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打炭墨”,这是我老家的传统习俗。儿时有“二十三,打炭墨;二十四,过小年”的歌谣。

       在小年这一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王爷将去玉皇大帝那里汇报人间善恶之事。灶王爷是“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而灶王爷喜欢干净整洁,所以,在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汇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让灶王爷来巡视的时候,看着舒心,以便向玉皇大帝说好话,祈求来年家运好。

       腊月二十三这日的“打炭墨”,只是我老家的说法,有的地方称之为“扫房”,有的地方叫做“扫尘”,“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也说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之意。

       如今,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不在同一天。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因此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五。

       但是,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所以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习俗,历史最为悠久。可到了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南北也就有不同日子过小年的习俗。

       我们老家每到腊月二十三这一日,家家户户都会“打炭墨”。

       老家的有些口语非常形象。比如“炭墨”,是指灶屋里因为烧柴火,墙壁上、屋梁上而形成的一层厚厚的炭灰,这些炭灰黑得像墨。这炭墨,别看它黑乎乎脏兮兮的,可平时就是家里一宝。身上若有擦伤刮烂出血之处,从灶屋墙壁上刮一些炭墨,捂住伤口,立马止血。拿炭墨止血,是老家最常见的土方法;用鸡肝蘸上炭墨,再用柴火煨熟,让得了积食的小孩吃,据说可以化积,促进消化。   

       而“二十三,打炭墨”,这话里就不单单指炭墨,还包括楼板、屋角、墙面上的蜘蛛网和灰尘。而“打炭墨”这一日,除了扫除灶屋的炭墨和各屋角落里的灰尘、蛛网以外,还要把家里所有的炊具、用具洗擦一新。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母亲会早早起床,煮好早餐,然后架上大铁锅,烧水。这边在吃早餐,那边灶上正在烧热水。早餐吃完,热水也已经烧好。

       于是,全家男女老少总动员,一年一度的大扫除开始。大人搬家具到屋前晒坪上,小孩把灶屋里的炊具、用具等都拿到晒坪里。父亲拿着用长竹篙扎着的高粱扫帚,扫除灶屋的炭墨和厅屋、火屋、里屋的灰尘、蛛网,母亲拿一个大木盆,木盆里倒满热水,放许多谷糠,开始擦洗炊具,谷糠就是当年擦洗炊具、用具的最好清洁剂。而我们则从池塘里挑水,冲洗擦洗好的炊具以及放在晒坪上的家具。那时候,没有清洁球,没有百洁布,智慧的人们用谷糠擦洗炊具用具,既环保也方便。

        这一天,整个湾里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的屋前摆满了家具、炊具。男人打完“炭墨”,扫完蛛网、灰尘,赶紧“开工”(参加集体劳动)去了,留下女人和小孩在家里大扫除。先把屋里炭墨、灰尘扫干净,再到晒坪上清洗家具。女人擦洗,小孩冲洗,分工明确。这边在“嚓——嚓——嚓”地擦洗,那边在“哗——哗——哗”地冲洗。家里的老黄狗在晒坪上悠然地来回走动,鸭子在屋前水田里不时“嘎——嘎”地引吭高歌,鸡们在屋前屋后低头觅食,偶尔地,飞到家具上,被主人轰赶着,鸡儿又展翅飞起来。大人忙得不亦乐乎,顽皮小孩却藏得不亦乐乎。那些家具,尤其是墙屏,放在晒坪上,正是小孩捉迷藏的最好屏障。天真顽皮的小孩,躲在墙屏外,用簸箕、竹筵遮住头,以为就可以藏身有术了,不料被对方掀开簸箕、竹筵,惊叫声、笑声弥漫在整个晒坪里。

       到了傍晚,夕阳慢慢落下山头,鸡鸭进埘了,飞鸟也归窝,老黄狗蜷缩在火炉边闭目养神。被冲洗好的家具,晒干了水分,擦洗好的家具,焕然一新,屋里也打扫得干干净净。于是,大人小孩齐忙活,家具归到原来的位置,炊具用具都拿到灶屋里。

       二十四日清早,父亲烧香、点蜡,礼祭灶王爷,很肃静,很虔诚,要求小孩不要多言,我们站在一边看着父亲做着这些礼数。父亲口中默念:“灶王爷,请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看着,看着,我们眼前幻化出灶王爷很威严地坐在神位前,在接受礼祭,然后迈着官步在家里每一个房间,像个督察官似的,在查看楼板以及每一个角落里的卫生状况。老百姓用自己的虔诚和特有的仪式,送走灶王爷去玉皇大帝那里禀告人间之事。(有的是打扫卫生后,在腊月二十三傍晚礼祭灶王爷)。

       今天回想起来,过去所谓的“家”,都是土砖墙,木格窗,木板门,窗子上贴的塑料纸,破烂不堪,寒风嗖嗖,门缝里也透着冷风;家里像样的家具只有墙屏和一个碗柜一张床,其他床铺都是用两个条凳加几块木板架就而成,其他柜子也是用木块简易搭建起来的。至于炊具,无外乎就是大铁锅、小炒锅、蒸锅以及用木板做的各种盖板。而每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简陋的家打扫干净,把简易的家具认真清洗。

       古代留下的许多习俗,与其说是传承,不如说是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是古人告诉我们对待庸常生活,可以做最大改变和不妥协。这种仪式感,就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然后让我们庄严地对待之。当我们把清贫的日子也能过得很庄严的时候,还有什么困难能压倒?

       而 “打炭墨,过小年”后,意味着真正进入过大年的倒计时,年味逐渐浓郁起来。于是,门前的鱼塘开始抽水,猪圈里的肥猪来日不多,分鱼、杀猪依次而行;张三家的抖臼忙个不停,李四家的石磨转个不休,做糍粑,点豆腐,家家户户炊烟浓。而我们则唱着欢快的歌谣:“二十一,不着急,二十二,炒豆,二十三,打炭墨,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抖糍粑,二十七,辞年礼,二十八,杀鸡杀鸭敬老爷(读ya声),二十九,打油做酒,三十,呷(吃)一餐——ji。”读这最后的尾音“ji”(平声)的时候,拖长音调,带着向往和回味的神情,似乎美味就在眼前。

                                                     (注:关于灶王爷的文字,参考百度资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