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过年了,我似乎又嗅到了故乡浓浓的年味。特别是那晶亮的冰灯笼还有人点吗?

  记得我小时候,几乎家家都点冰灯笼,把整个小山村都点亮了。

  冰灯笼可说是乡亲们的独创。那时家家都没有暖气,只靠火炕和火盆取暖。厨房的水缸冻了厚厚的冰。把冰化下来就是一个晶莹剔透的冰缸。把冰缸扣在高墙或高台上,里面点上蜡烛或油灯,就成了冰灯笼。

  最亮最显眼的冰灯笼是赵大娘家的。赵大娘家是就着沟沿盖的土房,地势很高,她又把灯笼放在了高台上,所以最显眼了。想到这我怎能不想起她老人家与众不同的人生啊。是包办婚姻让她嫁给了比她大十八岁的丈夫。新社会时兴打霸刀(离婚),可她为了三个孩子也为了可怜她那半身不遂、拖拉着一条腿的丈夫,没有离婚。丈夫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全部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于是她就与家住内蒙的表哥互相帮衬。我们屯儿与内蒙古自治区只隔一条河。她表哥也没了媳妇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度日。农忙时,她表哥赶着车拉着农具来帮她。农闲时她到他表哥家做衣服做被子做鞋子。于是,屯儿里的人们就说三道四,有人还又吐吐沫又撇嘴地笑话她。我的母亲从来都不笑话她,还说她不容易,同情她一朵花插在了牛粪上。赵大娘长得是很好看,大眼睛双眼皮,总是笑眯眯的,厚厚的头发黑黑的,梳着两个蓬蓬,后面盘着大大的发髻,高挑的个头儿,标准的美人。

  赵大妈又是我母亲玩太平鼓的好伙伴。写到这,家乡的太平鼓又仿佛响在了我的耳边,那热闹的拜鼓场面仿佛又出现在我的面前。太平鼓构造是像脸盆大的圆圆的鼓圈,带个用手握住的鼓把,把尾做成三个半圆,上面挂十几枚铜钱,打鼓舞鼓时哗啦啦作响。鼓面是用羊皮蒙的,声音很响很脆。打鼓的鼓鞭是用竹条做的,一尺多长。鞭尾上系了五颜六色的飘带,打鼓舞鼓时给拜鼓人增加了许多风采。母亲和赵大娘玩的花样很多,最精彩的是鹞子翻身和捡棉花,旋风似的走圆场,美极啦。不知乡亲们现在还玩不玩太平鼓?真担心这个传统的玩文化失传哪。我在文化馆工作时,市群众艺术馆提倡过,过年前后,市广场公园还有打太平鼓的,只是已经多年没看见有人玩了。

  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冰灯笼又在我的心宇里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