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革命老区是我父母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大嶝岛战斗模范连”战旗部队的故乡。今年清明,我应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邀请前往无棣县和滨州两所学校宣讲战旗部队和战旗故事,提出希望去瞻仰周恩来总理骨灰撒放地,渤海园立刻安排了这次行程。
在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中,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一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我们身边,常常在广播里听到他们的声音,在纪录片中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在某个不经意的场合下遇到我们的伟大领袖们。我们聆听着他们的教诲,读着他们的书,看着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精神长大;我们的父辈更是多次见到总理,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我们的父辈更是多次见到总理,在他的领导下工作。那不知疲倦的身影,平易近人的亲切,和蔼慈祥的笑容深深印在国人的心中。我们无法接受他们会渐渐衰老,更想不到有一天,他们也会离我们而去。
那一天终于来了,1976年1月8日,噩耗传来,天都塌了。
不久前还在人大做政府报告的总理,已病入膏肓,却依然神采奕奕地做完了他的演讲,博得了全体代表热烈的掌声。疾病的折磨,多次手术的痛苦都隐没在总理的坚毅中,他的消瘦和憔悴被国人善良的愿望所忽略:我们这个国家,怎么会?怎么可能没有总理?
举国同悲,天地缟素,当灵车缓缓走过十里长街,数十万群众在严寒中泣不成声,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呀呀稚童,如同以往盼着亲爱的总理,您今晚几时回?八宝山火化厅哭声一片,工人们拒绝火化总理遗体,直到邓颖超妈妈说这是总理的意见,骨灰不保留时,哭声震天动地——敬爱的周总理,人民怎么舍得离开您?
(周恩来总理骨灰撒放地纪念碑)
总理的骨灰盒,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安放了一天。
在中央办公厅和邓颖超同志的组织安排下,一架小型的安-2飞机夜里起飞,时任中共中央中央调查部长罗青长,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高振普等四人将总理的骨灰分别洒在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周恩来总理的最后一包骨灰,准确平稳地撒放在了山东省滨州市黄河滩区黄河大桥北镇段。骨灰撒在母亲河,撒在黄河入海口是总理最后的遗愿:黄河入海,流向宝岛;祈盼台湾回归,祖国统一。
渤海湾何其幸,齐鲁大地何其幸,山东人民何其幸——
从此,周恩来总理的英灵永远与滨州人民相伴,永远与齐鲁大地同在!
总理的骨灰撒放的黄河上空以北是1970年周总理在全国棉花生产会议亲自树立的的全国棉农生产的一面旗帜杨柳雪大队。上世纪60年代,杨柳雪村闯出了一条盐碱地上夺棉花高产之路。中央视察的领导看到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状如雪海的棉田,十分赞赏。1970年2月13日,周总理接见出席全国棉花生产会议时与滨县杨集公社代表李焕文、滨县杨集公社杨柳雪大队代表杨秉利等人亲切交谈。当得知杨柳雪大队改造盐碱地夺取粮食、棉花双高产时,周总理赞扬说:“了不起啊!是红旗啊!”周总理要求山东的领导:“你们要拿杨柳雪当个旗帜,我们提倡粮棉两个都高产。”
2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棉区的一面红旗”,报道了杨柳雪的典型事迹。当日下午,周总理在召集各省市参加会议的负责人开会时,对山东的领导说:“杨柳雪这个典型抓对了。不要嫌弃这个队小,就轻视了,是棉区的一面红旗嘛!” 在周总理亲切关怀下,杨柳雪发扬战争年代老渤海区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改天换地赢得粮棉双高产,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另一面农业旗帜,直到1975年,总理重病卧床时,还在询问杨柳雪大队的生产情况。周总理向大队赠送了28马力的“东方红”重型拖拉机。当年国内最先进的重型农机,如今陈列在杨柳雪村史馆内,是村民对周总理永远的怀念。
每年的1月8日周总理逝世纪念日和3月5日的诞辰纪念日,杨柳雪群众都会举行各种悼念活动。感怀,纪念,感恩敬爱的周总理,已成为杨柳雪村独有的文化特色。
1998年3月5日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杨柳雪群众到滨州黄河大桥、周总理骨灰撒放处,面向黄河跪在沙滩上,以中华民族最高礼仪跪献棉花祭奠周总理。村民们捧起河沙,撒回到杨柳雪的土地上。无尽的哀思,滚滚的热泪;他们这是把周总理请回家,以此寄托长相忆。
难忘总理的恩德,难忘总理带领杨柳雪大干农业的日日夜夜;在村民的强烈要求和呼吁下,1999年5月1日杨柳雪村党支部、村委会正式决定建设“怀周祠”。奠基始于1999年11月15日,2001年6月30日落成。怀周祠占地3.5亩,共耗资60余万元,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村民自发自愿发为周恩来总理建祠,杨柳雪村占了全国独一份儿。
(周恩来总理骨灰撒放地 黄河大桥,黄河上空)
杨柳雪村民建“怀周祠”是中国传统文化感恩英雄崇拜英雄的表现,是对周总理伟大人格、高尚品格的纪念和弘扬。自古以来,齐鲁大地是中原诸国文化化成的典型。当大秦帝国披甲锐士百万,战车万乘雄霸一方之时,齐国的稷下学宫以荀子为国子监祭酒,培养了众多贤士名流,造就中华文化的辉煌时代,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齐鲁义士揭竿而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与列强坚决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山东的地方武装英勇抗击日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为解放军12个野战军输送了100万子弟兵,仅渤海地区就有3个军级部队,4个师旅,从祖国最东头打到最南面;从山东,安徽一直打到福建沿海,“大嶝岛战斗模范连”就是八路军渤海军区的德州独立营,商(河)惠(民)独立营,匡吾独立营组建的215团的一支英雄连队,他们在夺得沿海诸岛战斗胜利后,赢得金门首战,打响了解放台湾的战斗。渤海子弟兵支援西北野战军,从渤海湾打到天山之巅,铁血西征,仗剑扶犁,屯垦戍边,延续三代。渤海人民以最朴实的情感,最真诚的信念,最大的牺牲和最无私的奉献,南征北战勇猛精进。他们以民间力量建立的怀周祠,就像福建崇武西沙湾被救渔民建立的天下第一奇庙的“解放军庙”一样,是人民建立在心里的不灭丰碑。
(山东滨州杨柳雪“怀周祠”)
“怀周祠”见证了杨柳雪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历史,因为连续7年粮棉双高产、双贡献而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全国棉区的一面红旗”。这一历史地位使得怀周祠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记忆载体,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农业发展史和杨柳雪做出的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滨州人民在周总理骨灰撒放地建碑纪念。纪念碑采用了大别山的石材,于2017年4月1日动工开采,7月15日下午5时剥离山体,经过三天三夜的小心运送,18日下午运至河北曲阳石雕厂,用了20余天精雕成形。8月14日装车启运,16日上午8时顺利抵达滨州金天地黄河生态园。8月17日上午9时,园内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安放仪式,于下午1时零8分安然落成。
从此,滨州大地黄河之滨,矗立着滨州人民精心建成的“周总理骨灰撒放地纪念碑”,这座巍峨高耸的碑石是中国唯一一座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碑,她凝聚着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思念和最真切的爱。建成后,便和杨柳雪村落南北呼应,成为滨州最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每逢清明,无数学生,军人,公务员,各行各业的人们,聚集在纪念碑下,回顾总理生平,感受他的气息,思念他的点点滴滴。这是独特的标志,更是周总理超凡的品格,卓越的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丰碑。
清明时节敬总理,滨州人民长相忆。齐鲁大地何其幸,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