这一特点,形象的把茶叶比作人民群众,把水比作群众渴望得到的利益,指出要想使茶叶完全舒展开沉到杯底,要想喝水顺利,领导干部就必须巧妙的掌握泡茶用水的温度、泡茶方式,换言之,就是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心里想着群众,凡事从群众利益出发,就能解决一切根本问题。作者把实际生活中普通的喝茶跟工作中遇到的上访问题联系在一起,借人们习以为常的漂浮茶叶作比喻,贴近生活,形象新颖,接地气不浮华。
关于“浮茶”的比喻,多次出现,当刘怀民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时,作者又用浮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八章),葫芦湖管委会前后两任领导同时喝茶,刘怀民茶杯里的茶叶全部泡开,翠绿的叶芽浸足了水,静静的沉在杯子底部;而前任领导张长龙的茶杯里,有许多漂浮着的茶叶,阻碍着张书记喝水。这一沉一浮的对比,暗示着张书记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出现百姓频繁上访和被问责;而刘书记心系百姓一心为民,最终解决了上访难题,跟百姓搞好了关系,群众得到实惠,领导也顺利开展了工作,皆大欢喜。说到这里,感觉作品有了古典小说大团圆的结局。
《浮茶》第二个关键词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贯穿小说始末的词语,成为起着结构性作用的重要因素。“为人民服务”有其历史渊源:早在1944年,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时,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我们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其二是“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由此“为人民服务”也成为党的根本宗旨。新世纪,习近平总书记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思想。《浮茶》中,葫芦湖开发区各级领导,为了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为了给群众谋福利,大胆建设新农村的壮举与“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一致;刘怀民们接受批评、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弊病与新世纪党的执政方针一致。小说常常出现的这五个大字,不仅是葫芦湖新任书记刘怀民的行动准则,更是所有领导的行动指南。也成为揭示出小说主题的关键词语,它旨在告诉读者: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细致的做好群众工作,切实做到为百姓、为人民服务。
文中还有许多关键词语,比如“上访”“化解”“发展”“建设”“金条”等。但无论是哪个词汇,都跟书中故事、人物密切相连,作者是从生活出发,根据人物性格需要,谨慎的选择词汇,这使文中主要词语,朴实、准确没有噱头,也不哗众取宠。从这个意义上说,《浮茶》所用词语精准不浮华。
作者把实际生活中普通的喝茶跟工作中遇到的上访问题联系在一起,借人们习以为常的漂浮茶叶作比喻,贴近生活,形象新颖,接地气不浮华。
3、线索双重不肤浅:《浮茶》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围绕着江阳市开发葫芦湖旅游区,通过主角儿原政法委书记刘怀民,被任命为葫芦湖风景区第二任管委会主任,走马上任后一年时间内,真抓实干着力解决开发区堵路、堵门、上访等现实问题,叙述了各级领导如何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塑造了心系百姓的好书记刘怀民形象。为党的一线干部唱出了一曲赞歌。通过刘怀民呕心沥血化解上访矛盾的详细过程,讲述了那些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讴歌了党的先进代表,弘扬了正能量,配合了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和党的富民政策。主线线索清楚,故事精彩。副线则是金条与台商的故事。该线索是由“金条”引出,由此展开另一个故事的叙述,这就使得小说内容避免了纯粹风景区的开发和搬迁,变得丰富多彩,故事也精彩纷呈。
从结构看,《浮茶》使用了古典小说章回体结构方式,有恰如其分的题目,有大的故事事件,大故事之下又有各自的小故事。比如第八章“春江水暖”,之下有“1、提起不开的壶,2、走马上任,3、项目为王,4、灿灿的金条,5、宕口风云,6、关闭采石场,7、金条追踪,8、春江水暖。这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述方式,与古典小说完全相同。
