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事如意

  有一部叫作《万事如意》的电影:女主角格蕾丝明天就要和拉尔夫结婚了,同事们和亲朋好友也都祝福她,和她一起分享结婚狂欢的气氛。在热闹和狂欢的闲暇时刻,她突然产生一个可怕的念头:她真要和这个忠诚无趣的男人结婚吗?她似乎更迷恋帅气有趣的上司。

  结婚这件事本身万事如意,但离万事如意就差那么一点儿的是,自己对另一半并不十分可心。而这一刻,她突然觉得这一点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周围狂欢的气氛,并没有蒙蔽她的内心,反而让她找到了更丰富的自己。

  所谓的可心伴侣,往往是当事人最温暖的想象,是对另一半魔鬼般的迷恋。

  英国大龄青年、经济学家巴库斯竟然算出了找到可心伴侣的几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他发表论文说,单身男女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的机会微乎其微,只有二十八万五千分之一。

  巴库斯是过了三年没有女朋友的日子以后,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为了找到答案,他用了一个原来用于计算外星人存在几率的“德瑞克方程式”估算找到理想伴侣的机会。结果算出是二十八万五千分之一。据说算出来概率以后他心情好多了。因为,结果证明他没有女友是因为机会太少,并不全是他本身的问题。

  遇到不可心的事情,能找到一个可心的解释,也可以让自己有一份可心的喜悦。

  穿西服不系最下面的扣子,是从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开始的。而这位国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的肚子肥大,想系也系不上。属下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纷纷模仿他。令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穿西服不系最下面的扣子,后来竟然成了绅士的象征。

  穿耳,在野蛮时代是女人降服于男子的一大确证,也是对女子的一种惩罚。如今,穿耳却成了一种优雅的审美。

  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胡穿胡有理,穿啥衣服,啥衣服就是名牌,你就是名牌的代言人。

  月有阴晴圆缺,能够读懂这个世界,心里就亮堂。航海家哥伦布曾拿月全食逗南美洲的土著人: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

  一个人活到了一定的份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那个人都是为了让你可心而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儿,都是为了把你的心情调适得更丰富。

  在我们的内心,常常纠结于某个事情,不能自拔。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不但智力下降,情绪也会低迷,精神不振,斗志也难以昂扬。在我压力最大时候,我读到一句西方的格言,顿感精神振奋:如果这件事不能置我于死地,我必将变得更加强大!

  人,看起来只是在向上走。其实,也在向宽度走。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才能到达一个更加宽广的自己。人,为何常常纠结?因为总有一些事情难以尽如人意。

  今早读到诗人食指的诗,顿时感觉心头一亮,心结打开。诗人竟然把那些难以尽如人意的痛苦和烦恼,比喻成丰收在望的麦田:

  这颗悬在半空的心呵

  正像这丰收在即的麦田

  因为生长着太多的希望

  也就牵带出多种的悬念

  这样看来,纠结意味着眼前有更多选择,纠结意味着有太多希望,更重要的是,纠结意味着丰收在望。纠结,是一种化蛹为蝶的美好。智慧的人,总能通过眼下的困难看到更乐观的未来。诗人以丰富的生命体验凝结而成的诗句,盛开着生命的芬芳和暖意。


  二、说点儿废话也养心

  有一则笑话说:如果一个人一天有一个饭局,那他肯定是一个喜欢和别人交往的人;如果他一天有两个饭局,那他可能是一个商人;如果他一天有三个饭局,那说明他是一个地位尊贵的人;如果他一个有数不清的饭局,那他可能是什么人呢?

  答案,不一而足。每个回答问题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回答。这也正是扯闲篇的谈资。

  偶有闲暇,和三两知己烫一壶酒,或者泡一杯茶,扯扯闲篇,一扯就是大半天,浑然忘我,感觉很惬意。突然想到一句很可心的话:这才是生活。

  语言是人类的沟通工具。扯闲篇,就是说废话,就是没有具体沟通目的的语言。彼此在一起扯扯闲篇,就是在一起说说废话。说废话,就是在一起谈谈天气、谈谈心情、谈谈与彼此利益毫不相干的事情。废话,往往是有感而发,所以贴心。大家在一起说废话,可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排解心中的郁闷和寂寞,缓解工作的压力和烦恼,感知彼此的喜好、性格特征及生命状态。所以,说废话多的人,就会让人觉得亲切,也更容易让人亲近,让人信任。人们的相识与交往,事实上就是靠说废话来联系的呢!

  朋友之间友谊的深度没有刻度标准,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去衡量,而废话,却是衡量幸福与友谊的重要参考指数。据说,心理学家曾经统计出这样一组数字,说废话达到90%以上的人,就会感觉开心、快乐、幸福、逍遥。说废话低过50%的人,就会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幸福,不仅包括说废话,还包括做一些闲事。啥事是闲事呢?就是读闲书,写闲文章,哼闲曲儿,养小宠物等等一些无关名利的事情。此等闲事闲话,看起来并无实际用处,却养心养生养人,正是生命的大用。

  感谢那些和你玩的人!


