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10月10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引自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长征精神,被誉为“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的银河悦读网向全国文友吹响了“打卡红色地标,赓续长征精神”的集结号。


2024年10月9日至10月14日,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浙江、安徽、黑龙江、江苏、江西九省的22位银河文友及亲友,组成了一支“回望长征向未来”赣南采风团。 


大家千里迢迢自费来到革命圣地江西瑞金和于都(史称雩都),在四天时间里,完成了集结、颁奖、赠书、参观和观看经典节目等一系列研学活动,将红色文旅、见证新农村建设发展与了解当地人文历史等活动熔于一炉,丰富多彩,亮点纷呈。


采风团的文友们,几乎每一天都沉浸在革命信仰的洗礼、红色文化的熏陶、长征精神的教育以及当地人文历史和田园风光的沐浴里,不仅充分领略了红色文旅活动的魅力,也见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喜人景象,更分享了采风活动中的许多收获......大家深有感触地说,在长征出发地瑞金和于都采风的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感动、喜悦、震撼和感悟。正可谓:感动满满,收获满满,满载而归,不虚此行。

 

1939年,毛主席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写道:“从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或听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重温毛主席的这席话,为大家在瑞金和于都采风期间所产生的感动找到了理由:因为大家是一群有着浓烈家国情怀的人。

 

“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一个社会不能只有醒目的红线、触目的底线,而没有仰望的‘天线’。一个人也不能只关注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而不去追求崇高和壮丽。”走进瑞金和于都,回望90年前的长征出发地,说到底,是为了致敬伟大的红军和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缅怀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英烈,追求崇高和壮丽,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回望长征向未来”赣南采风活动的积极意义与社会价值也在于此。


站长独上月楼在欢迎词中热情洋溢地对大家说:这是她第二次走进瑞金和于都。她认为,身为一名中国人,一生中必须到长征出发地来一次,一生中也必须穿一次红军服。因为,长征是中华民族永不过时的历史丰碑,永不磨灭的精神图腾。穿上红军服,走上红军小道,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今天,我们回放银河文友打卡长征出发地瑞金和于都的一些经典镜头。一是为了传播——传播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是为了致谢——感谢为本次活动提供支持的爱心企业北京九天利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灵山清泉矿泉水有限公司和开国少将萧锋之女北京家风家国宣讲团团长萧南溪教授、于都政协原副主席袁尚贵、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馆长谢芸华馆长和副馆长丁良跃、红军后代葛江洋大校以及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驻北京军区支社社长、新华社“十佳记者”陈辉大校等,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设想很难实现;三是为了珍藏——珍藏长征出发地的经典镜头,留驻人文历史的可贵资料,定格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景象,收录获奖作者在长征出发地领奖以及网站将《信仰的力量》捐赠长征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等重要活动的珍贵影像......与大家分享,留给未来的回忆。


相信,“回望长征向未来”赣南采风活动会给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站:走进“共和国摇篮”瑞金


我们一早就前往瑞金云石山乡羊泷村“长征第一山”,观看了瑞金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群众红色文艺展演活动。这里曾是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会所在地,被誉为"长征第一村”。 刻有“瑞金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大字的纪念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与纪念碑交相辉映的四座雕塑分别是:长征决策、长征准备、长征出发、浴血坚守。

与纪念碑交相辉映的四座雕塑分别是:长征决策、长征准备、长征出发、浴血坚守。


10月10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暨中国瑞金第五届长征节活动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中央红军长征决策和出发重点展示园隆重举行。活动由中共瑞金市委、市人民政府主办,瑞金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云石山乡委员会、云石山乡人民政府、瑞金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瑞金市文化馆、瑞金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承办。


仰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语录的石雕,也成为文友们的打卡地。文友们感叹,我们的国家没有忘记长征,我们的人民没有忘记长征。赓续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大家随后参观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领略了瑞金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的艰辛和丰功伟业。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从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瑞金一直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中央党、政、军、群机构均驻在瑞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在瑞金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因此遗留了众多的革命旧居、旧址和纪念建筑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处。由于当年中央机关在瑞金几次迁移,瑞金形成了叶坪、沙洲坝和云石山3个旧址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建立了适应革命战争的国家机构和机制,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的建设、国家的管理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的预演”。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董必武、杨尚昆、李瑞环、温家宝、吴邦国、曾庆红、李铁映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到瑞金革命旧址参观视察,缅怀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先后约有30余个国家部、委、办、局前来瑞金寻根问祖,修复其前身旧址,并建立本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叶坪革命旧址群,是瑞金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这里保存着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23处,其中包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等。