4、写景从容不浮躁: 《浮茶》中有许多关于风景的描写。《现代汉语词典》 这样解释“风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风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描写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记忆和文学本土经验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元素,具有区域文化特点。
《浮茶》作者继承了五四作家重视风景描写的传统,在大家忽略风景作用的时候,将葫芦湖的风景描写与小说主题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使得“风景”和主题表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作者把刘怀民、娄卫敏、黄艳霞、赵文盛、赵继财等,放在或优美或破败的风景中,通过他们与风景的零距离接触,把风景对人物形象的影响展示的淋漓尽致,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紧紧地与葫芦湖的“风景”密切相连,让他们在山、水、湖、花、草、树中,演绎自己的故事,给小说提供了情节发展的要素,给人物提供了活动背景,使人物与自然和谐与共,从而完成了关于葫芦湖风景区故事的讲述。
《浮茶》作品大量的景物描写,为小说内容和情感都增色许多。 有研究者说过,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造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自身对风景的选择上,从这点看,作者王桂宏是明智的,也是成功的。
二、《原点》:回到起点
《浮茶》出版后,作者并没有停止创作,很快他又推出了29万字的长篇小说《原点》,这是王桂宏先生继《浮茶》之后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小说讲述了大山深处蟒潭镇中学生陈心诚与柳芳娟、曹爱军与曹珍芳两对恋人长达三十多年的情感经历与奋斗过程,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代山里人,为理想走出大山却又回归大山的人生历程。
小说从主角儿陈心诚返乡写起,开篇就用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写道,“三十年前他疯了心似的要往城里去,现在竟然让人不可理解地又疯了心似的要往山村赶”,这诗意的语言为小说设定了归乡的阅读氛围,也与小说名字“原点”遥相呼应。
众所周知,所谓原点,是人生起点与事业出发点,在小说中又是人物返乡的终点和新的事业起点,因此,“原点”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人生奋斗的起点,也是生活回归的终点。按照这一思路,《原点》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陈心诚的人生轨迹呈现出离开又回来的圆形返乡模式;小说结构表现出以主角儿回忆为原点的意识流动模式;帆布箱子表现为“原点”承载物的象征作用。
1、圆形的人生轨迹:离家与回家。“原点”本指出发点,小说中还指人物的回归之处。作品使用“原点”一词,高度概括了人物各自由原点蟒潭镇出发又回到蟒潭镇的发展走向,这使小说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一是身体回到原点,事业回到原点,婚姻回到原点。作者从理想、事业、爱情、婚姻等层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了陈心诚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的故事。中学时期的蟒潭镇学生陈心诚,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家乡的大山,到山外的城市看看。这一明确的人生理想,支撑着他起早贪黑的刻苦学习。。最终,他考上南京农业大学,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愿望,毕业后分到盐南市政府办公室,他从秘书做起,由秘书、副处长、处长、副区长,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陈心诚的升迁靠的不是裙带关系,而是他的吃苦耐劳,是他时刻谨记着自己的农民出身,谨记着岳父(市委常委)的叮嘱“路要走稳,走不稳是会跌跟头的” !进入官场的他事事小心,处处谨慎,工作倒也一帆风顺:顺利升迁,顺利结婚。陈心诚是成功的,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仿佛已经成为人生的赢家。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高明的作者,把主人公放在改革初期的时代大潮里,让他用自己的真实事件揭示社会的复杂多变。于是,小说情节急转直下,这就有了陈心诚回到原点的后续故事。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陈心诚的经历就应了这话。改革初期,各种诱惑多如牛毛,在金钱、美色、利益、名誉面前,那些成功人士往往迷失自我,陈心诚也不能免俗。因为招标,因为酒精,更因为骨子里的不安分,陈心诚陷入生活作风问题,最终丢掉了奋力拼搏才拥有的一切。他的经历应了那句老话“一失足成千古恨”。陈心诚丢了副区长的职务,办了退休手续,与妻子离婚,告别儿子、儿媳,拖着伴随一生的旧帆布箱子,孑然一身的回到当初发誓离开的大山,回到原点。
