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津的杨柳青也算是我的老家,虽然我出生在北京,且在那里也基本没有任何亲戚了,但是,我心中依然关注杨柳青的变化,或许是陶醉她闻名海内外的年画,或许是心底蕴藏的那一点点的乡情。

       听父亲讲杨柳青之所以叫“杨柳青”,是因为当年乾隆爷下江南,路过此地,见到此处景色秀丽,于是就问身边伴驾的群臣:那杨柳青青处为何处?孰料诸臣均面面相觑,不能作答,幸好才思敏捷的刘墉见“周围景若苏杭,运河流水潺潺,两岸有杨柳青青”,于是即兴而答:此处名为“杨柳青”, 乾隆闻此龙颜大悦。杨柳青就由此得名。事后又人问刘墉:你也不知道此地为何处,就敢说叫杨柳青,你就不怕欺君?刘墉笑道,这可是万岁爷先赐名的“杨柳青青”的啊!杨柳青人常常自豪的说杨柳青是乾隆爷御赐名字。杨柳青本是运河漕运的周转重镇,自然是商贾云集。至于何时形成重镇,至今已无从考证。但很早当地就流传“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的说法。若以“燕王扫北”而论,天津的最早移民应是明朱元璋之四子燕王朱棣从皖北和苏北募兵戍边形成的。那么杨柳青镇形成至少早于明朝,上溯可达运河开通的隋唐。

       我祖辈于山东迁居于此,至我父亲时已经居住了好几代。当年父亲初中毕业后就离开杨柳青,到天津、北京求学,后来在北京定居工作。因为我祖父母早丧,故乡早已没有了亲人,所以父亲出来了30多年一直没有回去过。60年代父亲曾回过一次杨柳青,他说那里变化不大,虽然有了一些新建设,但街道格局依然没有变化,基本保留着他三四十年代离开时的老样子。

       九十年代中,北京市东城区政协曾组织我们委员参观过一次杨柳青的石家大院,当时石家大院博物馆馆藏并不丰富,一些房间就成了杨柳青年画的展室。因为是北京东城区的政协组织委员参观,所以天津当地西青区政协非常重视,特地邀请了一位杨柳青年画世家的后裔,区政协姓刘的委员出面接待和讲解,刘委员介绍了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流派、特点、手绘工艺等等,并给大家演示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当讲到年画侧着画时,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他的讲解给大家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虽然当时的杨柳青绝大多数的老街道都依然如故,以石家大院为中心的旅游景点的建设也没有形成规模,但是杨柳青的石家大院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2007年初,我和爱人又一次来到杨柳青的石家大院,此时的杨柳青宛如一个大工地,以石家大院为中心的旅游景点正在大兴土木,雕梁画柱的雄伟建筑拔地而起,似乎要淹没了小小的“石家大院”琳琅满目的年画和售卖工艺品的商店到处皆是,但是却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游人光顾……

       2009年天津投资40亿元建设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民俗文化旅游区包括已有的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以及保存下来的南运河北岸十几所清代和民国年间建造的民宅大院,总计有4万平方米、包括十余个博物馆和陈列馆。规划依据历史文脉和文化渊源,参照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计划让杨柳青成为“风物醇美、文化昌盛、商业发达”的古镇。

       与文化区规划同步的还有南运河畔的元宝岛。将再现当年的“崇阁濛雨”、“女墙残月”等文化胜景。此外,文昌阁开发普亮宝塔、报恩寺、年画村等历史建筑也将依次修复。

       据去年4月《今晚报》报道,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中的大院文化区建设主体基本完工,包括刘家大院、周家大院在内的23座大院陆续进入装修阶段。大院文化区将把刘家大院规划为刘翰林书院,把曹家大院建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宾馆,把董家大院辟为各类民俗陈列馆和民间艺术珍藏陈列馆,把周家大院辟为特色餐饮大院。同时,还将建设年画博物馆、漕运博物馆、风筝博物馆、剪纸博物馆、杨柳青人赶大营陈列馆等民间艺术陈列馆,杨柳青将成为原汁原味的津味民俗文化旅游特色区。

       正巧今年我退了休,时间充裕了,一则想体验体验最新的城际列车,再则十分想再看看杨柳青的变化,于是再次拜访了杨柳青。从北京乘坐最新的城际列车到天津仅仅用了30分钟,速度之快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可惜我不会吟诗,不然恐怕也要像李白当年感叹下江陵一样,吟唱出“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佳句吧。 但是从天津站乘车赴杨柳青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郊区公共汽车足足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

       下车已经是下午时分,而如今的杨柳青已经是面目全非了,旧的街道已经完全见不到了,代替原来破旧土坯房屋的是一栋栋新楼,街道也宽敞了许多,街两侧的商店也新增了不少。打听了几次才找到我们要去的石家大院。60岁以上老人半价的优惠,让我们享受了一回杨柳青人的盛情,但是随之心中也涌出一份凄凉。当年父亲离家求学时,尚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而今天他的儿子再踏上这片故土,代他了却思乡之情时,却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真是日月无情!

