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间我离开部队已经20多年了。

 

  有人说“当了兵,后悔一阵子,而不当兵,你会后悔一辈子!”这话有道理。

 

  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一个1976年入伍的老兵。我为自己一生中能有当兵的经历,能有“老兵”这个称谓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那熟悉的军营环境、那嘹亮军号声、那生龙活虎的训练场、那些可爱的战士们的身影,都会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似乎自己又回到了军营。就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依旧会保持着很多军人习惯。这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一个有当兵经历的我来说,早就习以为常。我本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可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人说起当兵时的事儿,我也会感慨万千、滔滔不绝。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只要有用得上俺这个老兵的地方,我也一定会义不容辞的!

 

  200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还真的叫我这个老兵遇到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往常一样,到牧野公园去晨练。刚刚走进公园,就看见一辆辆军车整齐、有序的“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不远处战地炊事班的帐篷下,几个战士正在忙碌着,他们熟练地操作着现代化的炊事用具,正在给大家准备早饭。晨曦朦胧,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该不会是在做梦吧?我下意识的掐了一下自己的胳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今天这支部队拉练路过此地?我心跳有点加速,于是便走上前去想探个究竟。

 

  我转过一小段弯道,还没走几步,一条横幅映入眼帘:“军民共建文明城,誓让卫河水变清”。红底白字,鲜艳夺目。我的心一阵激动,原来这是驻地某部官兵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搞军民共建,在建设他们的第二故乡啊!再看那不远处的卫河河道里人头攒动,那印有“某部司训团”、“某部英雄连”等部别、称号的旗帜随风飘扬,非常醒目。远远的还有军歌传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卫河是贯穿河南新乡市的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流。多年以前,这里河水清澈,菱藕鲜美、船帆竞渡,商贾航运十分发达,可以直通“天津卫”(旧时对天津的称法)。可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沿河流域中小企业鳞次栉比,环保意识的淡薄,现在的卫河里河水污浊、恶臭熏天,路人走过不得不掩鼻疾走,鱼虾绝迹,成了新乡市内的一条污水河、臭水河,也成了新乡市创建“文明卫生城”的一大难题,卫河清淤治理工程迫在眉睫。

 

  原来,驻地某部的官兵今天是专门来参加这项卫河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

 

  酷夏时节,虽是清晨,天气也还是十分的炎热,河道里淤泥所散发的臭味老远就能闻见。可这些官兵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怕苦、不怕累、忍着臭气出力流汗,不计名利的默默奉献着。这就是咱当兵的人。

 

  你看那朝阳下,战士们卷着裤腿,挽着衣袖,个个生龙活虎,争先恐后,对着那满河道的没膝的污泥打起冲锋战。战士们一锹锹的把污泥装到袋子里,装到箩筐里,然后抬的抬、扛的扛、背的背、驮的驮,集中兵力打着歼灭战。战士们组成多个小型梯队,统一指挥,战术灵活,轮番出击进行攻坚战。“战场上”一阵阵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袋袋的污泥土堆积如山,一行行的汗水泥抹花了年轻的脸,一股股的战友情燃烧着老兵的心田。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曾经的军营,仿佛又回到了青藏高原,回到了唐古拉山上,又回到了曾经参加的无数次的抢修奋战……我觉得浑身发热、手心冒汗,真想立刻加入到这支清淤的队伍里面。

 

  这时候早起晨练的人们开始多起来,人们三三俩俩的围观着,议论着:

 

  “这些兵真傻,这样蛮干,身体受得了吗?”

 

  “又不是白干,市政府给钱,他们回去领补助。”

 

  “当兵的礼拜天闷得慌,出来挣点儿外快也行。”

 

  “像这样的污泥臭水脏活儿,给多少钱我也不干!”

 

  听到这些话,我这个老兵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他们这样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我无言以对,更不想去解释什么。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拨开了人群,挽起裤腿,绕过哨兵,冲下了河堤。当那些年轻的士兵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儿时,我已经背起了一袋污泥加入了运送清淤的队伍。那一刻,我的心情是那么的自豪,两脚是那么的轻松,感觉是那么的痛快。

 

  战士们看见半路里“杀”出来我这么一个老百姓来和他们一起奋战,他们的干劲更大了。他们肩扛泥袋,大步流星的走在前面,有几个调皮的战士嘴里还喊着“冲啊……”的叫喊声,从河底冲上河堤,又从河堤一股劲冲到小土山,将淤泥倒在土山顶上之后迅速返回。我虽不敌青春年华的他们,却也不觉着吃力,心里想:“小伙子们,别用那样的眼光看我,年龄虽然比你们大的多,可干起活儿、打起冲锋来,一点儿也不比你们差!”