陈心诚的婚姻,也回到原点。他与市委常委刘书记女儿刘玉英,因爱结合,因作风问题协议离婚后,他又回到原点:大山。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陈心城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他的经历与改革初期大多数从农村依靠高考才能进入城市工作的人相似,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陈心城的遭遇中,作者突出了他的性格特点,凸显了他农村人的淳朴、踏实、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而生活作风问题这一情节的设置,符合改革初期的时代语境,也符合人物副区长的身份。因此,他的失败就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陈心城历经了出山、进城和出城、进山的命运轨迹,如同走了一个圆圈,一番打拼后又回到原点。他的经历,如同鲁迅《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所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作者是温情的,是带着同情塑造这一角色的,他清楚,陈心城命运出现逆转具有警世的作用。因此,不仅讲述了精彩的人生故事,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还探讨了造成陈心诚失败的原因:事业层面,一是酒后乱性,二是公司设套。爱情层面,客观上是误会,主观上是猜疑。陈心城原本不近女色,原本严格遵守岳父教诲,想把路走的稳稳当当、顺顺利利,这是领导干部最起码的做人准则,而这最基本的人生底线在物欲、浮躁的社会里,最终成为奢望。
与陈心诚的人生轨迹相同的是同班同学曹爱军,他也是由蟒潭镇这一原点出发,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蟒潭镇。所不同的是,当年曹爱军高考名落孙山,他想通过考试走出大山的理想也随之破灭。之后,他靠参军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想。在部队,经历了养猪、考军校、荣立三等功、失恋等事件,服役期满又回到原点:家乡蟒潭镇。作者是睿智的,在安排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时,陈详曹略,这就使得小说人物有主有次,故事情节有详有略,情节进展顺畅,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原点》有四个男女人物,在讲述男性故事时,侧重在事业奋斗上,叙述女性故事,则侧重她们复杂多变的感情经历。曹珍芳阴差阳错嫁给书记儿子,离婚后才与爱了多年的初恋情人曹爱军结为夫妻,实现了有情人皆成眷属的人生理想。柳芳娟事业有成,但婚姻不幸。与陈心诚因误会分手,赌气去滨城市医院上班并成为小有名气的妇产医生,她心存侥幸的等待着陈心诚。因此,当听到陈心诚结婚生子的消息,如同听到一声炸雷,她惊醒了。自以为找到真爱结婚了,却发现对方是感情骗子。于是,她离开医院,离开富商,只身一人回到原点家乡,回到单身。
蟒潭镇是陈心诚、柳芳娟、曹爱军、曹珍芳出生地,也是他们事业生发之地、情感孕育之地。作者用陈心诚、曹爱军、柳芳娟离开大山又回归大山的奋斗历程,完成了他们离家-回家的归乡模式,离家,是为了走出大山实现人生理想;返乡,是为了休整,为了再次出发。他们所走的人生轨迹仿佛一个圆圈,当初拼命要逃开的家乡,多年后竟然又成了他们急于回归的避风港,因此,陈心诚回到原点,曹爱军回到原点,柳芳娟也回到原点。于是,原点成为事业的出发地,也成了人生的回归地,成了起点与结点的交互融合之处。
鲁迅小说《祝福》《故乡》《在酒楼上》的归乡模式,表现为主人公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又因为惦念归来。其中的“家乡”,不仅是承载主人公儿时记忆的建筑,还是作家精神世界的寄托。然而,当这些承载成为泡影,希望之地满载绝望的时候,主人公只能无奈的“再离去”。在鲁迅看来,离家是迫不得已,所以家成为最深的牵挂;因为家可得而不能得,所以只能再次离开。
与鲁迅不同的是,王桂宏笔下的故乡是人物真正的精神家园,当他(她)们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有了无法排遣的郁闷,遭遇人生无法逾越的困境时,作者为他(她)们选择了青山绿水的家乡,作为疗伤之地。作者认为,只有在这里,人物受伤的心灵才能得到慰籍,污浊的灵魂才能得以清洗。鲁迅笔下的人物是为了寻梦,王桂宏笔下的人物是为了休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破败的,这里的家园是美好的;那里的故乡了无生机,这里的家园充满活力。
小说中,“原点”一词与“回到原点”话语的反复出现,是在强化想要表达的主题意思:原点,既是人生奋斗的起点,又是生活回归的终点。
2、圆形的小说结构:意识流动与首尾照应.
