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曰:君子不扬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意思是说,大凡聪明的人,是不会揭别人的短,掩盖别人的长的。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是吧?但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什么货都备。有人自己才华有限,却专喜欢妒忌别人的才华;有人自己没什么成就,也希望别人不要有成就;有人自己工作消极、整天充满了负能量,却嫉恨那些积极向上、浑身正能量的人。如果说,他仅仅是心里妒忌、嫉恨倒也算了,因为除了损害他个人的心理健康外,与外人也没啥实质坏处。可是,有句俗话“心里有所思,就必有所行”。此话一点不假,那些妒忌别人才华、眼红别人成就、嫉恨别人向上的人,往往会千方百计贬低和打压别人,把别人的功劳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恬不知耻地领功受赏,馋谄诬陷,等等,古往今来不乏其例。惯于此道且乐于行之的“隐人之善”的人,往往其最后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多以身败名裂而收场,这恐怕也是所有正直人士所期望和乐见的结局!


  在我们的善意理解下,隐人之善固然不好,扬人之恶就未必不当,我们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不都是要我们勇敢地揭露恶人恶事,将它们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吗?非也!要相信古贤圣人无论是在智商、情商方面,还是在对人性的认识方面,都比我们强千百倍,你千万不要怀疑“不扬人之恶”的正确性和它的巨大价值。


  西汉宣帝时期的杨恽,乃汉昭帝时宰相杨敞之子,太史公司马迁的外孙。恽先因其父的原因,担任汉宣帝的宫廷侍卫总管,又因为揭发霍光家人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可谓是宣帝的救命恩人,理应平步青云、官运亨通才是。但是,他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喜欢揭人隐私,因而得罪了很多人,结怨甚多,结果,宣帝近臣戴长乐上书告发他诽谤朝廷,他因此被贬为庶人。历史上很多官员在丢官丢爵后,都会选择“低调做人”,等候有朝一日隆恩再次眷顾到身。可是,杨恽却不是如此,相反,他带着全家经营家产,生活奢侈,性格不改,因此,被很多人讥议。他的好友,安定郡太守孙会宗写信给他,劝诫他收敛些,不要给自己带来灾祸。他却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并且在给孙会宗的回书中,将满腹牢骚与不满落于笔下,怨激辛辣。后来发生日蚀,有人上书说是因为杨恽“娇奢不悔”造成的,杨恽被下狱,从他身上搜出了给孙会宗的书信,宣帝遂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


  史书上没有说上书告发他“娇奢不悔”的人是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一定是被杨恽揭过短的,或者此人非常痛恨杨恽揭别人的短,因此就借机告发他,而置他于死地了。


  以今天的科学眼光看,杨恽确实是死得太冤了,日蚀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怎么可能因为杨恽的“娇奢不悔”而引发呢?但在两千年前,这却是一个诬陷人的最佳理由之一,因而被广泛利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恽的死也正是他自己作孽的结果。想想看,他是前朝宰相的儿子,响当当的“官二代”,又是揭发霍光家人谋反的功臣,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救了汉宣帝一命。那么好的出身,于万岁爷都有救命之恩的大功臣,按常理来说,皇帝应该对他大加恩赏的,即使罢了他的官、贬了他的爵,也不至于最终竟然判他一个腰斩!要知道,汉宣帝在西汉王朝历史上可是建立了功勋卓著的中兴大业的,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位贤明君主吧,他怎么那么轻易地就相信一个诬告?究其缘由,还是杨恽自己种下的恶果,他的揭人之短的喜好,得罪了太多的人,估计连汉宣帝都早已对其恶习痛之恨之,也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戴长乐的上书也好,无名氏的上书也好,只不过是给了宣帝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罢了。


  所以,我们绝不能以我们狭义的善意去理解“不扬人之恶”,得饶人处且饶人,千万别学饶舌妇,东家长西家短的到处搬弄是非。否则,哪一天你因别人的检举告发(或诬告)而倒了大霉的话,若说是别人害了你,还不如说是你自己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