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散文,也学着写散文。1994年曾出版过抒情散文集《送你一束远志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朱自清的散文。他的散文《春》,《背影》在我当中学语文教师的时候总选进课本里。教学相长,受益匪浅。现在我又在读他是散文,同时也在读郁达夫的散文集《故都的秋》。因为他们都是同时代的散文大家,读时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下对比,还真有点儿粗浅的体会。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


  朱自清的散文除了《春》,《背影》,还有《荷塘月色》,《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佳作。我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怀想一定去亲自游历秦淮河。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当我站在秦淮河桥上的时候,虽没了往昔的桨声灯影,确也感到了她的繁华和历史的厚重。这回读他的散文又读到了令我感动的佳品《给亡妻》和《儿女》,是那样的深挚和真纯,真是文如其人,文品就是人品。朱自清的散文真是清丽,清秀,清纯,清新。他的名言是"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还有他的散文即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

  郁达夫的散文以前也读过,但那是蜻蜓点水,这会认真读来,觉得越读越耐读。他的散文也真如他的名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和愤懑,让你和他一起感动甚至含了热泪。因为二位名家的创作高峰期大约都在1920年至1940年,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民族危亡的非常时期,除了《故都的秋》让你领略南国秋天特有的风光和意境之外,其它几乎每一篇都是国破家亡的沉重的咏叹。就是《故都的秋》中也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秋蝉哀弱的残声”等深沉幽远萧索的秋味。他的写于1936年的《北平的四季》也是沦亡故国的哀歌。在他的文中随处可见”在我胸中盘踞着的那种莫名其妙的忧郁,又笼罩上我的心来了。心里那种莫名其妙的忧郁更深起来了。“烽火满天孚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黩的爱国者的悲歌。由此可见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


  两位名家的散文也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真实,真诚,真挚,真切,令人真真的感动。看来,“真”是散文的魂。


  二位名家的写作风格为什么不同呢?笔者也斗胆说几句。这可能与他们生活生长与工作家庭的环境有关。朱自清的出身虽不是豪门旺族,但也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受到 了良好的教育,虽不富贵也算衣食无忧。他辗转在上海北平南京等大学任教,也是撰稿人。郁达夫也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在日本留学。他也在上海北平南京高校任教,可是因在上海交不起房费才到江浙一带,后定居。他盖不起房子,友人送了盖房子的地也盖不起。后来几位朋友资助才盖了“风雨茅庐”。他的“老母在故乡殉国”,他的“胞兄在孤岛殉职”。他本人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由此可见,文如其人。


  读书的感觉真好,虽然有电视电脑,还得读书,尤其读名家名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