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 

    大树下,一年轻人手持一把来粗、80厘米来长的干棒棍朝大树树冠掷去,刹那间,干棒(死后的干树枝)就稀稀拉拉的落地,他哈腰捡起干棒,放入一旁的背筐里。顺手抄起干棒棍又朝那树冠投去------    这是六、七十年的前一幕,叫做“投干棒”。    

    那时,人们缺吃少烧,身上衣着单薄,冬天老头蹲墙根晒太阳侃大山,年轻人无所事事,为赶走身上的寒冷,找点事儿活动活动身子骨,也为家庭增加点儿烧柴。那时没有挣钱地方,有的来尜、有的拾粪。有的把目光投向树冠上的死树枝儿,那是很好的烧柴,想着法的把它弄下来。于是,年轻人就找一把来粗的湿柳树棍,截取一段,去掉身上的毛刺,做成了投干棒用的工具——干棒棍。短了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投不断略粗一点儿的干棒。长了又容易嘎巴在树杈上掉不下来,逮鸡不成反失把米。最合适的长度应该在80厘米左右。一到冬季,闲不住的部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抄起干棒棍,为旺盛的树冠卸下这累赘。即为家庭创收——解决部分烧柴问题,又不影响正常树冠的生长。构成了那个年代冬季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生活在小康社会的我们,早已丰衣足食,再也不用为烧柴而发愁了。从树上自然脱落的干棒,现在的年轻人也懒得拾它。只有那从艰苦年代熬过来的老人,对它还情有独钟,有点儿眷恋。投干棒早已成为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 

    今天的年轻人,如果在视频中看到本文开头的一幕,他们会把它当做一种游戏去欣赏。我确切的告诉你,那不是游戏!六、七十年之前,由于生活所迫,那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生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