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乐市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台”。它与甘肃天水“伏羲庙”、河南淮阳“太昊陵”,并列为我国三个重要的伏羲纪念地之一。近年来,为了弄清楚伏羲台的历史与源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伏羲台遗址及相临的何家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报告揭示了伏羲台一带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至今约7000年的文明发展遗迹。


  一、伏羲台的源头追溯到仰韶文化时代

  伏羲台位于新乐市的何家庄村。据《新乐何家庄遗址文物考古报告》和《新乐伏羲台遗址文物考古报告》两份考古报告显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分别在2006年、2016年对这相隔仅900米的两处地方进行综合考古发掘,确定其文化遗存年代分别为仰韶时代、龙山时代、夏代、东周时期直至战国中山时期。

  何家庄伏羲台遗址发现了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文化遗存,考古报告说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仰韶时代,这一带就是一个人类聚集区。这个遗址文化遗存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考古结果为伏羲台的源头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证明了何家庄遗址最早形成的时代就是伏羲文化时代。尤其发现仰韶时代晚期遗存是研究庙底沟文化东传重要节点。而伏羲台现存的葫芦头、浴儿池、金水河遗迹,和大量的有关伏羲在此建立家庭、繁衍后代、发明八卦等传说,都说明伏羲曾经在这一带生活并进行发明创造。

  伏羲文化究竟是不是仰韶文化?伏羲文化与仰韶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伏羲时代是否就是仰韶文化的时代?这些问题随着现代考古的深入而越来越接近真相。

  仰韶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而伏羲时代距今10000年至7000年,时间正巧与仰韶文化时期相重和。

  而伏羲氏所处时代乃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之时,由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定居下来,从此出现了房屋和聚落。这些聚落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梯状台地之上,或者在两河交汇处较平坦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地势高,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和方便汲水,而且土地肥美,近河,有利于农业、牲畜、渔猎,交通也方便。

  古籍载,伏羲生于“成记”,长于“新市”。古成纪对应于现今发现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相吻合,乃是伏羲文化发祥地的中心地域。从地理的角度看,大地湾的东北西三面环水,南面傍山,中间为台地,是古人理想的生活居地。三面环水,有捕鱼之利,饮水之便,并可阻挡野兽的攻击,南面靠山,有狩猎的方便。

  新乐伏羲台古遗址具备鲜明的新石器时代选址特征。它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平原地带,古黄河从山前平原由南向北再向东注入渤海。这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因而成为古人类定居的首选地。除了新乐外,河北考古专家在石家庄地区发现了70多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定居的遗址。例如,在石家庄市区东部发现的白佛口文化遗址。在正定南杨庄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有陶蚕蛹。“大地湾遗址”,经测定其最早年代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长达3000年的古文化遗址。其早期乃为伏羲文化的先躯,中、后期则是伏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伏羲时代是中华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的伟大时代

  据(明万历版)新乐县志记载,伏羲台也称“羲台”“义台”“野台”,也曾标注为“伏羲庙”。《史记载》“周郝王六年(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括地志》:“野台、一名义台,在县境之西南,(今何家庄伏羲台)”。

  根据伏羲台一块碑记:“帝喾巡游此土,见伏羲之圣迹,集四方之民而化导养育之,故而筑台修庙以祀之”。

  帝喾(公元前2480年前2345年)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他是商族的第一位先公。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

  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为百王之先。是中华先民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第一位载入文献的男性始祖。他在劳动技能低下的渔猎时代,发明了捕渔、捕兽、捕鸟的网罟,解决了先民的饥饿劫难,开创了畜牧养殖业。在先民蒙昧之时,始做八卦,使愚昧为智慧;在人以群分之时,始定姓氏,使先民有了家族符号。由于伏羲是使中华先民从蒙昧步入早期文明的伟大祖先,故被称为全世界华裔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自谓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也皆由伏羲起。

  据新乐文管所原所长、文博副研究员相振稳先生考证,伏羲,公元前4478年加公元2012年,也就是伏羲距今已有6690年。伏羲氏王朝15世1260年(4478-3219),伏羲在位115年(4478-4364)都比较接近。

  伏羲氏所处时代乃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之时,由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定居下来,从此出现了房屋和聚落。这些聚落址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梯状台地之上,或者在河流交汇处较平坦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地势高,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袭和方便汲水,而且土地肥美,近河,有利于农业、牲畜、渔猎,交通也方便。新乐伏羲台葫芦头古遗址具备鲜明的新石器时代选址特征。