我们还参观了二苏大景区,它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的所在地,这是当年‌红军在瑞金留下的自己建造的大型房屋。大礼堂的造型独特,从空中俯视,宛若一顶红军八角帽扣在大地之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坐在“中央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听导游详细的解说,大家对“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这席话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


银河文友们还参观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纪念园即苏维埃纪念园,看纪念园世界最大红五星,观天下第一纪念鼎,国家4A级红色景区——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还参观了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在这里深入了解一代伟人为群众做的实事,在这里聆听“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喝上一口红井水,追思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整个参观期间,文友们或肃穆瞻仰英烈,或认真阅读文字介绍,或仔细观看展出实物,追寻每一处遗迹,追忆领袖们的英明决策,感受着中国革命的艰辛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一枚巨大邮票造型的背景前,银河文友定格了在瑞金采风的难忘时刻。


第二站,走进“长征第一渡”的于都


10月11日上午抵达于都后,全体人员面向巍峨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举行了庄重的纪念仪式:奏唱国歌、敬献花篮、开国少将萧锋之女萧南溪上前整理花篮缎带、全体人员三鞠躬、中共党员宣读入党誓词、大家一起瞻仰纪念碑。


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银河文友肃穆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大家一边聆听着解说员的讲解,一边驻足在照片前、实物前,很多人含着热泪,了解那段风起云涌的战斗历史,了解了于都人民为长征做出的贡献,深刻理解周恩来总理发自肺腑的赞扬——"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两句话背后的故事,让大家唏嘘不止。从而也深刻领悟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兵民是胜利之本。


参观结束,银河悦读参加本次活动的全体文友,以及于都“长征源”分站的文友,以及纪念馆的部分工作人员,济济一堂,在纪念馆会议室举办了银河悦读纪念长征90周年主题征文颁奖暨赠书活动。

14位征文获奖作者专程赶到于都,他们是萧南溪、陈辉、章熙建、刘倩(临时请假)、洪显林、刘基地、黄胜、叶琼、丁良跃、刘志明、刘 平、梅晓 、曾晓明 、邹永斌。开国将领后人、于都县老领导和纪念馆负责人,为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于都县政协原副主席袁尚贵专门为开国将领萧锋之女萧南溪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参加于都颁奖仪式的获奖作者及作品(简介):

1、萧南溪 锋将军之女,1945年生于延安,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先后任职沈阳化工厂、陆军第8军政治部宣传处、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理化室主任、副教授。协助父亲整理出版《长征日记》《萧锋征战记》《金门战役纪事本末》等书籍,协助央视拍摄名将系列《萧锋血战陈庄》)获奖作品:《草地过八一》

2、陈辉(新华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北京军区分社社长,大校军衔。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在军内外党史、军史刊物发表论文和纪实作品300余篇,党史、军事论文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著的论文集和人民大学《世界历史研究精选论文合集》,并著有《沙场淘金百战归》《世界王牌败兵录》《军旗下的铁甲雄师》《军旅岁月拾零》《抗疫1949—2020》等11部专著。新闻和文学作品,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军首届新闻奖评比一等奖、国家级抗震救灾报道奖、中国报告文学人物通讯大奖赛一等奖、新华社伊拉克战争新闻奖等50余个各种奖项,新闻作品收入国家语文课文,并获军队优秀人才奖、新华社“十佳记者”荣誉。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获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简历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作品被收入《中华文库收藏作品名典》)获奖作品:《长征队伍中历经磨难的娘子军》等三篇作品。

3、刘蒨 国中将刘忠之女。曾任第27军80师医院医生,北京总后勤部309医院主治医生。美国纽约大学生物系博士生,硕士学位。刘蒨女士现为广东省长征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六十二军后代联谊会会长、八路军研究会理事、井冈红军人物研究分会成员、红军后代授课团成员,讲课题目:“长征先锋中的先锋”等)获奖作品:《长征先锋中的先锋》

