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热血?终不过刹那芳华。

  起先只是因撤档期才注意到《芳华》,后来有朋友提及想看,就终于在上映的第三天去看了。今天刚巧是周日,如果不是周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心情去看一部两可之间的电影。

  应该说拍得不错吧。舞蹈很有观赏性,大概是因为上了几天舞蹈班的缘故;歌曲选用恰到好处,不仅合情节,更合时代;故事情节丰满,侧面再现了那个时代:因为是侧面,所以格外真实。我想是因为这点,才被撤档的吧——历史,究竟还没有老到可以随意正视,甚至侧视也得打个商量呢。

  刚看就被脸盲症困惑住了,我居然是个会脸盲的人吗?难道他们都整容整成一致之美吗?后来发现,脸盲的不是我一个,总算放心了。事后想想,角色个性确实不够鲜明啊 。

  一部芳华,更像是冯小刚版的致青春。故事在严歌苓那里是有原型的,在冯小刚那则是照见了他自己——是的,那是他们的青春,在那个年代,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甚至父辈的被冲击和后来的解放和落实政策,都不是我们这样的草根百姓可以够得着的。

  冯导那么喜欢这部片子,撤档时竟落泪了,可见,他是倾注了心血的。看完发现,那是一个人对青春记忆最深情的回望和纪念。所有的泪都是真的。虽然所有的美可能都是加了滤镜的。嘿嘿

  青春故事或许只是别人的,然而那个时代却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里面的音乐让我倍觉亲切。电影里的人物比我们要年长十岁左右,所以,得风气之先的他们听过的,十年后草根的我们碰巧也在青春岁月里听过。激动过他们激情年代的旋律,碰巧也温暖过我们的平淡日子。从绒花到邓丽君,小时候觉得好的,现在依然好听,甚至更好。

  里面的战争镜头并不多,甚至只是为情节需要而设,在我看来却异常震撼。从文工团到惨烈的战争场面,切换得太快,太直接。歌舞升平转眼就变成了血肉横飞。这是一场必不可少的战争吗?是正义的战争吗?这场战争对于一代人的青春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把青春的热情倾注在全国提倡的学雷锋做好事上,和把青春的热血无怨无悔或无奈地洒在战场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到底是浪漫还是残酷?到底应该被嘲笑还是应该被歌颂?影片里好人刘峰分明是被嘲笑得更多一些的。

  全片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何小萍的放弃演A角。她放弃了不善待刘峰的这个集体,其实也放弃了不肯善待刘峰的那个时代。她本该无忧无惧的,正如她在得知被放逐到野战医院时,脸上露出的是那么平和的甚至是会心的笑容。是的,对那个时代,她已不奢求什么。她因洞悉人生,因而格外淡定从容。

  我始终不太理解的是,何小萍何以会疯了?因为太善良,所以在不期而来的巨大的荣誉面前,无法自处?不太说得通。磨难会让人坚强不是吗?她的内心应该是强大的才对。她不像刘峰,刘峰看上去是设定更单纯的一个角色,天生只知道与人为善。而她不同,她是个决绝者因而也是一个觉悟者呢。

  片子煽情很成功,几段父女情,都让人泪流。回头想想,其实也没多少深度。话说回来,再肤浅的故事都让我泣不成声的事多了去了,咳咳,就不提了吧。

  总体说拍得不错吧,看的过程中情绪起伏,看完了之后也有点东西可回味。但总觉得不大像冯小刚的片子: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青春时,是不是都有点特别理想化,特别的激情难抑?这片子,完全没有《集结号》《一九四二》《老炮》那样的冷峻客观的视角,从容不迫的叙事,而是一路欢歌,一片温情,哪怕是极为残酷的战争场面,也幻化出动人的美,是想象中青春热血应有的美丽——冯导有一颗年轻的心,或者说永远不会老去的心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