       看了介绍,知道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全宅共十几个院落,二百多间房,修建时耗银三十多万两。石家大院以精美的砖、石、木雕特色最为精绝,在全华北也堪称“三绝”。且石家大院是迄今华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民宅建筑之一,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大院甬道错落深远,门楼风格各异,入得大门,绕过影壁,透过门楼,一条幽长的青石甬道便呈现在眼前。应该说,石家大院的确是风俗民居与大院艺术完美结合的一方宝地。石宅中的一座西式建筑风格门楼尤显突兀。门楼两侧的门柱上连接比较简单的弧形雕刻,而门楼顶端一改中国传统的瓦砌斜坡式风格,而是采取西洋建筑中多见的花瓣式弧形圆顶。更令人称绝的是,门楼顶端的图案是两面小旗交叉,依稀是民国时期较为常见的五色旗和十八星旗交汇的图案。也不知是当年的建设者有先见之明,还是后人补刻的天衣无缝,总之是堪称一奇。最值得一提是石家大院大戏楼,当年主要用做办堂会,整个建筑为全木构造,建造时没有用一根铁钉,这又是 “华北民宅一绝”。 大戏楼集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它也有两绝,一是“冬暖夏凉”;二是“楼里唱戏,马路上叫好”。据说是因为它有回音壁,因此楼内唱戏,马路上也能听得十分清晰。在全国中式戏楼当中,石家大院大戏楼是保存比较好的之一。

       我很想知道当年为我们做向导的刘委员的近况,可惜石家大院的工作人员,没人知道此系何人,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好作罢了。

       石家大院门前不远处就是运河故道,两岸修建的也十分雅致,以依据“童子抱鱼”的年画图案,而雕塑的巨型金色雕塑也十分壮观,偶尔有游人在下面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而刘委员当年介绍的那些年画珍品陈列,也不知道迁移到哪里去了。

       当年乾隆爷下江南时“杨柳青青”的景色,早已荡然无存。岸边几棵茶杯口粗的柳树才刚刚吐出一点点新绿,慢说是在运河中的游船上,就是站在岸边恐怕除了高楼林立之外,根本见不到几许绿色。

       可能是晚了的缘故,景区周围的商铺全都冷冷清清,有几家已经锁门打佯,有的则写着“改行”“清仓”,勉强支撑的铺面的伙计,或门前打盹,或喝茶闲坐,总之不是很景气的样子。顺便走入一家店铺转转,不忍心辜负了老板的热情介绍,只得购买了两幅童子抱鱼的传统年画。

        “淡季”也影响了饮食业,周围的餐饮店似乎也不多,我们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类似北京小吃一条街的地方,或许当地就没有,没有小吃到也罢了,想找家饭馆用餐也颇费了些周折,最后只得在一家麦当劳吃了点东西。

       信步在景区内欣赏新建的一些建筑,确实是十分的宏伟壮观。三层的仿古建筑,都是精美的画栋雕梁,由于商业不景气,仅有几家卖烧烤的小饭店在惨淡经营,楼下烤羊肉串的黑烟冉冉升起,掠过精美仿古建筑的房顶,飘散在夜空中。真不知道这样烟熏火燎的,是否会影响仿古建筑的外观和寿命。我们在那里买了几串羊肉串,羊肉还算新鲜,配料的味道也不错,那老板的技术很是娴熟,手脚也干净麻利。我便对那老板颇有了些好感,于是站在烤串的架子前,边吃边与他闲聊了几句,得知他是东北人,20岁外出,至今已经十七八年了。当年他外出时家里生活条件差,想出来闯闯,现在东北家里那边的条件好些了,年轻人出来的少了……虽然现在生意不好做,再加上赶上旅游淡季,但是还想再坚持坚持一下。行前我们听说杨柳青已经修复了23处大院,开辟了若干的景点,我想他再坚持一下的想法也并非没有道理。

       杨柳青作为天津市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确实拥有许多重要旅游资源:杨柳青年画自当首屈一指,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和当今等时代,绘画吸收了明代以后木刻版画,以及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的传统,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历经了数百年。可惜年画依然只注重传统,缺少创新。

       相当具有地方特色的石家、安家、董家、刘家、曹家、周家等大院大院区,我看也会十分有特色,如果根据历史风貌,把相应的大院规划为翰林书院、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宾馆、民俗陈列馆和民间艺术珍藏陈列馆、特色餐饮大院等等却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是周围林立的现代化楼房,似乎破坏了古文化群建筑的协调,弄得新不像新,旧不像旧的,让人惋惜……

       带着缕缕的乡思,带着几分的感慨,带着的茫然遗憾,游览了杨柳青。但又带着无限的乡情,无尽的期盼,离开这块土地,我希望有机会再游历这古色古香,田园风光的杨柳青,愿将来的杨柳青建设得更好!

                                   

后记:本文为我几年前的旧作,前几日有故乡友人,多年未归故土,向我索要故乡的游记,但因近年我也未曾游览,于是只能翻出此旧作应付差事。文内对家乡的一些管理提出了一些异议,已经是往事。估计早已纠正,但作为旧作我还是保留了。一则,为保持原文;二是有时残缺也是一种完整,纯粹的完美也不一定真实,三是也对其他地方也可警示。另外,用笔真实地记录故乡地一草一木也算是对乡思、乡情、乡愁的一点告慰。


题图:杨柳青“福”字喷泉(网络图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