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朝圣,是我短暂的星城之行的重要目的地。

  星城最美在岳麓山,岳麓胜迹之最莫过于岳麓书院。有着千年学府美誉的岳麓书院,是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一席的湖湘文化的源头,是星光璀璨的荆楚人才的摇篮。

  朝圣之路选择先登岳麓山。沿着古树参天、绿荫蔽日的陡峭山路往上爬,谒蔡锷墓,右手小路下山,游爱晚亭,右行数十米,便进入山下的岳麓书院。爬山绕道看似与朝拜无关,其实是领略书院“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大气。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与当今许多虽进不了排名榜,但却拥有大楼、大校园的大学相比,显得小气了许多,甚至连有的中、小学的校园都不能比。但来到书院大门,仰望并不宏伟的门楼上悬挂的北宋皇帝宋真宗御赐的“岳麓书院”匾额,大门两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门联,顿觉独步天下的凌天霸气扑面而来。进到书院,各种匾牌更是熠熠生辉,二门门额悬匾:“名山坛席”、“潇湘槐市”,讲堂壁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碑刻,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高悬的康熙的“学达性天”、乾隆的“道南正脉”匾牌,一派圣殿的庄严、肃穆。

  但朝圣不是拜几块匾牌,承几缕历史的荣光,朝的是千年学府的办学宗旨、理念,拜的是校训、校规、教学方式方法等等。匾牌记录的毕竟是历史的辉煌,几百年上千年前的经验今天是否还有用?心存疑问,抱着听听故事、看看热闹的想法,开始只是尾随导游转悠、拍拍照,以示到此一游。当看到在党校每天如影随形的那几个字堂而皇之地高悬在讲堂上方,我的不恭不敬敷衍玩乐的心态开始转变。开始以为那几个字是书院管理方为营造讲政治的氛围挂出来的,听了解说,得知“实事求是”匾,是书院在民国初期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后,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出自《汉书》,1917年前后,正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作用,并对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916年~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经寓居岳麓书院,常在这里读书、听课,并与蔡和森等他的同伴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研讨革命真理。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校训也自然深深地刻在毛泽东的心中。“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成为毛泽东给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不能说岳麓书院的校训没有影响。了解了“实事求是”匾的故事,才知道千年学府并非虚名,此处确有真经可取。

  接下来细听导游讲解,详阅书院办学史料的展示,深感书院校训并非悬挂檐下的一句空洞的标语口号,“实事求是”的办学实践也并非始于校训悬挂之日。早在宋乾道年间,张栻掌管岳麓书院,就提出“圣门实学,贵于践履”,使之成为书院学风的灵魂所在,在理学基础上成就了“经世致用”“传道以济斯民”的基础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书院传授千年。书院在学风上进一步强调躬行实践,学贵力行,强调重经世、重践履的务实精神。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等。这些思想、理念,都是“实事求是”的阐发和具体体现。所以,“实事求是”事实上是岳麓书院一以贯之的理念,书院历朝历代培养出来的大批经世致用杰出人才,就是这种办学理念结出的累累硕果。左宗棠是最好的例证。左氏在岳麓书院学习优异,但却三次会试不第。名落孙山的他并未因此终结人生前途,岳麓书院学到的经世致用之才,在治乱平暴、治军治国理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就了一代中兴名臣的人生辉煌。

  讲台上两把椅子背后的故事,把我带进847年前书院举办的那场盛大的“会讲”。那是南宋乾道三年8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湘水碧透、江洲橘红,书院迎来了朱、张会讲的盛事。数千各地赶来听课的莘莘学子,把书院的讲堂、走廊、讲堂前的院坝塞得满满当当,学子驾车的马匹顷刻把饮水池中的水喝得见了底。讲堂上,福建赶来的理学大师朱熹与书院主教张轼,就《中庸》之义展开热烈的讨论交流,甚至激辩,成就了历史上的一宗美谈。“朱张会讲”树立了自由讲学、互相讨论、求同存异的典范。这样的治学方式,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值得推崇和借鉴。