 

  “老同志,慢点儿,别累着了!”一个小战士走过我的身旁,关切的说。他走路都带着风,小老虎一样超越过了我这个老兵。

 

  “谢谢!我没事儿!”我回答。

 

  “您是那个单位的?叫什么名字?”又一个战士背着泥袋追上来问我。

 

  “我就是这儿的人,我叫‘老兵’!”我自豪的说。

 

  “您能告诉我您为什么要来背泥袋吗?”又一个战士同“老兵”并肩前行。

 

  “你们不是新乡人还来背泥袋呢!我是新乡人,又是一个当过兵的人,看到这样的阵势,不背几袋心里不舒服。”

 

  战士们一听说我当过兵,很快就这个一句、那个一句的热闹开了。

 

  “您是那年当的兵?”

 

  “你们的部队在那儿?”

 

  “您当的什么兵?”

 

  “您是那年退伍的?”

 

  当得知我在青藏高原当兵的时候,一个小战士惊讶的瞪大了眼睛问:

 

  “青藏高原一定很艰苦吧!”

 

  “唐古拉山真的那么可怕吗?”

 

  我不知道该怎么给这些比自己孩子年龄还小的战士们讲述20多年前军营里的那些往事,用手抹了一把汗,回答他们一个微笑,继续背着泥袋子往前走。

 

  “背几袋就行了,累了您就休息休息吧!”

 

  战士们看我的脸也已经被泥水抹花了,就轮番来劝说。我用胳膊擦了擦汗说:

 

  “让我背够22袋再说!”

 

  “为什么要背22袋?”

 

  “我离开部队22年了,算下来一年才背一袋,太少啦!”我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这时战地广播里突然传出这样的声音:“各连队请注意:今天,在我们治理卫河清除河道污泥的战斗中,出现了非常感人的场景。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兵,主动加入了我们的战斗,他的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官兵学习!他的这种举动,是我们的楷模,也是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培养的结果!我代表全体官兵,向这位老兵致以崇高的军礼!敬礼!……现在我代表咱们全体官兵,把这首《咱当兵的人》送给他。”听着那熟悉的旋律,我和战士们一边唱歌,一边继续战斗。刚才还在不停发问的两个小战士这时候相互挤着眼睛笑,他们看着我,嘴里唱着:“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原来是他们悄悄地把我的事情反映给了首长,特意为我点播这首歌曲作为礼物赠送给我这个老兵的。有几个小战士过来,争着抢着和我拍照合影,看着他们朝气蓬勃的样子,我心底那个惬意劲儿就甭提了。此刻,我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劳累,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我曾经是一个兵,一个老兵!

 

  当我背完最后一袋污泥时,恰遇新乡市“四大班子”领导来慰问,市里各界群众也热情的送来了毛巾、手套、西瓜、饮料还有感谢信。战地广播站还播放了一位退休教师的慰问信,她在信里对战士们的这种高尚无私行为,给予了热情洋溢的称赞。

 

  这时候,我远远的站在一个小土坡上,悄悄地躲了起来,幸福地感受着这动人的场面。尽管领导们慰问的不是我,我还是觉得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也是一个兵,一个老兵。

 

  “老兵叔叔,您喝点儿水吧!”一个甜美的声音在我的背后响起来,我被吓了一跳,急忙转身。原来是一位带红十字袖标的小女兵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的身后,笑容灿烂。“军中玫瑰”这个词迅速的在我脑子里闪过。她拧开一瓶冰镇绿茶,塞到我的手里,后退一步,恭恭敬敬地向我行了一个军礼,一扭身又跑回了她的岗位。

 

  随着她的背影望去,小土坡下一群男女战士正在向我招手致意。我对他们挥挥手,心里默默地说:“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得以重新回到冲锋陷阵的队伍中,又体验一下当兵的滋味。或许现在,你们同我当兵的儿子一样,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和感受,但到将来有一天,等你们离开了部队后,我保证你们的心情和感受,一定会和我一样!”

 

  骄阳似火,接近正午时分,官兵们已经完成当天的清淤任务,集合、列队、讲评,“一、二、三、四!”那熟悉的口号声,亲切无比。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远去,嘹亮的歌声响彻天空,威武雄壮、激情满怀。

 

  路旁,很多闻讯赶来的群众投来赞许的目光。

 

  我想,来年等到卫河的污泥水变清,两岸柳绿花红、鱼翁垂钓时,人们一定忘不了人民子弟兵做出的贡献,忘不了这里曾经有过你们这些当兵人无私奉献、辛苦劳动的身影。

 

  我默默的举起右手,眼眶湿润了。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兵,请你们接受一个老兵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