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求知的漫漫长路;是广袤沙漠中的绿洲,给予心灵清凉的慰藉;是扬帆起航的巨轮,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浩瀚海洋。它如同一位温柔的智者,将智慧与力量悄然注入我们的灵魂深处,让我们怀揣着理想与勇气,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独特的光彩,实现生命的价值。
书中的故事,似如梦幻花园里绽放的花朵,每一朵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启蒙着我们对人生的无限遐想。想起儿时,那一本本小人图书,就像一扇扇神奇的门,引领我走进一个个奇妙的世界。那些励志成长的故事,似磁石般吸引着我,虽那时尚不懂“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深意,却也沉浸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勤读细品寄逸情”的惬意之中。为了能拥有更多的图书、小说,我甚至舍不得吃零食,偷偷省下钱去买书。每次得到新华书店,就如同获得稀世珍宝,回家后急忙将书藏在米罐最底层,生怕被爷爷奶奶发现,误以为我不务正业,免不了一顿训斥,甚至要挨一顿打。
八十年代初期,我上初三,离家很远,需到乡里上学,一周方能回家一次,寄宿在学校附近的村民家中。那时,鲁迅、巴金、高尔基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枯燥的学习生活。尤其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书籍,仿佛是注入心田的甘甜清泉,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我将父亲给我课间操买烧饼的钱,全部用来买书。在课余时光,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甚至在课堂上也忍不住偷偷翻看,仿佛着了魔一般。书中那些英模人物,似如闪耀的灯塔,他们高尚的灵魂、历经磨难却永不服输的性格、心中无我且不负韶华的骨气,深深烙印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引领着我不断成长。
1982年秋,我长大成人,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目不识丁的母亲,宛如温暖的太阳,用她质朴的话语叮嘱我:“要做个爱学习的矿工。”工作之余,矿图书馆和市新华书店成了我心灵的栖息之所。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尽情遨游,汲取着新的知识与科技的养分,也在这过程中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领悟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凭借着知识的积累,我开始执笔写作,在文字的世界里修身养性,锤炼自己的人格。工作中,身边矿工们真挚的情感如春风拂面,感染着我。我尝试撰写新闻稿件,用笔传递着人文的温暖。1985年秋,我考取了华东煤干校。三年毕业后,服从组织安排,来到矿宣传科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众多如乌金般闪耀着朴实与坚韧品质的煤矿工人,感受着火热的矿山生活,也愈发坚信“读书让人有憧憬、有爱、有力量。”从此,我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紧紧相连,开启了阅读人生的全新修行之旅。
读书,如同春雨,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内心世界,为我们的奋斗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工作的岁月里,我先后担任矿政研会秘书长、党支部书记、政研会副会长、党群工作部部长等职务,但始终未曾忘记读书的初心。从书中,我学会了正面思考,做到了情绪自律,不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逐渐养成了敢于担当、善于思考、身体力行的做事风格。2004年3月,我担任运搬一区党支部书记,在调查中发现全国劳模殷春银的煤车组独具特色。那一刻,灵感如火花般迸发,我萌生了典型引路的想法,精心策划出集设计、研制、试验、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工作室方案。同年8月9日,全国劳模殷春银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开来。员工们纷纷称赞:“机关下来的干部,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水平。”后来,我调任机电三区党支部书记,以自己的人品赢得大家的信服,和领导班子一起凝聚职工力量,将曾经的“老大难”单位改造成了先进集体。2008年,我运用从《第五项修炼》等书籍中学到的知识,结合员工特点,创建了集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体的员工学习感悟室。用猴子吃香蕉等经典故事启发员工,深受大家喜爱,令人刮目相看。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当遭遇困难与烦恼,书籍就像一位知心好友,为我排忧解难,书中的哲理便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闲暇或内心空虚时,新华书店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我一头扎进去,在知识的“黄金屋”里尽情汲取营养,增强自己的政治敏感度;上班前或睡前,网络书刊成为我“充电”的工具,让我不断更新知识,温故知新,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与兴奋。
读书,是我生命中的明灯,赋予我力量与智慧,塑造了我的人格。它让我养成了“学无止境心地宽”的思维模式,让我热爱学习,心怀利他互爱之情,能够坦然面对误会与委屈,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阳光心态。2014年7月,我被企业“一刀切”提前内退,但我毫无怨言。我积极投身社会,传播优秀文化思想,热心研究利他型社会和幸福社会的创建,愿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书写有意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