圆形结构首先表现在使用意识流手法安排故事结构。 意识流是心理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中,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意识流”。在小说创作上,是指打破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用人物心理活动和意识流动的过程安排小说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类小说可以打破了人物所处的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描写,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丰富的故事内容。
王桂宏以家乡蟒潭镇为出发点,以陈心诚思绪流动为契机,让他开始了打破时空限制,由眼前之景开始了对往事的深情追忆。于是,驼峰村、大坪自然村、草帽山、水塘、风车、松树皮小屋、枣林、池塘、石头房子、小广场、手电筒、弯曲的林间小路、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京剧片段《智斗》等,都成为思绪的生发原点,成为意识流动的起点,成为人物对过去故事的不断联想和追叙的起点,陈心诚由此景此物放飞思绪,再收结故事。因此,以家乡景物为原点形成的小故事,构成一个又一个事业与感情、成功与失败的小故事,最后,汇集成陈心诚的人生大故事。
当初一心想走出大山的陈心诚,依靠个人努力最终实现了个人理想,他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然而,在城市这个花花世界里,尽管他小心谨慎,终究还是马失前蹄,迫不得已只有回到原点。当他提着旧帆布箱子回到出发点时,家乡的一山一景一草一木,都引起他不尽的回味。于是,站在家乡土地上,陈心诚的思绪自由的穿梭在现在与过去之间、中年与青年、事业有成与人生失败之间,穿越在甜蜜初恋与稳定婚姻之间;于是,他的懊恼、遗憾、后悔、忏悔等丰富的心理活动也在不断闪回中逐渐呈现在小说里。可以这样说,《原点》的故事线索、小说情节,是在陈心诚不断的意识流动中完成。
《原点》不以小说情节取胜,没有按照传统小说“人物、情节、环境”安排故事走向,而是以主人公意识的流动、思绪的飘忽、对往事的追忆、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情感的起伏为主,来建构小说框架,因此,小说情节发展较为缓慢,相反,以人物情绪为主线,让人物在归乡后的几天时间里,把自己一生所走的道路梳理一遍。这样,主人公高考前的紧张、期盼,等待高考结果的焦虑、不安,拿到通知书时的兴奋、愉悦,接不到情书时的猜疑、气愤,遇到意中人的暗喜、激动,工作后的努力、拼搏,升迁后的得意、自信,偷情时的侥幸、刺激,事情败露的懊恼、悔恨,撤职后的惶恐、自责,面对妻子的愧疚、汗颜,决定回归的坚定、决绝,返乡后的轻松、释然,都是在陈心诚回乡后,站在出生地这一原点——蟒潭镇一一呈现出来。意识流的结构设置,使得家乡的树木、河流、独木桥、松树皮小屋、场院、门前小广场、枣树林,都成为诗意流动的原点,成为陈心城追忆似水年华的出发点;意识流的结构设置,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习惯,使小说的情节走向,因了陈心诚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发展脉络,有着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淡淡的感伤色彩。
其次,《原点》使用顶针修辞手法,使小说文本呈现出圆形结构。小说每一章的结尾句成为下一章的开头句,形成终则始、始则终的结构特色, 67个章节无一例外。
小说所有章节都使用这一结构模式,由于相同句子出现的位置不同,使得故事内容也不同、出现的人物也不同,因此,作品不但没有千篇一律之嫌,反而因了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小说故事精彩,内容多变。表面看来,它只是一种文章建构方式,实际上,这种结构安排并不只是始则终、终则始无休无止的简单循环,而是在情节的流动中,打破了传统小说结构方式,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营造出感人的审美氛围。
陈心诚与初恋情人柳芳娟的故事,就是通过这样的句式完成的。同一句话,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它的作用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这对早恋情人,同时考上大学,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上大学后,他们鸿雁传书,情谊渐浓,就在所有人认为有情人能成眷属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因为书信误会、因为赌气、因为年轻气盛,这一对被看好的恋人,劳燕分飞分手了。几十年后再见,已是人到中年,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什么了?各自过得如何?见面时有何种情感波动?这是读者急于知道的,王桂宏非常清楚读者急切的阅读期待,于是,在第五十三章,他让柳芳娟叙述自己生病住院、赌气不回信之后,感叹着说“我也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以此收结本章。当这句话出现在五十四章开头时,它所包含的意思已经不是对过去生活的总结了,而是讲述那段让人唏嘘不已的婚姻。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用柳芳娟的话引出她的故事和遭遇,因此,看似完全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章节中,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和作用。
同样,曹爱军与曹珍芳的爱情故事也使用这样的话语,他们是蟒潭镇中学另一对早恋者,也幻想着通过努力,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结果名落孙山。人们常用“有情人皆成眷属”表达对情侣的祝福,但愿望与现实总是相悖。几十年后,原本以为能结合的恋人分道扬镳,原本以为没戏的情侣却结为夫妻。生活跟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二十二章作者讲述完二曹面临的爱情困难后,写道“曹爱军不想增加曹珍芳对自己未来的信心”,这是曹爱军在强大压力面前,对心上人无奈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渺茫前途的一种哀叹。而下一章开头,作者再一次使用本话,“曹爱军不想增加曹珍芳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却是开始讲述曹珍芳对曹爱军的痴情,对爱情的执着。
小说所有前一章结尾句又成为后一章起始句,这句话既是本章总结句,又是下章开始句,这种语句排序,也呼应着小说题目,原点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王桂宏先生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过农民,做过教师,进过军营,这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在作品中,用农民的质朴、教师的睿智、军人的果敢,讲述了蟒潭镇的故事,巧妙的设置了《原点》的多重文学意蕴。作者用陈心诚的故事告诫世人,“千万不能任性,一任性,就会回到原点”。作者用陈心诚的故事,揭示生活真谛:梦想未来,更要珍惜当前!要在人生旅途上走稳每一步!