  三、抚摸生命的痛点


  孤独,不是一个人在一起,而是和我们周围的万事万物在一起。

  凡夫俗人脱离群体往往无法生活。老子《道德经》第42章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意思是说:人是群体动物,在群体中生活并一起猎取食物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王公求名求利的主要资源,王公最怕成为孤家寡人、最怕没有收成,并以此来提醒自己。

  离开人群的人,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相处,深深体会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妙趣。

  李煜有词:“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此处的芳心,原指花蕊,这里指人心。一颗多情的心,千万缕的愁,竟然找不到一个化解的去处。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倾听自己,让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心跳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才能发现生命的妙处。当我们对宇宙万物、自然风景的感知,从远观与想象转为亲身接触与直接体验时,真切、美妙而独特的感觉便悄然降临。在生活中,有时能感受到一种疼痛,切肤的疼痛,也是一种福。

  这种感觉,是生命的一种深度。

  一位读书人这样谈到阅读的感受:阅读,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找到自己的痛点。

  找到了自己的痛点,那种存在感也才具体而真切。

  年轻的刘伯承右眼中弹,医生决定开刀。因眼睛离大脑太近,怕麻醉影响脑神经,也就没有用麻药。手术完,刘伯承笑着对医生说:“我一直清醒,你一共为我动了72刀。”

  陈毅当外交部长时,日本人问他:“你们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了,还要搞原子弹?”陈毅并不反驳,而是一字一句地回答:“没有裤子穿,也要搞原子弹。就这个气魄!”

  1935年,瞿秋白被俘,蒋介石下令处决。临刑前,瞿秋白神色自若,走到一处草坪上坐下,说了一句:“此地就很好。”然后,唱起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壮烈牺牲。

  有分量的人,说有分量的话。当他不说话时,内心充实而饱满。他的灵魂会说话!


  四、每个当下都清醒

  在一位英雄就义的地方,有一个体验项目,让游客切身体验走向刑场的那些个瞬间。

  生死存亡,理想信念,舍生取义,走一步,想一步,令人感慨万千。活着,感受的是活生生的世界。死亡,则是另一个世界。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一个人生大问题。

  王阳明年轻时去看望一个危重病人。这位病人做人做事都很成功,儿孙满堂,都很孝顺,也都很争气。在外人看来,病人已很高寿,完全应该无牵无挂地离去。可是,病人见到每一个看望他的人却是泪水连连。为啥呢?他不想死,他似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遗憾和不舍。

  那么,一个人怎样活,才能活得丰富而饱满,内心充满光明,临终时高高兴兴、死而无撼呢?

  这就是王阳明研究心学的初衷。

  我记住王阳明先生的两句叮嘱,感觉受益颇丰:

  一句是“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认为,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的共通法则,人欲指的不是人的合理的生活必需,而指的是那些超越法律与道德边界不正当、不合理的欲望。

  第二句是“格去物欲,方能致知”。意思是,只有远离物欲,才能在宁静中感悟到真理的存在。生命的真正滋味不需要逻辑推理证明,它需要我们慢慢体验。

  有一位学生的眼睛出现了病症,他整天哭哭啼啼地担忧自己的眼睛会瞎了。王阳明先生评论说:“此乃贵目贱心。”先生的意思是说,你这是太珍惜自己的眼睛了,太不在乎自己的内心品质了。你整天哭哭啼啼充满忧虑,那是怎样不堪的心情和心境呢。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他内心的品质,而不在于那些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甚至不在于身体条件是否完美。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那些如意或者不如意,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只有我们自己才能百分之百、原汁原味地感知自己的喜怒哀乐。你在生活中经历的、感知的、奉献的一切,就是你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且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擦亮心镜,守护住自己的心灵,你就是这个“定脚人”!

  在机场翻了翻郭德纲的书,记下这么一段话:“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凡事压住火,不忙不急。”满腹牢骚的郭德纲老弟能悟出这段话来,说明他修行方面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

  在飞机上翻读传习录,记下王阳明先生一段话:“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叶圣陶老人翻译说:“这是只知道在静守中修养,却没有在克己上下功夫,这样遇到事情就会不稳。人必须要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踏实立足,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在机场还看到一本书,书名叫《你一生气就输了》。这书我翻都没翻,似乎我貌似看懂了。


  王阳明临终之前,他的家人、好友和学生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说,我已经充分享受了我的生命,我的心灵充满着光明,你们还要我说什么呢? 

  哦,死而无憾、含笑九泉的人生,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