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在这个伤感的日子,我专程从北京回乡扫墓,我父母的骨灰安放在沧州烈士陵园里。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走进沧州烈士陵园,祭奠我的亲人,瞻仰革命先烈。

  四十多年了,记不清我来过这里多少次,我不知流过多少眼泪,每来一次,我都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和震撼。 


231293660046923691_副本.jpg


  清明的陵园,一扫平日冷清寂静的气氛,来扫墓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有的手持鲜花,有的带着烟酒、食品,有的烧着冥纸,怀念亲人,祭奠故人,寄托哀思。
  我父母的骨灰安放在“革命烈士骨灰堂”里,我轻轻擦拭着他们的照片,看着亲人慈祥的面容,仿佛他们从来不曾离开我,当我意识到他们再也听不到我的呼唤时,泪水像决堤般倾泻。父亲15岁参加八路军,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荣立战功。和平时期,救死扶伤,舍己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荣立一等功。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留下我们无尽的思念和悲痛。父亲一生不迷信,所以我从来不给他烧纸。我流着泪,给他擦拭骨灰盒上和照片上的浮尘,换上一束新花,默默的跟父亲诉说我的思念和祝福,临走时我会给父亲敬一个庄严的军礼,这是军人的最高礼节,我知道,父亲一定能看到,能听到,这是我和父亲都理解的心灵沟通的悼念方式。
  走出骨灰堂,我像往常一样,去祭奠长眠于此的烈士。

  清明节,也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时机,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祭奠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们。

  陵园的变化很大,院里苍松翠柏已成林,庄严肃穆。陵园正面,迎面一座高大的“青沧战役”纪念碑矗立中央,园的正面,并列三座大殿,中殿为“沧州解放展览馆”,西殿为“革命事迹陈列馆”,东殿为“革命烈士骨灰堂”,南侧是土葬的烈士坟墓。我走进陈列馆,一件件陈列的遗物,一张张珍贵的图片,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白色恐怖的敌后、侵略军的刺刀之下,那些先烈们英勇无畏,出生入死,大义凌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端,难以平静。

  走出陈列馆,小广场上矗立着四座大理石的半身雕像,分别是民族抗日英雄马本斋、革命烈士黄骅、张隐韬、赵博生。他们的事迹,是我几十年前就熟悉的,学校每年组织为烈士扫墓。


02ff9dfcdbe144c1ecb9aed3514e6d33_1_32111872.jpg

  我站在烈士雕像前凭吊、沉思,忽然被一队来扫墓的小学生打断思绪。他们列队在烈士雕像前组织队日活动,举起小拳头,用稚嫩的声音庄严宣誓,胸前的红领巾格外耀眼。

  好熟悉的场景,见到他们,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为烈士扫墓的情景,是深深刻在我脑海中的儿时记忆。
  因为我父亲是军人,他驻守的地方,都是偏僻的边防,远离城市,我小时候始终跟随父亲,所以,我从来就没有清明节的概念,更没有为烈士扫墓的经历。第一次过清明节,第一次为烈士扫墓,是在我家搬到沧州以后,那年我上六年级。
  那一天很难忘。
  记得那天全校集合,列队到烈士陵园扫墓。我们有的扛铁锹,有的拿扫帚,一路唱着歌,来到位于沧州西郊的烈士陵园。陵园里庄严肃穆的环境,让平日里喜欢打闹的孩子们安静下来,我们很守秩序的参观烈士事迹陈列馆,听讲解员给我们讲革命先烈的故事,观看那些烈士遗物和生锈的枪炮、武器。我们听得非常认真,讲到感人的地方,同学们都哭了。校长的讲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他的声音并不高,但慷慨激昂。他说:“这些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接过先辈未竟的事业,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崇尚英雄,珍惜幸福生活,立志做一名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崇高理想。
  学生们来到陵园的最深处,这里静静地安放着一排排坟茔和墓碑。孩子们异常安静,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我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在老师的指挥下,为坟茔清除杂草,培上新土,精心擦拭墓碑,在墓地周围挖树坑,种上松柏。

  我站在墓碑前,读着墓碑上的一个一个名字,还有一些没有名字,只刻着“烈士之墓”的无名墓碑,很激动,我想了很多很多,暗暗宣誓,要做一个革命先烈那样勇敢坚强的人。那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刻骨铭心。

  其实,从小我就害怕坟地,见了墓地我会绕着走,因为那些听来的鬼故事。可是,当我站在烈士墓前,我却一点也不害怕,我幼小的脑子里,仿佛觉得这墓里没有人,他们都还活着,他们可亲可敬,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叔叔大爷。
  我长大后,穿上了军装,接过革命先烈的枪,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始终用革命前辈的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曾三次立功。我想,我实现了当年在烈士墓前发过的誓言。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伴着我们成长,骨子里烙下了对英雄烈士们的崇拜与敬仰。
  当年那次扫墓,我第一次知道了民族英雄马本斋、黄骅和解放沧州时牺牲的烈士们悲壮故事。
  马本斋,是沧州人民的骄傲,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了马本斋的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奋起反抗。马本斋组织了一支回民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编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成为八路军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拔据点,打伏击,除汉奸,袭军车,反扫荡,打的敌人闻风丧胆,被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当讲解员讲到马本斋的母亲英雄事迹时,孩子们都流下眼泪。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日军血洗了马本斋的家乡,抓走了他的母亲。日军威逼利诱,让她劝降儿子,马母坚贞不屈,痛骂汉奸,为了不让敌人利用自己牵制儿子,她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争,光荣牺牲。马本斋悲愤中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宁为玉碎洁无瑕,烽火辉映丹心花。贤母魂归浩气在,岂容日寇践中华”的豪言壮语。
  在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马本斋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肺炎,1944年不幸病逝,年仅43岁。壮志未酬身先死,以身殉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分别为他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马本斋的名字,浩古长存。

  陵园还有一位烈士的名字,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中——黄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他曾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副司令员。智勇双全,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灵活运用“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其一点”的方针,频频出击,不断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深受人民爱戴,敌人痛恨。1943年6月不幸遭叛徒行刺遇难,年仅32岁。为了纪念黄骅烈士,山东军区将当时的新海县命名为“黄骅县”,沿用至今。

  我之所以对黄骅烈士这么关注,是因为我父亲就在黄骅县的海防连服役,我跟随父母亲在这里的海边生活了十年。那个地方条件非常艰苦,盐碱地,荒海滩,我一边听讲解一边想,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可想而知,先辈们的处境更是艰难困苦。深深感受到校长讲的“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
  沧州烈士陵园墓地,一排排墓碑,述说着一场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青沧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悲壮的事迹。1947年5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河北省青县、沧县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与解放战争胜利关系重大的进攻作战。为配合东北作战,拖住国民党军,聂荣臻指挥以晋察冀野战军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华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队配合下,发起青沧战役。这场战役歼敌9500余人,解放青县、沧县、永清3座县城,控制天津以南铁路90公里,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战场的作战。我军将士在战斗中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战役的胜利。

  今天的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座新的英雄雕像,在索马里使馆所在酒店遭遇恐怖袭击事件中英勇牺牲的我驻索马里使馆警卫人员、“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张楠烈士。一个新时期的烈士。


 

  扫墓,就是心灵的一次洗礼。我在想,一个崇尚英雄,尊重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强大的,有希望的民族,我们有责任把先烈们为国捐躯的精神和事迹告诉后人,传承下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革命先烈是为革命利益而死的,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烈士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敬礼7_副本.jpg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我向革命先烈敬上庄严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