4、洪显林 浙江省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浦江县作家协会会员、浦江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曾从事乡镇工作多年,现供职于浙江省浦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喜欢文字、摄影,偶有散文见诸报端并获奖。获奖作品:《长征中走出的开国将军——张瑞》。

 5、丁良跃 (江西省于都县新陂乡人,现任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系中国工农红军研究会会员。历任小学教师,县委办科员,葛坳乡副乡长,县志办副主任,政府办党支部副书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县志办主任等职。)获奖作品:《我们的长征行》等五篇作品。

 6、章熙建 (安徽绩溪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学系毕业,曾出版《边关冷月》《战争碎片》《摇曳的风铃》《杜鹃红》《远离硝烟的征战》《擎旗出征》等作品)。获奖作品:《担架的长征》。

 7、刘志明 (江西于都人,红军烈士的后代。退休前在于都县邮政局工作,于都作家协会会员,曾应聘《江西邮电报》副刊的专栏作者,鲁迅文学院函授班学员,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五十多篇,其中小说《来日方长》获第二届全国邮电职工优秀文学奖,小说并λ选《江西省邮电工会志》一书,小说《蛇票》获江西省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征文二等奖。文学作品散见于《党建》《人民邮电》《中国邮政报》《江西日报》《江西邮电报》《警犬》杂志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获奖作品:《红军住过的老屋》等两篇作品。

8、刘平 (笔名于都河夫,早年参军,记者职称,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载。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获奖作品:《寻找》

9、梅晓 (现就职于于都县文广旅局,红军后代)获奖作品:《何其有幸,生于今朝》等两篇作品。

10、刘基地 (南庄隐士),出生于1956年11月,河北省三河县人,现住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优秀作家,银河悦读中文网驻站作家、金牌作者、顾问团顾问。曾为《中国水利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报刊优秀通讯员。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千篇稿件并多次获奖。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八路血脉》。2022年在网络发表长篇小说《熔炼》、《兵哥渔妹》等。近两年在《青年文学家》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多篇,并在《人民周刊》《意林》《军嫂》《老年健康》等杂志发表过作品。)获奖作品: 《山高路险红军路》

11、叶琼 80后,笔名馨芸,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籍人士,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位,从教二十年,深耕语文学科教学,对教材改革深有研究。爱好绘画、写作等,业余创作纪实作品、游记、散文、诗歌、小说等近十万字,已发表若干篇。指导学生作品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一、二、三等奖三十余人次。)获奖作品:《寻脉长征源头 瞻仰红色圣地》

12、黄胜 (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于都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偶有作品发表及获奖。著有《让孩子易动笔乐表达》,主编了长征源宣讲团系列参考资料之《于都礼赞》(内部资料)。获奖作品:《当年,有这样一支部队》等两篇作品。

13、曾晓明 (于都人,出生于1972年,1992年8月开始参加工作。曾在国企做过机械设计工程师、党委办公室宣传专员;在外企担任过产品设计高级工程师、工程设计部主管;曾是《赣南日报》的通讯员;现为导游。而一路走来,好文、好写作,是一种魂牵般的挚爱,是生命中永远春意盎然的精神家园!曾在各级党报、文学类期刊、行业报刊杂志,发表过诗歌、散文、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技术论文。曾在国家级征文中获优秀奖,也曾在《江西日报》征文中获三等奖。)获奖作品:《雩都河(组诗)》

14、邹永斌( 1990年生,江西赣州于都人,教师,赣南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获奖作品: 《诗词四首》

 以上获奖作品均收入《信仰的力量——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文集萃》一书。


会上,银河悦读网创始人李玲(独上月楼)、副站长青梅煮酒、长寿湖分站站长邵永新、新华社十佳记者陈辉大校,共同将银河悦读中文网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信仰的力量——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文集萃》一书,赠送于都历史博物馆和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赠书仪式上,陈辉大校代表银河悦读网发言,他说:“《信仰的力量》是银河悦读网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征文活动的集合作品,以这种(著作)形式纪念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参加征文活动的作者,有老红军的后代,有重走长征路的探险者,有党史和军史的专家,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家。是共同的长征情怀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许多作品讲述了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填补了长征研究的空白。”



萧南溪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李玲(独上月楼)和她的民间网站银河悦读组织的这次红色文旅活动和颁奖活动很重要,”“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伟大的新长征中再立新功。”会上,她还向大家讲述了父亲与他的战友参加长征的故事,当讲到“过草地时,有的红军战士陷入泥沼,却不让战友去救。因为只要去救,就会造成更多的牺牲。眼看着亲密的战友就要淹没在泥沼中,死都不怕的红军战士落泪了。陷落在沼泽里的红军战士却微笑着向战友们挥手告别......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红军一定会胜利,自己不会白白牺牲。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萧南溪父亲临终的故事,更是见证了一位老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很多文友感动不已,潸然泪下......


