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晒场的记事,乡村生活本

  秋收过后,回婆家粤西探亲途中,见不少农民将稻谷晒在公路上,不禁想起家乡的晒场来。
  在大集体时代,每个村庄都有晒场。家乡的晒场,一年四季都有用场。春晒萝卜夏晒谷,秋晒青菜冬晒薯。
  晒场是村里收获的记事本。萝卜、稻谷、花生、番薯、木薯、黄豆、芝麻等等,这些农作物大多都经过晒场的晾晒才便于保存,各种农作物晒量多少,年成的好坏,晒场里记录得清清楚楚。
  晒场是乡村风物、风情的绘画本。晒场上,金黄的稻谷,火红的辣椒,青绿的芥菜,洁白的番薯,乌黑的芝麻……各种色块镶嵌在一起,拼成一幅丰收图景。
  春晒萝卜。为了便于保存,人们把吃不完的萝卜切成条或刨成丝,拿到晒场上晾晒。雪白的萝卜条(丝)铺在簸箕上,远看过去,似盛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夏晒稻谷、花生和豆类。农民把金灿灿的稻谷倒晒在把晒场上,晒场顿时变成了金色的海洋。随着晒谷者的来回走动,晒场上掀起了阵阵金黄的波浪。直的,弯的,一排排,一圈圈,各式各样,像沙画般美丽神奇。接着是晒花生。花生种在不同颜色的土壤里,就有着深浅不同的颜色,黑色、褐色、土黄、棕红,浓淡相宜,像一幅朴素的油画。
  最有趣的是晒黄豆。黄豆是连苗带杆一起晒的。经过阳光曝晒后,豆荚爆裂,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这时,只要轻轻抖动树杆,里面的黄豆就会“叽里咕噜”地蹦跳出来,露出纯净滚圆的身体,就像一群小精灵在翩翩起舞一样。
  秋晒辣椒、豆角和青菜。红的辣椒,绿的青菜、豆角,一块块,一片片,就像一张张不同形状的拼图,拼凑出生活的形形色色。
  冬晒薯类和米粉。生切的番薯片,熟晒的番薯条、木薯干,有黄色、白色、紫色,把晒场装扮得五颜六色。看着这些散发着香甜气息的薯干,真有点儿垂涎欲滴的感觉。
  以前在农村,到了冬天,没有什么农活儿干,家家户户便开始舂粉。舂的米粉是过年用来做年糕、油角、煎堆什么的。舂粉后要晒粉,人们把舂好的粉挑到晒场,用簸箕或洗净的水泥袋纸来晾晒。为了让粉晒得均匀,在晒粉过程要翻粉。我喜欢用五指在粉上画圆圈,划过之后,白白的粉上便有了一圈圈的涟漪,像一个漩涡,一簸箕一簸箕的“漩涡”连在一起,组成一片白色的海洋,很是壮观。
  晒场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你帮我看场,我帮你收菜;你送我辣椒,我送你梅菜。礼尚往来之间,充满着淳朴的邻里温情。  
  晒场,乡村生活的记事本,氤氲着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虽然现在晒场没像以前那样受到重用,但它曾有过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它带给我们的回忆永远是美好的。

  二、紫苏,思乡的药引

  紫苏是一种可食用可入药的植物。它的叶子似唇形,有点像女人的嘴唇,叶边呈锯齿状,叶端尖细,外表有绿有紫,有的是纯紫色,有的是一面绿一面紫。
  紫苏不择环境,粗生粗长。无论在田野、在坡地,还是在坎边、在路旁,只要有适当的阳光和水分,它就能蓬勃生长。
  紫苏有一特殊的芳香。这种芳香使得蚊虫不敢咬啮,毒蛇不敢近身。也许是由于这特殊的香味,相传紫苏在古代曾被视为神圣之物,不洁之人必须保持距离,採撷者要身穿干净衣物,举办繁琐仪式后才可摘取。
  紫苏是不折不扣的中土植物,在我国种植已经有约2000年历史。据说对紫苏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书中称紫苏为“桂荏”,民间亦有“山苏”、“香苏”、“紫菜”、“苏子”、“苏叶”之称谓。
  紫苏作为食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李时珍曾记载:“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可见,紫苏很早就出现在了中国人的饮食中。汉代枚乘在其名赋《七发》中即开列了“鲤鱼片缀紫苏”等佳肴,可见从西汉时期开始,紫苏就作为鱼生的指定调味品。而紫苏茶,在古代极盛行。《本草纲目》记载,大宋皇帝宋仁宗,昭示天下,评定汤饮,其结果是紫苏熟水第一。熟水即饮品,也就是说,在宋代,紫苏茶获得饮品类的最高殊荣。
  如今,南方很多地方都有种植紫苏和食用新鲜紫苏的传统,比如地处珠三角中部的我家乡。在我家乡,几乎家家都种有紫苏。菜园、地边、阳台,房前屋后,几乎随处可见紫苏的身影。乡人喜欢用紫苏来做蒸石螺、炒沙蚬、蒸排骨、炆水鸭、铁板竹肠等等的佐料。
  童年时代,母亲做的紫苏蒸石螺是我最喜欢吃的菜肴。那时物质匮乏,难得吃上排骨、水鸭等肉类,但石螺、沙蚬是随时可以吃的——想吃时,只要到河里摸回来就行了,河里有大把的螺和蚬。
  某年有一段时间,家里的咸蛋、咸鱼、猪油渣等什么荤菜都吃光了,只有青菜。见家里没有什么荤菜,我就到河里摸了一小桶石螺、沙蚬和蚌回来。母亲把这些“河鲜”变着法来做——紫苏蒸石螺,紫苏炒沙蚬,蚌肉炆芋头等等。因为有了这些“河鲜”,我们的菜肴变丰富,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母亲蒸的石螺,放上油、盐、糖、酱油、豆豉、咸辣椒,特别好吃。紫苏的香味与河鲜的鲜味,再加上自制咸辣椒的野味,简直是完美搭配。蒸出来的石螺鲜甜美味,非常可口。每当有紫苏蒸石螺这道菜,那顿饭我肯定吃得胃口大开。
  紫苏蒸石螺这菜肴,直到如今,仍然是我的至爱。
  紫苏既是食材,也是药材,紫苏全身都是宝,叶子、苏子、苏梗都能入药。两晋南北朝时的《名医别录》记载了它的药用:“主下气,除寒中”。《本草纲目》上说其“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
  若是冬季受凉感冒,出现怕冷、四肢僵硬、酸痛、鼻子不通气、流鼻涕等症状,乡人就用鲜紫苏叶放入煮好的米粥中,同煮几分钟,去叶服食粥。因为苏叶能散寒解表,又能养胃护气,病人吃了紫苏粥,发发汗,感冒很快就会好。
  有时候,乡人因嘴馋,常常因贪食导致消化不良。这时,他们通常会摘一把紫苏,和黄鳝一并煎汤,服下,很快就能改善呃逆腹胀的症状。

  如今,我在屋子旁边的院子里,种了几棵紫苏。每当我想吃石螺、沙蚬的时候,或者想吃排骨的时候,我就会摘几片紫苏叶,剁碎做佐料;当我不小心受凉感冒时,我会摘几片用紫苏叶,煲茶当药喝;当我想驱赶蚊虫的时候,会烧几片紫苏叶,让芳香缭绕房间;当我长时间不回家乡时,我会到院子里,闻闻紫苏的香味……闻着这熟悉的气味,犹如闻到家乡的味道。
  紫苏,是治疗感冒、消化不良的药引,也是治疗我思乡之病的药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