三、《天坑》:欲望之坑
继《原点》之后,作者继续关注改革初期发生在百姓中间的奇人奇事,挖掘事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借普通人的升迁沉浮,讲述自己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于是有了第三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天坑》。这是作者积七年之功完成的长篇巨著,作家出版社这样解说:“《天坑》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面时代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能经历挣扎与变化。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见证一段历史,也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和选择。”
小说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别叙述向东待业、学徒、高考以及与菜花的相识、相爱的过程,叙述向东结婚、凤霞告白、妻子难产、凤霞救援、妻子患病的经历,叙述向东升迁,妻子出走、向东焦虑、向东仕途顺利等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向东,小说讲述了他与妻子钱菜花前后几十年的情感经历,从少年到中年,从普通高中生到手握大权的县长,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人人仰慕的高官,旋即因腐败而跌落谷底,成为隔离对象。小说也成为山村青年奋斗史。小说内容广泛,既有改革初期,陵阳扩路,建造酒店、制衣厂,招商引资的基本建设,也有寺庙描述;有城市巨变,也有山村小变;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政府阶层的人际交往;有向东拒收豪礼,也有他收受巨额财物;有向东与妻子的爱情经过,也有他与秘书以及港商的日常来往。
作者选择山区的小县城作为故事发生地,作为人物成长环境,通过主人公向东的起伏经历,激起读者认真反思:“人如果掉进自然的天坑,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如果掉进腐败的天坑,那就无药可救了。”而这也是小说主旨所在。
作为小说题目,“天坑”既有现实意义,又有象征意义。从现实层面来看,天坑是自然形成的巨大坑洞,是周边百姓谈坑色变的生命威胁,它终年黑暗深不见底,人与兽掉进去,生还希望几乎为零。向东就是爬树掉进这个深坑的,不过他命大,不但没死还巧遇到前来打猎的钱菜花父女,他俩费尽周折救出向东,并火速送往医院抢救。掉进自然天坑的向东,得救生还,并走上人生巅峰。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获救后向东的人生一路开挂,考大学,进县委,做主任,当县长,工作优渥仕途顺利;分大房子,认干爹妈,恋爱结婚,家庭幸福美满。向东的人生芝麻开花节节高升,他也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天坑”的第二层意义是象征意义。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腐败的天坑”。向东仕途顺利,上班后一路绿灯,当领导,定规划,谈项目,做决策,成为炙手可热的县委红人。这顺利的人生经历,机会多陷阱更多的工作环境,灯红酒绿的开放现状,也成为他腐败堕落的条件。最终向东在物质、金钱面前,滑入腐败的天坑,使他无法自救。从而完成作者“掉进腐败的天坑,那就无药可救了”的创作目的。
天坑的双重意义,引申出另外的双重救赎:自救与他救,身体救赎与思想救赎。
这是乡村青年的奋斗史,向东、卫国、菜花、桃花、杏花,经过努力,最终走出山村进入城市,成了人人羡慕的城市人。借助向东,菜花成了县城幼儿园老师;杏花成为酒厂会计,最终进军深圳成为一名公务员;桃花大胆走出家乡,成为最早下海的山区妹子。向东考大学、做官员,成为炙手可热的县委领导,卫国则成了包揽工程日进斗金的包工头。可以这样说,小说写尽了改革开放初期,陵阳县城与人员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是一部山村青年的奋斗史成功史。
《天坑》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姚向东的官场奋斗,一条是他的婚姻生活,两条线索时而并行,时而交叉,形成小说双线叙述的艺术特点。小说主线以姚向东为主,讲述他高中毕业、在家待业、随父巡山、掉落天坑、意外获救、医院治疗、拜认干亲的经历,讲述他考大学,分工作,做主任,当县长,出外考察,招商引资,巡查工地,果断决策,号令全县的工作状况,讲述他帮人办事,接受礼品,吃喝拿要,享受膜拜,错误决断最终导致腐败的工作历程。作者用许多生动的情节、细节,再现了山村青年的奋斗过程,再现了向东从有为青年走向国家罪人的人生轨迹。小说副线则以向东与几个女性的关系为走向,讲述了他与前妻钱菜花的恋爱经历与婚姻状况,讲述了他与小姨子杏花、女秘书景燕单纯美好的关系。作为向东的第二任妻子,凤霞的出现,一方面为读者揭示了知识女性的爱情观,展示了城市女青年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另一方面,通过凤霞父亲、表兄等人,揭示出改革初期权利、财富、名誉对人的诱惑。
