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年根上,老家的堂哥就邀我们过年回家。其实,自从公公婆婆相继离世后,我们回去的次数少之又少了,只有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回乡祭祖,都是来去匆匆。

        夫家是一个有着八百多年的老村子,呼啸的岁月,带着这个宋代的小村一路前行,青砖的老屋,素朴的雕花木梁,坚硬的青石基脚,长长短短的巷子,石凳上闲坐的老人和孩子。樟影绰绰,那些旧时的繁华,是一棵老树的葱郁和凋谢,是一寸光阴的停滞和前进,是一场风雨的记录与忘怀。

         2017年8月,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全省第一批248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单,这个与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小村,有幸入选在列。

         这次入选的依据是,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保存良好,历史环境要素非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有传承。这个“竹篱绕半村,春水漾方塘”的小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据说,政府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以保护。

        当晚,夫君被拉到了“新居热血好男儿群”里,只听得他的微信提示音不停地“播报”着。在家的,在外地的,七嘴八舌,群里瞬间炸开了锅,连续热闹了一个星期。当有明事的人提出要大家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主意出主意时,这个每天都有九十九度的“新居热血好男儿群”才慢慢消停下来。

        说真的,每一次回家,给我印象最直观的感受是,倒了不少老房子,建了不少三层半的新房子。远远看去,这个曾经的“青砖黛瓦马头墙”非常规整的庐陵风格的古村,被外面的新楼房包围着,虽固若金汤,但精气神稍逊,作为该村的媳妇,我那柔软的乡愁,变得越来越坚硬了。


        回乡的交通工具在变化
 

        二十多年前,当春风吹过百里,我与小村相见时,心里是新奇而谦恭的。我陶醉在“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致中。以前回家,最早是坐客车,尽管只有一百公里的路程,有时左等右等,要耗费一天时间。后来,我们改为火车回家,那时,为了赶到家乡陪着父母吃早饭,我们常常坐凌晨四点多的火车,在车站等到天微微亮,再打个三轮车(乡下人喊三轮车为嘣嘣嘣)回家,比步行有面子。

        有一年,等不来廉价的三轮车,我们竟然坐了一辆“绿出租”回家,虽然车价不菲,但是,感到更有面子了。因为,那时候老家的乡亲,大多是骑自行车或走路赶集当圩。

        碰到步行当圩的熟悉乡亲,夫君会让出租车停下来,捎老乡一程。也有发展得不错的,置办了摩托车,他们威风凛凛地奔驰在两旁开满油菜花的柏油马路上,在那希望的田野间,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等到我家添置了小轿车时,村里不少人家也有了小轿车,有几部车还是价格不菲的名牌车,这几户,都是在云南赚了钱的。

        邻居四毛早几年到云南开超市,赚得盆满钵满的。前年春节前,他购置了一辆四十多万的小轿车。当时我还担心他的爱车停在哪里,不想,他家的车库又大又气派。他说:做新房时就留好了车库,在农村,虽然用车的机会不多,但不能少,我老婆家的几个连襟都有车,我不能输给他们。我们刚结婚时,四毛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要是早十年,二十年,农村人,吃饱饭就不错了,还能买轿车,做梦去吧。


           第一批打工者的悄然回归


        四毛就是回村的第一代打工者,我问他为何不在城市买房子,他说城里再好,也是别人的城市,自己在城里就是一个局外人。他去年回来了,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老婆带着两个孙子在城里读书,城里师资条件好,县城离家里有十七里路,他经常一个人开车回来住上几晚,找同村的发小打打扑克,吹吹牛,然后带点无污染的蔬菜进城。不出几天,他又会回来。莫非,老家的乡音、乡俗、乡情能慰济他怀旧的心灵。不管怎么说,回来就好,就能增加村子里的人气。

        他是农民身份,但他因为在外面赚了钱,已经不会在土里刨食了。他的田地流转给人家搞精品农业开发,种上了中药车前子。其实,即使土地不流转,他也不会种田了。他说,出去打工这二十几年,把人给娇惯懒了,以前,角角落落都想着要种庄稼,现在,也像城里人一样,买米买面过日子了。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趋势。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在本着依法、自愿、有偿,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境况下,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我堂哥老三也回来了,听说他这次是坐飞机回来的,真是观念变了,原来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干什么都是以省钱为目的,这一次坐飞机回来,真是开了洋荤了。

        刚开始,我们以为他只是回来两个月看胃病,休养一下继续回到云南勐海开饭店。一问才知道,他不想去外面了,想在家里发展水产养殖。他说老家绿色生态养殖有优势,准备搞“稻田龙虾”养殖,他把堂哥老四的田地也归拢到一起了,已经在水稻四周挖上环沟,打算种一季水稻,养两季龙虾。他说,虾苗从湖南运来,人家还包教技术。希望他的养殖业“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能做成气候,让更多的打工者看到既得利益,安心回乡,让乡村聚集人气,再现昔日的辉煌。

         他还说,在外面好是好,赚钱也快,可那边医疗条件不行,得了病,好多医院不会医治,还是家里的医生高明,家里的饮食也好,他打算长期在家。三嫂和他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还在云南,他家早几年就做好了一栋三层半的小洋楼,准备在县城买房子,供孙子孙女读书。