萧南溪教授还将第五次出版的父亲萧峰的《长征日记》题写签名,捐赠给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以及来于都领奖的获奖者。博物馆向她授予了捐赠证书。


刘基地(南庄隐士)代表获奖作者发言:“从踏上这片红色土地后,我周身的热血一直在沸腾。今天,在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于都领奖特别有意义,一生中仅此一次吧!请各位文友共同分享获奖的喜悦,这次红色之旅和获奖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让我感受到了来自银河悦读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文学旅途中,获奖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加速创作的动力。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为银河悦读网创作出更优质、更鲜明、更具有说服力的好作品!”


青梅煮教授说,银河悦读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赓续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办站宗旨。

随后,银河文友来到长征第一渡口。这里早已集结了成千上万的军民,正在上演情景剧《告别》。剧中,娘送儿、妻送郎、母别子的悲壮送行场面,令每一个在场人员瞬间融入其中,幻化为剧中角色,时间也仿佛回到90年前,似乎每个人都在经历生离死别,正在感受着红军告别的悲壮——红旗飘,军号响,红军出发去远方。出征军号响了,红军子弟兵在乡亲们目送下,缓缓走上渡船,开始了悲壮的远行。银河文友自然而然沉浸其中,与送行乡亲们一起,向着渐行渐远的红军队伍挥手致意......


之后,银河文友来到濂溪路48号被叫做“北门何屋”的地方。这是一间老屋,青砖灰瓦,似乎还保留着旧时的气息。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1934年7月,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


1934年9月,毛泽东同志从瑞金的云石山来到于都,就住在这座院子的东厢房。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在《浴血荣光》里说:“何屋,是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神秘小屋。”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何屋,是一个阳光小屋。”1934年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同志迈着大步,跨出何屋的门槛,径直走向东门渡口,随中央纵队跨过了于都河,踏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大家在毛主席当年开会的地方集体合影,在沉载历史风云的“何屋”,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和90年前那场震撼世界的伟大长征。

下午,全体文友来到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了革命先烈的故事,站长独上月楼和主编陈辉大校将《信仰的力量——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征文集萃》一书赠送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馆长给银河悦读网颁发了捐赠证书。陈辉大校向纪念馆简介了这本书的概况——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银河悦读网面向全国文友举办“九天利建杯”信仰的力量——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征文活动,以这种形式纪念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担任征文指导方的是长征源宣讲团、朝阳党校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工作室、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银河悦读中文网为协办方,北京九天利建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灵山清泉矿泉水有限公司为本次征文提供爱心赞助,银河悦读长征源分站担任承办方。

 

征文活动2024年6月11日开始,8月31日24时落下帷幕。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北京、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北、山西、浙江、山东、辽宁、天津、江西、山西、新疆、河北、安徽、云南、河南等地文友以及家风家国宣讲团参加了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来稿150余篇,发表征文作品127篇(诗歌19组、纪实文学59篇、游记9篇、散文30篇、评论9篇、剧本1部),其中76篇获得“金星”优质奖,《信仰的力量——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征文集萃》收入了51名作者的51篇佳作。参加长征征文的作者,有老红军的后代,有重走长征路的探索者;有80多岁的长者,也有80后、90后;有党史和军事专家,也有研究长征的学者;有著名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者。


总之,共同的长征情怀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许多作品讲述了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填补了长征研究的空白。他认为,书中收入的征文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长征的历史、长征精神以及其在当代的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站,打卡兰花小镇和潭头村,见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位于于都县的兰花小镇,培育了国兰150万盆、蝴蝶兰280万盆、鲜切花5000万株、盆栽500万盆,集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科普示范、休闲度假为一体,也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大家在这里不仅感受到花卉之美,更对生态农业之美有了切身感受。

 

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看望慰问老区人民。在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习近平同孙观发一家人和当地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等情况。2024年10月12日,银河文友也来到潭头村,走进孙观发家,在金色的稻田里欣赏落日余晖,与孙观发一起唠家常,合影留念......


