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南江和严溪水,在炀冈山前,轻轻的一拢,泸水便如一条银练,抖将开来,向着赣江的方向,逶迤而去。

    泸水两岸,沃野平畴,屋舍俨然。再往两边,则是连绵的群山,含黛滴翠。从岩头到寅陂,一川烟雨,一川葱茏。而严田(古称严溪)恰好安卧其间,繁衍生息,已逾千年。
        严田境内的樟树,有“古、多、奇”的特点,素有“樟树之乡”的美誉。邵家王家堂的卧龙樟,老屋里的五爪樟,山背社下的母子樟……。无数的樟树,点缀着严田大地,形成了“有樟就有村,无樟不成村”的人文奇观。这里,更生女神的传说,口口相传;这里,祭樟的习俗,源远流长。樟树,俨然成了神树,护佑一方平安。
        香樟叠翠,古郡苍茫。我站在茨山之野,遥望安成古郡的荣光。一截断墙,一块秦砖,在猎猎的秋风中,诉说着金戈铁马的苍凉。沿着泸水河畔,我试图去破译樟乡的密码,去追忆那些远去的先贤,去探访那些古老的村庄。张敷华的“七枚铜钱”让我心生敬意,张程的《武功山志》让我心怀向往,刘孔当的“三妙”让我无限景仰,刘弇的《东风依旧》让我寂然动容,行思的禅悟让我豁然开朗……。每一个鲜活的名字,都是香樟树下不朽的灵魂。梅溪、老屋里、龙云下村……。它们穿越历史而来,厚重儒雅,古朴端庄。每一座古老的村庄,都是香樟护佑下永不褪色的大地的图章。
        这里的百姓,耕读传家,书香绵长。“识仁书院”的理学讲会,铭西小学的书声琅琅,还有古村祠堂里,私塾蒙童的翰墨飘香。古老的严田,氤氲在书香里,铸就了另一种香樟——“樟”者,“章”也,锦绣文章;樟树,不惧虫蛀,清廉芳香。从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香樟树下,崇德尚文,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创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的识仁书院,是西乡各族共建的一所书院。严田镇位于安福的西乡,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西乡文化相对落后,境内只有一所复礼书院,为明朝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四君子”之一的刘元卿所倡建。而这所书院“去廓几二百里,去书院多者百里,少者八十九十里,往必宿,士鲜至。”于是,刘元卿便提议在九都(今严田镇横屋村一带)再建一所书院。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乡贤刘孔当、周惟中的支持和西乡各族的响应。

    据《建措公费题名》记载,参与书院捐赠者,来自西乡各都,捐助者达数百人。捐钱数目,从一钱到一百两不等,也有捐布、丝、鞋等物品以代的。形成了“西里五十八姓共一书院”的奇观。

    清朝末年的铭西书院(今江口小学所在地),为乡贤彭士荃等人捐资所建,是当时西乡的最高学府。

    至于西乡各族,在自家祠堂举办的蒙馆、私塾,更是如雨后春笋,遍及每个村庄。一时间,乡人知书达理,民风淳朴,秩序井然。

    行笔至此,我不禁感慨,西乡的人文昌盛,离不开这些先贤、族人的努力,离不开书院、蒙馆私塾的教化之功。

    如今的香樟树下,先贤的精神得以传承,古村的风骨依然高扬。一颗颗滚烫的心,向母校虔诚奉上;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记载在学校的功德簿上。一个由历届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资设立的严田中学“香樟树”奖教奖学基金会成立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爱心人士达发展到数十人,爱心教育捐助金额达十多万元。严田大地,香樟如盖,浓浓的绿荫,福泽万代。
       “奖教奖学”的风尚,犹如春风荡漾 。严溪河畔的严田中学,沐浴着秦风汉韵,在香樟树下,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正扬帆启航。

    香樟树下,生机盎然,一片春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