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家楼房建成搬进了新居。为了庆祝他乔迁之喜,我和二哥、三哥约好春节前一起回家。

  我们乘坐上午9点多钟的高铁从徐州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达老家车站。随着人流走出车站,只见侄媳妇开着一辆崭新的白色SUV早已在出站口外等候多时。以前每次回家,侄媳妇接我的都是普通的白色轿车,这次却换成了SUV。满怀疑惑打开车门,顿时感觉眼前一亮,车内空间不仅比原来的轿车宽敞近一倍,座位也由四座变成了七座,而且是顶尖的豪华配置,真皮沙发、茶几、置物架一应俱全。我吃惊地连忙问:“你啥时换车了?原来那辆车卖了?”侄媳妇笑了笑,回答道:“没卖,还躺在车库里。”“那,这辆车……”还没等我发问,侄媳妇接着说:“周末经常带孩子们和爷爷奶奶出去游玩,原来那辆车空间太小,就和泉商量又买了这辆车。原来的那辆车轻便,接送孩子方便,也不打算卖。”侄媳妇一番话,不仅让我大吃一惊,连二哥、三哥也不淡定了。

  大哥家共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小我十岁,是我一手带大的。受我的影响,也做了教师,如今在一所中学担任初三班主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接我们的是小儿媳妇,小儿子泉比哥哥姐姐小十多岁,一直比较受宠,学习成绩不好。高中毕业读了个民办大专,毕业后也没找到正经工作,一度愁坏了大哥、大嫂。后来,二哥借了几十万块给他,介绍他去南方做园林绿化工程。他在南方逐渐打开了局面,生意一直不错,不仅还清了欠款,买了轿车,还在城里买了一套面积一百三、四十平的学区房,两个孩子也进了城里最好的学校。

  “泉变化真大啊!大哥、大嫂竟然也知道旅游了……”在二哥、三哥的感叹声中,侄媳妇开车出发了。车沿着市县公路,翻过立交桥,二十分钟左右便到了家。

  大哥家的新楼房建在老宅子前面,共三层。推开朱漆大门走进院内,院子大约有七、八十平。一条彩砖铺就的甬道直通楼前。路右边有一口水井,高高的井台上覆盖着铸铁井盖,汉白玉井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井北边是小花园,花园中间有一座太湖石砌成的假山,滴滴答答的水流从太湖石缝隙中流到假山下的水池里,池水中养着几尾锦鲤,水池四周栽种了各色花木。路右边是几块形状各异的菜地,油菜、菠菜、蒜苗一片碧绿,充满生机。

  大哥、大嫂满面春风,高兴地招呼我们进屋。走进屋内,只见客厅、餐厅宽敞明亮、窗明几净,褐色大理石地板光滑如镜,头顶上的水晶吊灯璀璨夺目。客厅摆放着一组红木沙发,餐厅定制了一排实木酒柜,实木餐桌椅和酒柜互相衬托,相得益彰。主卧、侧卧、厨房、卫生间比城里我们的房子要大许多。大哥、大嫂住一楼,一楼主打深色装修,整体装修稳重、大气、上档次。

  大哥、大嫂陪二哥他们聊天,侄媳妇带我去二楼、三楼参观。

  二楼、三楼装修以浅色为主,两个客厅都是一模一样的浅灰色真皮沙发,四个卧室都是一样的浅灰色定制衣柜,一样的真皮席梦思床。侄媳妇边领我参观边介绍:“二楼是为哥哥一家准备的,三楼是我们家的房间。姑姑,您今晚就住我的房间吧,晚上我还要回城里。”说着,从三楼主卧的衣柜里抱出新被褥。“这些都是我新买的,拿出去晒晒,晚上给您铺盖。”

  推开三楼客厅的玻璃门,只见外面是一个大约三、四十平的露天晒台。上面摆放着一副木秋千,还有一套藤编的茶桌椅组合。侄媳妇晾晒好被褥,就下楼忙去了。

  坐在秋千上,眺望着家乡的山水、绿树掩映的一排排楼房,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大哥是我们兄妹中最聪明,也是学习最好的,可是生不逢时,初中毕业就回乡务了农。我刚记事时,大嫂就嫁了过来,由于兄弟姐妹众多,结婚不久就分开单过。除了两间平房,父母亲啥也没分给他们。年轻时,他们吃了不少苦。后来政策好了,大哥承包了石英厂,生活才慢慢改善。

  如今,七十多岁了还种着十几亩地,养了几十头猪。我们都劝他别那么辛苦,干脆搬到城里,在女儿、小儿子身边,互相也好有个照应。大哥却难舍故土,执意要在农村建楼房。现在终于夙愿成真,他比任何时候都要高兴……

  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对家乡我却并不陌生,每年都要回来几次,甚至小住几日。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见证了父老乡亲的生活越来越好。唯有这次回家,留下的印象最深,感触最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