  嵌入讲堂墙壁的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读书法》,是教学管理的宝贵史料,从中能够悟出细节管理和“授人以渔”的方式方法。学规共18条,大致分成德行修养、学目内容和态度方法三个方面。在德行修养方面规定:“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要求要孝敬父母、恭敬先辈圣贤,习惯举止、行为品格及交友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从严自律。在学习课目及内容上规定:“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项;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要求读书要有计划、要持之以恒;不要只读死书,要关心时事和生活知识;还要读一些陶冶性情的杂书。在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方面,规定:“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早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要求读书要留下痕迹,要动脑和动手,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一日事一日毕,不要拖欠作业,不可荒废光阴;学习要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学习要穷根究底,不可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这些规定的许多条款照搬过来至今都仍适用。对比书院学规,现在许多培训机构的学员守则大而空,落细落实上差距甚远。比如对自学的规定,不少培训单位在走读的形式下,为应付上级培训时间、内容的要求,教学计划不管时间是否允许,列出了长长的阅读书目清单,课程表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次集中辅导授课,统统排上“自学——学员自己安排”,至于自学是否专时专用,指定的书读没读,没有细化落实的措施要求、督学的手段,没有量化考核的标准,以至不少学员在自学时间,工作单位、培训学校两边都挂空,自学成了会友、宴请、斗牌搓麻、找情人、忙家务的专用时间,培训结束,下发的教材还是崭新的,从未翻过一页。那些从事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的衮衮诸公,用书院几百年前定下的学规对照自己忽悠的那一套把戏,是否会感到汗颜和愧疚?

  山长王文清手订的《读书法》,读经六法:一正义、二通义、三余义、四疑义、五异义、六辨义。正义即考证字面意思,通义是从字面意思进一步递进到表达的逻辑和理论内容,余义是探寻其没有说出的意思和能引申到的思想,疑义是提出问题,异议是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论点,辨义是通过思辨把经典原著的思想观点内化于心。读史六法:一记事实、二玩书法、三原治乱、四考时势、五论心术、六取议论。记事实即记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玩书法是欣赏历史著作的记述方法;原治乱是考察社会动荡和繁荣的轨迹和根由;考时势是考证时代潮流;论心术就是论当事人心与术,包括动机、思路,也包括方法、措施;取议论是吸取其议论的可取之处。经、史读书法对于我们今天学经典原著、历史,仍然非常管用。读书法是高效率读书方法的科学总结,它如同暗夜的明灯,为莘莘学子照亮了学海书山前行之路,是书院的学子胜人一筹的秘诀、利器,也是成就千年书院辉煌的重要因素。

  漫步书院,科学的办学理念无处不在,优秀的办学传统俯拾即是,就连普通的师生居舍的名称也有讲究。讲堂左侧的几间屋子,是师生宿舍,是历代书院山长居住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多次寓居于此。门头挂的牌子叫“半学斋”,“半学”一词,源出《尚书•说命篇》“淮教半学”一语,即半教半学、教学相长的意思。“半学”理念,对于以成人为对象、具有一定基础的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尤其需要继承完善和发扬光大。

  先进的教育思想、务实的办学理念、优良的学风、开放包容的教学及学术氛围、高效的学习方法、严谨的管理、出类拔萃的良师高足,再加上“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优美的学习环境,一切最佳的办学资源都具备了,千年书院的美誉想不成就都难。

  告别书院,再次回望昔日书声琅琅、弦歌绕梁的千年学府,意识进入穿越状态:南宋的天空,主教张轼和他的高足彭龟年、游九言、吴猎、游九功、胡大时、吴儆、赵方、陈琦们正在热议激辩理学;清朝的夕阳晚照,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熊希龄、杨昌济、范源濂、程潜、蔡锷、蔡和森、邓中夏、杨树达、陈天华、谢觉哉们,正在相互交流经世致用的学问。书院高不过丈余的门洞,绵延不绝地走出了日后的“中兴良将”、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太子太保、军机大臣、通商大臣、中国首位外交大使,侍郎、总督、巡抚、按察使、员外郎、敷文阁学士、民国国务总理、都督、省长、国民政府要员及军队高官、共和国国家领导人,走出了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慈善家、书院山长、语言文字学家、改革专家、变革义士、革命家……千年书院星光灿烂,“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名副其实!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