  根据史料和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伏羲文化遗迹说明,伏羲不仅代表个体和一个氏族群落,更代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时代。这个时代跨度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泛,伏羲部族在成纪(今天水)产生发展并壮大后,为了使本部族有更大的生活空间,使生产有进一步的发展,伏羲及其继承者,带领一部分先民不断地探寻、迁徙,足迹遍布华北平原、淮河平原、四川盆地、华东地区以至云贵高原。在长达2700年的时间里,伏羲部族把种植养殖技术、劳动生产技术、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管理办法不断发扬光大,例如经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发明八卦、通过尝百草而发明中医治病,通过观察蜘蛛织网发明渔网促进渔猎,在这个伟大时代形成了伏羲文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奠定了扎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汉到明清,《左传》说:“祀,国之大事也。”2000多年来,太昊伏羲尊居中国始祖地位,世代受到尊祭。从汉到隋“五帝之祀”,国祭五帝: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从唐到明“三皇之祀”,国祭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中华民族对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从没有间断。


  三、两种文化在同时空同区域相逢

  仰韶文化是一个考古学范畴的名词,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它是以考古地域命名的。也就是说,仰韶文化是经过考古挖掘发现,然后在根据发现地命名的。例如,仰韶文化就是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经过考古测年确定,它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2900年(距今为7000至5000年),以彩陶和农业为主要特征,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和定居生活。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在当时非常发达,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多达5013处,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邸江汉,涉及我国9个省的广大地区。

  我们再看看仰韶时代的典型代表——庙底沟文化。庙底沟遗址是在1950年代在河南省陕县发现的,专家认为,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它拥有同时期先进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和璀璨的文化,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复杂化的社会结构、有大型的中心聚落以及繁荣的手工业。庙底沟以彩陶为标识的文化向外扩张,影响了东到海岱、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燕山的广大区域,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构建起了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与仰韶文化的形成相反的是,伏羲文化则是根据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神话与传说经过后人归纳形成的。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伏羲文化。伏羲文化包括龙文化、玉文化、观天文化、姓氏文化、渔猎文化、太极八卦文化和原始文字与数字文化等。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他的贡献包括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制嫁娶等。伏羲因其巨大贡献被历代尊奉为“人之始祖”,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供奉和祭祀伏羲的庙宇。如: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渭南乡三阳川卦台山伏羲庙,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庙伏羲像,河南淮阳太昊陵,河北新乐伏羲台,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伏羲庙和太昊陵,山东省济宁市邹城郭里镇庙东村羲皇庙,台湾省台北市甘谷街“中华文化始祖太昊伏羲圣帝八卦祖师纪念庙”,河北省涉县娲皇宫,河北省赵县双庙村人祖庙和井陉县挂云山伏羲庙等等。分布在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台湾等省。可见伏羲文化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伏羲作为“三皇之首”,文献记载其活动年代约在距今7000年前,与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的时间范围重合。考古学认为,伏羲代表父系氏族社会初期的部落联盟领袖或时代文化符号。

  根据古籍记载和部分考古研究,伏羲政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统一政权,其都城“宛丘”(今河南淮阳)与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域(河南西部)存在地理和时空的重叠。庙底沟文化的彩陶艺术和聚落规模达到巅峰,实证了伏羲政权鼎盛时期的文化影响力。

  从考古证据来看,安徽双墩遗址出土的700多个刻画符号,可能为伏羲“造书契”的早期实践。西安姚寨遗址发现6700年前的铜片,印证了伏羲时代可能已掌握铜器冶炼技术。湖南城头山遗址的早期城墙(距今6500年)与文献中伏羲“筑土为城”的记载相符。

  伏羲文化的发源地被认为在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其彩陶技术沿渭河流域向东传播至陕西半坡、河南庙底沟等地。这一路线与仰韶文化的扩张路径一致,暗示伏羲部落可能是仰韶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经过Deepseek深度思考分析认为:伏羲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仰韶文化是契合的。伏羲文化代表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的兴起,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的聚落形态(如姜寨遗址的向心式布局)相呼应。伏羲“分封官员”“定制度”的记载,可能反映了早期社会组织复杂化的趋势。而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花卉纹彩陶与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存在象征性联系,彩陶图案中的回旋勾连纹可能蕴含原始宇宙观。此外,“鹳鱼石斧图”等彩陶艺术,可能记录了部落战争或图腾崇拜,与伏羲时代的社会活动相关。

  它认为:考古学与古史传说具有互补性。仰韶文化的物质遗存(如彩陶、城址、铜器)与伏羲时代的文献记载(如政权建立、技术发明)存在高度契合。仰韶文化与伏羲文化恰恰是互补的关系,仰韶文化证明了伏羲文化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果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近年来,甘肃天水、河南淮阳、河北新乐为主的对伏羲文化的研究与祭祀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这三地也纷纷成立了伏羲文化的研究机构,对伏羲文化开展深入探索与研究并形成一批重要成果。

  由于伏羲时代没有文字,仅仅凭借现有的考古资料还是很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文物及考古工作者深入研究考证。本人由于对伏羲文化的粗浅认识,难免有不少错误观点,还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本文参考资料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新乐伏羲台遗址文物考古工作报告》《新乐何家庄遗址文物考古工作报告》

  新乐文管所相振稳《羲皇考议》

  《新乐县志》

  Deepseek深度思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