第四站:拜访红军遗孀段桂秀,含泪观看《长征第一渡》

 

拜访红军烈士王金长遗孀段桂秀老人,是银河悦读文友此次红色文旅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段桂秀老人生于1918年,今年已经106岁。1934年,段桂秀结婚仅三天,丈夫王金长便参加了红军。出发前,王金长对她说了一句话,“相信我一定会回来,等我!”“我会一直等你回来!”为了这句承诺,她用一生守望,从妙龄少女变成耄耋老人......即便后来接到烈士通知书,她依然坚信自己的爱人一定会回来!执着的信念,成为她一生的精神支撑。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这位红军遗孀。10月12日,银河文友一行带着慰问品来看望这位百岁老人。老人露出喜悦的笑容,伸出双手,紧紧握住站长独上月楼的手。李站长询问老人的饮食起居,祝愿她开心快乐。长寿老人笑容可掬,一个劲向大家致谢。文友们纷纷上前与老人拍照留念,真诚祝愿老人家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以段桂秀老人的真实故事为原型,于都县打造出中国首部大型红色史诗《长征第一渡》。"静谧的于都河畔,一位耄耋老人手提马灯站在浮桥上静静地等待,映于水面的那一缕乌亮,早已渐褪如霜。随着老人将马灯举起,红军战士的巨大浮雕被缓缓点燃,那段关于长征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再次浮现在观众眼前...... 本剧还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独创360度机械液压可翻转升降舞台,超大室内水瀑布装置,先进的动态全景式演出布景,大型立体悬浮矩阵艺术装置......总之,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看的演出。


导游说,看这部剧,几乎没有人不被感动落泪。独上月楼站长说,当背景墙上出现了无数烈士名字的那一刻,她忍不住泪如雨下。如今幸福安宁的生活都是他们用命换来的,也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第五站:重走红军小道,赓续长征精神



10月13日,身穿红军服的银河文友踏上了“红军小道”。10月的于都,天气依然炎热。文友们不顾炎热和几天的疲劳,开始徒步行走。崎岖的小路,陡峭的斜坡,茂密的树林里,导游向大家介绍了发生在这条红军小道上的故事。得知红军曾在这里遭遇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不少红军战士血洒大地,大家的心情陡然变得沉重起来。


此刻,恰遇几位老乡和他们的孩子也从这里经过,有文友突发奇想,请他们像当年欢送红军一样,欢送“红军小分队”走上“长征”路,他们自然而然地向我们挥起手来。那一刻,大家都被感动了......参加徒步的文友,大多在60岁以上,五公里的红军长征小道,让大家体验了一把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银河文友将《信仰的力量》一书赠予于都红书馆。


第六站:观赏罗田岩石刻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罗田岩石刻是于都重要的人文景点。据文献记载,在罗田岩四周约2平方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唐宋以来历代名人题刻100多品。但因年代久远,不少石刻风化、剥落......这是研究赣南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银河文友在这里观赏了古时遗留的摩崖石刻,对于都的人文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进行战略转移,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壮丽史诗。在百年党史的厚重卷册里,长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政治意蕴和世界影响,称之为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当之无愧,名副其实。(引自军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之弥坚,则行愈远。银河文友“回望长征向未来”赣南采风之行,让大家进一步读懂了长征的伟大精神和意义。


南庄隐士深有感触地说,几天来,通过看、听、观、走等方式,从内心读懂“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告诉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长征,犹如一颗金闪闪的红星,闪烁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保证中华伟大复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像一次长征,征途中会有许许多多个困难在对岸等着自己,无论失败与成功,必须像红军战士有一颗乐观向上、不畏危险、勇于进取的心,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最后,借长寿湖分站站长邵永新的诗歌,为本次采风活动画上句号——

相见时难别亦难,于都银河文脉牵。

当年长征出发地,如今赣南红旅篇。

古邑千年多胜迹,名城盛世更壮观。

惜别自有重逢日,后会有期盼百年!

 注:百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100周年。


执笔:青梅煮酒   南庄隐士

图片提供:清风、佳音、王东宁、大海星辰等



202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