小说可贵之处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腻丰富的心理描写等。
如果说《原点》作者想以主人公的升迁起伏告诉人们,一定“要走正道,否则一失足会回到原点。”那么,到《天坑》,作者想借此让人反思:“人如果掉进自然的天坑,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如果掉进腐败的天坑,那就无药可救了。”南京作协会员徐良文认为:“王桂宏先生从宏大的时代背景切入,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多面性,通过文字的力量,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理想、现实的深刻探讨和反思。”
除了长篇小说,王桂宏创作了不少中篇、短篇小说,2023年以《野杏花》之名出版,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是作者唱给家乡卤汀河的颂歌,出现在集中的故事与人物,全部来自家乡卤汀河畔,因此,小说集最初就命名为《卤汀河畔的儿女》。为了与2009年出版的《野桂花》《野梅花》保持一致,也为了完成童年立下“出三本书”的愿望,出版时改名为《野杏花》,这就有了《野桂花》《野梅花》《野杏花》三部曲,作者也实现了童年理想。
《野杏花》收录了《笛风》《野杏花》《亲家母》《呆伴》四个中篇小说,以及《竹光》》《水乡棋王》《“小麻袋”的钟山表》《“狗鼻子”大爷》《煮熟的鸭子》《钢笔老头》六个短篇小说。与写于青年时期的《野桂花》《野梅花》相比,收集在《野杏花》中的作品,故事更加完整,人物更加鲜活,写作手法更加成熟。仅题目就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者是个多面手,除现实题材作品之外,还有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赵声将军》,2022年出版,入选为江苏省作家协会2021年度“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项目。这是清末革命党同盟会元老级人物赵声的传记作品,赵将军一生传奇,他是晚晴杰出将领,文武双全,成为孙中山的左右手、同盟会长江盟主、黄花岗起义总指挥,却与英年贲志而殁。他与黄兴、谭人凤、章士钊、吴樾等人相交莫逆,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并培养的陈铭枢、张云逸、邓演达、蒋光鼎等杰出人才。著名的《保国歌》就是出自他的手。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被中华民国政府追赠为上将军。《赵声将军》还原了一个革命家成长和奋斗的过程,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人物的风云际会,并以革命者视角,重述中国近代走向共和的艰难之路。
2024年10月21日
1楼 文友:穿越中的书生 2024-11-06 22:04:40
因为我参加过王桂宏先生小说《原点》的评论活动,桂宏先生小说的文字,有散文的风格,清新,自然,并且巧妙地将作品的架构,也形成了一个园,让主题不论从结构和思想,都浑然成了一体,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也是作者在不断求新求变的最好例证。
回复
2楼 文友:张红 2024-11-02 03:45:36
每月一评第八讲,讲述了银河悦读驻站作家王桂宏老师的创作经历,感受深深。王桂宏老师是一位高产高质的作家,他创作的多部文学作品,思想性强,有独特的见解,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具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生活气息浓厚。是一篇高质量的文学评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回复
3楼 文友:初见 2024-10-31 23:30:38
言简意赅,讲解到位!受益匪浅!点赞点赞青梅教授
回复
4楼 文友:时光无心 2024-10-26 20:17:28
【每月一评】第八讲为我们深度解读了银河悦读驻站作家王桂宏(路石)创作的多部作品,让读者对这些作品有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从而产生了浓郁的阅读欲望,感谢作者的推荐。
回复
5楼 文友:那瑞琴 2024-10-23 05:04:05
评论对王桂宏的创作历程和多部作品进行梳理和深入解读,让读者系统了解王桂宏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王桂宏是位高产高质的作家,有独特的创作魅力、厚重的文字功底。评论对人性、理想、现实,进行深入地探讨,突出主题和重点,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有思想、有见地、有内涵、有亮点,是一篇高质量的文学评论,点赞!
