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哪本演义里说的,“何必剃头当弟子,无家便是出家人”,按现在话说,叫“然并卵”。不过,我觉得形式还是很必要的,都把戒律清规当做一片云彩,很随意地就挥一挥衣袖,那酒肉穿肠过以后,有几个人能在心中留住佛祖?
  法相须庄严。不持戒、不坐禅,不观空、不入定,跟济公那样“鞋儿破帽儿破”,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果正如来,一般人做不到。即使是那些法相端严的大和尚,还不一定逃离得了滚滚红尘呢,你懂的。所以,凡夫俗子学不来不悟即悟,一不小心就画虎不成反类犬。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楞把一门深奥的宗教当业余爱好,就难免做成应景的表面文章。双手合十谁都会,灵光一点却讲慧根,如是我闻。
  出于对武侠小说的喜爱,我很早就喜欢上了金庸。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学习佛教知识的入门书籍。还真是,我也因此曾喜欢过木鱼丁冬香烟缭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把什么都看成没有,是我对佛理浅薄到极点的参悟,其间的神通变化、因缘果报和八万四千法门,我之所知却浅薄到了极点,只好胡乱拿“阿弥陀佛”搪塞,弄得那一句佛号在我嘴里跟“天王盖地虎”的江湖切口一般。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能修智慧断烦恼,即见如来。可是,奔波于滚滚红尘而不疲的还是大多数,现实不允许我们动不动就跟老婆叫“女施主”,清净六欲大念佛经。
  犯浑的时候,我们喜欢问别人,你是哪个庙的和尚?事实上,没有庙收我们,我们档次太低。什么都还没见过,跟没当过官的隐者一样,外边儿稍有点马蹄声响、花红柳绿,心里就该蠢蠢欲动了。这也证明了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欢迎精英的,我们即使剃光了脑袋,也还连庙宇的看门人都够不着。
  所以生活里的“转型”故事我们听的很少,间或在明星档案里看到什么“信仰:佛教”。也只是一笑,以为他们爱好微积分不大可能,只能拿个“不可说”的来表示自己并不浅显直白,何况人家是有条件返璞归真的,和我们本来就粗茶淡饭的准居士不可同日而语呢。
  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一圈绕下来,大家尘归尘土归土,想到想不到就看机缘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家想想看,有多少明星要出家的消息?每一次娱乐界人士出家的热点,持怀疑态度的都是占了上风,炒作二字后面虽然加上了问号,但语气几乎是肯定的了。这是一场联欢,让百姓大众兴奋的G点。
  佛家是允许顿悟的,不一定非得像释迦牟尼一样一琢磨就是七七四十九天,有人借了旅游的机会就读懂了拈花一笑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对明星的“皈依”举动不妨冷眼旁观再说,别替人家满世界吆喝,沽名钓誉还是功成身退,让佛祖的慧眼来判断吧,肯定能“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跟一个高僧谈话,拿了两个鸡蛋,问他是荤是素,那高僧张口就吃了下去,然后吐出两只小鸡,口中念道:老客赠我两只桃,外生骨头里生毛。如果把这排成小品,媒体和名人该怎样分配角色呢?怕我们不小心就当了皇上吧。
  而“空门”——虚幻又实在的一个处所,也许因为几个人的深思熟虑或心血来潮,一群人的围观呐喊或强作解人,一下子就比红尘还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