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轻轻地摩挲着从朋友处借来的《同治安福县志》,闻着那淡淡的墨香,看着这些毛笔小楷,甚是欢喜,如获至宝。

        家乡的历史,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而言,有太多的诱惑和好奇。我试图打开它,试图去揭开它的秘密。而这本志书,也许就是那把钥匙,你说,这怎能不让人欣喜若狂呢?

        泡上一杯香茗,点上一支烟,临窗而坐,在茶香的氤氲里,在鲁迅式的烟雾中,我细心地翻阅、品读,忽而蹙眉,忽而豁然,个中滋味,的确十分复杂而微妙。

        安福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秦始皇二十五年,当时,在境内就设置了安平、安成二县,后来县名更易,或为郡,或为州,或为县。最终,才有今天的版图:东短西长,南宽北狭。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可谓名副其实的古县。境内古迹颇多,仅县城就有东山文塔、南街文庙、洞渊阁、聚仙桥、枫林桥等。魏夫人炼丹池,在儒学前,相传炼丹处至今无蛙声。安福的先贤,更是如天上的繁星,熠熠生辉。刘弇、张敷华、刘孔当、邹守益、王庭珪、彭时、刘球、刘淑英、彭学沛、王造时、罗荣基……,一串名字,其实就是一串耀眼的珍珠,一段辉煌的人文历史。看到这里,心中不禁肃然,生出几分自豪来。

        过去的安平县治,在王江口(今竹江乡洋口)。安成县的县治在新茨(今严田横屋一带)。后两县合并为安复,又改安福,治所就是今天的安福县城。据同治年间地图,当时,县城有四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南门和北门。城墙高大,城门巍峨,还有门楼,亭台和楼阁。进西门,有兴贤坊街,前行不远,即文庙和县衙。县衙前,有横街、直街和中心街。东门侧,有文塔、青石街和缕巷。城南有南大街、旌义褒忠坊和铁冶巷。城北有水巷,北门外有洞渊阁前街、阁背街、转阁居街和炭厂履泰街。另外,在北门外,还有竹木厂、猪场、关帝庙、水府庙,枫林桥等。古县治所,格局规整,建筑繁多,足见昔日之繁华。

        东门外,有复古书院,明嘉靖十五年知县程文德倡建。书院前为“道德门”;中为“文明堂”,左右两斋,曰忠信,曰笃敬;后为茂对堂;翼室各四,东西号舍共八,左为射圃。另有“尊经阁”,中祀王守仁、程文德和邹守益三先生。复古书院周边多桥,院右为仁风桥,院后为丽泽桥(又名礼义桥),都是邑人捐建。由此,可窥见古安福之仁风浩荡。其实,捐金修桥,建书院,在当时的安福已蔚然成风。如枫林桥又浮桥而石桥,期间参与修建者众,其中不乏官绅士民,大家合力而成。甚至,有些桥是僧道化缘募钱而建,如寅陂桥,在道光年间,被水冲毁,桑园庵僧瑾持捐千金重修。读到这里,再看看今天这种醇美乡俗已然远去,心里颇为惆怅,轻轻地叹息了一声。

        读封爵篇,感慨良多。先分述如下。刘像,字攸震,唐宝应中知县事。任上,由于他最爱民,民为立祠绘像祀之,今县南有刘公庙遗存。李康成,宋元丰二年任安福知县。甫下车,即修学舍,集诸生讲业。当时,黄庭坚、尹泰和作诗寄之,有“孝慈民父母,虎去蝗退飞”之句。程文德,号松豀,明永康进士,嘉靖间知县事。他政先教化,谆谆导民,修行乡约,选父老之贤者为之长,创复古书院,集博士弟子讲学其中,后升兵部郎中去。吴应明,字以诚,号怀溪,万历进士,知安福,修葺复古书院,倡建识仁书院,会诸生讲学。当时,安福多次遭灾,他尽力体恤,救百姓于危难。他离任后,邑人之祀。王鸣凤,嘉靖间任邑丞。他性倜傥,好谈名理。动必以义,尝勤于阡陌,劝民力田,修筑寅陂、湛陂,捐俸倡置常平仓及四乡义仓,民欢趋之。以上几位父母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爱民为民,看到了教化乡里,更看到了为国之心。我的心里,不禁生出了几分敬意。

        掩卷沉思,抬眼望远,脚下的河流山川,越发得清晰和妩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