        其实,对于“漂一族”,大城市里的工作压力大,回家置业,可以满足他们“安居”的心理需求,在县城里买的房子“蹭蹭蹭”往上涨,算一下也划算。

        在外闯荡多年的三哥,现在,他一个人回来,是回来打前站吗?不知能在家住多久。真心希望他的“稻虾养殖”能出效益,这样,回农村,才能留住他的人,留住他的心。

 

          留守乡村收获财富

 

         二根是我家后面的邻舍,别的青壮年都呼呼啦啦外出打工了,他因要照顾九旬的老娘, 以“我自岿然不动”的姿势, 一直守着新居村。不但他没有到外面感受“精彩的世界”,他的两个儿子也没有出去。

        二根租种了好几家人的田地,每到稻熟时分,那时,尚还在世的婆婆看到他家晾晒的稻谷,就像看到了一筐筐的金元宝,啧啧称赞二根是耕田致富的高手。在婆婆眼里,金灿灿的稻谷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婆婆一直认为,千山万水不如一粥一饭,土地,是村里的精气神,撂荒田地就是犯罪。都出去拼世界了,谁来种地。她至死还坚信,新居村那些远离家乡四处打工的男人和女人,迟早都会回归家园的。

        二根的两个儿子不再务农,而是做“建筑”包工头,两个儿媳妇,一个在离家不远的开发区上班,一个是“村小”的老师,儿子做的工程,就是为农村人建新房。因为手艺在身,抵得黄金千两,所以,二根家在村子是有人有钱有势。两个儿子又都给他各添了两个孙子,他们守护着家园,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用二十四节气,与脚下的土地交换着季节的密码,四个孙子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绿野有秋皆稼穑,青灯午夜不读书”,他们四世同堂的一家人,陪着这个江南小村,一起对抗着从容的岁月,日子过得也有滋有味。

        我夸二根哥多子多福,他小儿媳妇说,好什么好,要是她生一儿一女就好了,将来“一出一进”,经济上不会太紧张。她指的“一出一进”是结婚的彩礼。我打听了一下,现在的行情一般是“八万八”,还有要“十二万八千”的,那是“包干价”,怕我不明白,小媳妇说,“包干”就是连娘家做喜酒的钱也包裹在内了。现在农村,有的女孩要求也挺高的,要家里盖楼房,还要城里买商品房,再加上彩礼,娶媳妇真的娶不起了。我问她还想再添娃娃吗?她说,给十个胆也不敢生了,一个高房价,一个重彩礼,就这两条就把计划生育给管好了。

         水生哥和我爱人同一晚出生,一个上半夜,一个是下半夜,每次见到他,我爱人都是“老庚,老庚”地叫着。他一直在南昌做水电安装,经他装修的房子,估计有几千套吧。我问他为何不在南昌买房,他说,有钱他也不会买,再做几年还是回家,种点菜,喂养点鸡鸭,有空到田地里搞点生产,权当健身。他说也给自己定个退休年龄,干到六十岁就不出去了。

        他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平时一年难得回到村里。儿子自小就跟着他们去了城里,对乡村没有感情。其实,当一个人离开家乡久了,也就不免成了家乡的客人了,那些老街老巷老树老牛老故事,好像通通都与他们无关了。水生哥心头的家乡和儿子心头的家乡,真的会不一样,一个息息相关,一个可有可无。无论从言谈举止和思维方式来看,儿子,已经不是新农民了,而是遗落在城市里、不愿归来的“农二代”。

        水生哥的孙子滔滔在城市上幼儿园,儿孙在城里生活惯了,他们只有过年才回农村。因为没网络,他们拜了年就猴急着回城里了。他家有多余的宅基地,要儿子做房子,儿子指责他老糊涂了,在农村做房子,不能升值,只会贬值,这种亏本的事情,孩子不会干。他的乡土情结尽管浓郁,可是不能传承给他的子孙,他幽默地说,这是“打工后遗症”,把儿子孙子都变卖到城里了。

          环视这个从宋朝一路走来的小村,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提出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任重而道远,归根结底还是要村民自己参与到其中,村子的内生动力需要年轻人,如若年轻人都留在城市不肯回来,小村的萎缩程度必定会加剧。那个停留在我脑海里的“草满池塘水满陂,牧童归去横牛背”的田园村庄,只会渐行渐远。

         春节过后,又是出门打工的高峰期,我欣喜地看到,朋友圈转发的一则耐人寻味的招聘广告:父母老,娃还小,上万岗位等你找,工资不比深圳少,回家创业好不好。值得庆幸的是,小部分年轻人年后到县城附近的开发区找工作了。爱人的外甥女和外甥女婿年后不打算外出打工了,已经到开发区应聘上岗了。他们说,孩子马上要读书了,隔代教育有弊端,不能再让娃娃成为“留守儿童”。

         遥望家乡情愈浓,千里归途心乘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盼你回家。我的乡亲,只盼你们走出去,回得来,一走,一看,一念,一想之中,与家园故土相依相伴,相亲相爱,农闲的时候,聚集在老樟树旁,晒晒太阳,聊聊天,谁能说这不是人生的一场成全。

        草走得再远,也离不开土。季节辗转,那浓郁的回乡情怀,且行且近且珍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