回复
6楼 文友:笨马九方皋 2024-10-22 20:00:44
本文对王桂宏的多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有时间,一定买一本认真学习。
回复
7楼 文友:李亚文 2024-10-22 08:40:12
这是一篇对银河悦读驻站作家王桂宏创作的简论,文章对王桂宏的创作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对王桂宏的多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浮茶》《原点》《天坑》以及中短篇小说集《野杏花》。从主题、用词、线索、写景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探讨了中短篇小说集的乡土气息和创作成就。分为多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王桂宏的创作缘起和不同作品的解读,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重点,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王桂宏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文章在分析作品时,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如用词准确、线索双重、结构新颖等,还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对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问题的反思等。青梅教授的这一期每月一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学评论,为读者了解王桂宏的创作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回复
8楼 文友:李亚文 2024-10-22 08:39:57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银河悦读驻站作家王桂宏创作的简论,文章对王桂宏的创作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对王桂宏的多部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浮茶》《原点》《天坑》以及中短篇小说集《野杏花》。从主题、用词、线索、写景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探讨了中短篇小说集的乡土气息和创作成就。分为多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王桂宏的创作缘起和不同作品的解读,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重点,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王桂宏的创作风格和作品内涵。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备文章在分析作品时,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如用词准确、线索双重、结构新颖等,还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对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问题的反思等。青梅教授的这一期每月一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学评论,为读者了解王桂宏的创作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回复
9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4-10-22 01:51:28
这一讲,具有学院派风格,因为主讲人是文学院教授;这一讲,更具专业性,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审视作品,解读作品,受益良多。这一讲很成功,祝贺青梅教授!!
王桂宏老师并非专业作家,他的成功正如青梅教授所言,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他,当过农民,做过教师,进过军营,这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在作品中,用农民的质朴、教师的睿智、军人的果敢,塑造了一个个既接地气、又丰富多面的人物和个性特质,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百感交集、感悟良多的故事。
曾经拜读过他的小说《原点》,生活气息浓烈,且富有生活的哲理,耐人回味。
特意上百度查了一下长篇传记小说《赵声将军》,从2013年开始准备,到2022年出版,作家王桂宏用了整整10年,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古老帝国呼唤革命之时代风云,刻录了当时志士仁人策划新军起义的革命谋略,刻画了一个不乏传奇色彩的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革命巨子”英烈形象。堪称一部充满阳刚之气,令人荡气回肠的时代力作,为长篇传记小说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同时,又清晰地再现了赵声的一步步成长历程,这是作家最重要的贡献。
专家指出,传记小说《赵声将军》与一般的传记作品一样,其真实性没有淡化,其风格并非“戏说”,其叙说清晰而非意识流。传主的社会经历、主要特点、事业建树和历史评价,一系列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过程等等,一切真实无误。史有明确记载的,遵循而不无视;同一事而记载不一的,择善而从。作家自身在镇江新区工作20多个年头,对革命先驱赵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颇为了解,2013年起即酝酿创作事宜,尽可能全面收集史料,认真阅读百年来各类报纸、杂志,以及镇江市、丹徒区政协部门编印的不少纪念辛亥革命、纪念赵声将军的文册,认真鉴别取舍,不辍写作,前后共历时十载,终成力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镇江人民建设了伯先公园,1979年,宋庆龄先生亲笔题写了园名,伯先公园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1世纪初,镇江新区对赵声故居进行了修缮,并辟出近百平方米厢房展出赵声家风和赵声的革命事迹。镇江新区党工委、纪工委还专门调研总结了赵家十六字家风,“以德立家,以学养家,以俭持家,以国为家”的家风印记了赵声将军成长的轨迹。
我已经收到了这本书,得空一定要好好拜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