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至,细雨如愁,思绪随风飘向远方。仰望苍穹,仿佛能看见那片纯净的天堂,而心底的思念,却愈发深沉。  

2024年4月4日的夜晚,春寒未尽,噩耗骤至——我的挚友、优秀的志愿者刘磊,因病匆匆离世,年仅52岁。那一刻,世界仿佛静止,唯有悲伤在无声蔓延。  

       她走得那样突然,带走了未竟的梦想,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那些她曾计划要做的事、想要帮助的人、尚未完成的志愿,都化作一声叹息,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站在她的照片前,白菊轻放,泪落无声。记忆里的她,笑容温暖,行动坚定,如今却只能在这方寸之间,与她默默相对。如果思念有声,想必早已震耳欲聋……

2021年12月,因向《志愿军老战士风采》投稿,我与刘磊相识。起初我们通过微信交流,后来逐渐转为语音沟通。由于刘磊白天忙于收稿审稿,我们的交流常常是在后半夜。她不仅总爱和我分享那些令她动容的志愿军老英雄事迹,还时常请我帮忙辨认、分析手写稿件中那些难以辨认、字迹模糊或语义不清的内容。有时,她也会向我倾诉审稿过程中遭遇的误解与委屈。每当这时,我的安慰总能给她带来些许宽慰。

      2022年7月,《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终于完成编写并送往印刷厂印刷。这一刻,刘磊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同年11月8日,当我收到这套沉甸甸的书籍时,立即连夜翻阅了所有篇章。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革命精神让我感慨万千——这确实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宝贵史料。它不仅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致敬英雄、教育后代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生动教材。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这套书籍的主要编辑工作几乎全由刘磊一人承担,历时长达半年之久。期间她多次病倒住院,却因疫情防控我们无法前去探望。可以想象,这套书的顺利出版凝聚了她的多少心血与汗水。

      2022年11月,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和上甘岭精神,刘磊原计划于18日举办"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暨《志愿军老战士风采》新书发布会"。然而当时疫情形势严峻,防控政策严格,出行时间难以确定。面对这一情况,刘磊制定了备选方案:若11月12日至20日期间无新增病例,则改在22日召开会议。可惜天不遂人愿,12日当天就新增68例确诊病例,之后每日都有新增病例出现。尽管会议时间几经推迟,最终仍未能如愿举办,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2022年12月中旬,疫情全面爆发,大多数人都出现了高烧咳嗽等症状。刘磊也不幸感染,且病情比常人更为严重。令人揪心的是,在她尚未退烧、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却强撑着用沙哑的嗓音给我打来电话——原来她心心念念着要建立一个老兵微信群,邀请我一起进群陪伴老兵们聊天解闷。

细问之下才知道,她已经持续高烧十多天,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无法住院,只能在家靠药物维持。即便如此,她仍惦记着老兵们的孤独与寂寞,想方设法用微信把大家聚在一起,让这些老英雄们能够互相慰藉、共渡时艰。

我被刘磊这份无私的奉献深深感动。她自身都病痛缠身了,还时刻牵挂着志愿军老兵的冷暖,这份执着令人动容。看着她虚弱却不肯休息的样子,我既心疼又敬佩,只能反复叮嘱她:"一定要多注意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先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为老兵服务。"衷心希望她能够平安度过这个艰难时期。

       2023年春节(1月22日)刚过,尚未完全康复的刘磊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致敬最可爱的人》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尽管医生再三叮嘱需要静养,但她始终放不下这份传承红色记忆的事业。

2月初征稿函发出后,稿件如雪片般纷至沓来。为分担刘磊的工作压力,志愿军后代曾星、方宁波、黄象红、唐江等人主动加入编辑团队。不久后,倪建红也积极参与进来,并承担了大量具体工作。 

(第一排左二为刘磊)

       在紧张的编辑过程中,刘磊因过度劳累两次晕倒住院抢救。令人揪心的是,每次病情稍有好转,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审阅稿件。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志愿军老战士风采》和《致敬最可爱的人》出版后,在志愿军老战士及其后代中引起强烈反响。面对大家继续出版续集的殷切期盼,刘磊毅然决定启动《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的编辑工作,再次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2023年8月,就在《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征稿工作刚刚启动之际,刘磊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多次晕倒被紧急送医。经诊断,她已严重贫血,身体极度虚弱。在志愿军后代张双建主动献血相助下,病情才得以暂时缓解。然而危险并未解除,她仍不得不留在抢救室接受治疗。

    每次到医院去看她,都令人心疼,只见她身体消瘦,全身没有一点力气。即便是这样,病床上的刘磊还要强撑精神,紧握手机继续审阅稿件。她完全忘却了自己是个危重病人,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用尽最后一丝心力。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和时间赛跑,要把全部生命都奉献给这份崇高的事业。

在刘磊呕心沥血的精心筹划下,在她领导的创作团队共同努力下,在众多志愿军后代的爱心捐助和支持中,《志愿军老战士风采》续集最终得以顺利出版。这本书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凝结着一位编辑工作者对革命先辈最深沉的敬意与最炽热的赤诚。

刘磊长期住院治疗,病情却始终未见好转,持续低烧不退。辗转多家医院,病因依然未明。三月中旬,医生建议她回家静养。  

(右一为刘磊)

      我得知她独自一人,便提出前去陪伴,她却安慰我说:"有姐妹们照顾,放心吧。"听她这么说,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尽管如此,我们仍保持着每日的微信联系。  

3月30日,我劝她找个环境好的海边疗养。4月3日晚,她发来消息,欣喜地告诉我厦门的赵总已经为她安排好了行程。我正为她终于能好好休养而高兴时,没想到几小时后,又看到了她发来的几张照片——照片里的她全身浮肿,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我心头一紧,立刻打电话过去,却无人接听。我焦急地留言:"快去医院,不能再拖了!"可此后,再无回音。  

4月4日上午,我再次拨通电话,依然无人应答。我安慰自己,或许她已在医院接受治疗,不便打扰。  

然而,那时的刘磊已虚弱到无力拨打电话,更无法自行就医。所幸,魏巍的女儿魏平大姐前去探望时,发现了她的危急状况,急忙把她送往医院,可就在去医院的路上,刘磊就陷入了昏迷,最终抢救无效,于当晚——2024年4月4日清明节晚上22点永远离开了我们……

       噩耗传来时,手机从指间滑落。滚烫的泪水在脸上肆意横流。那个总在深夜和我讨论稿件的沙哑嗓音,那个说着"没事,我能坚持"的倔强身影,就这样消失在了这个本该寄托哀思的夜里。

       在志愿军老战士和后代眼中,刘磊她是一个贴心的亲人,是永不疲倦的使者。为了弘扬志愿军精神,她奔走呼号;为了记录英雄故事,她伏案疾书。那些深夜的灯火,映照着她为老战士著书立传的身影;那磨损的鼠标,承载着她对红色信仰的赤诚。她将毕生心血化作薪火,只为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却悄然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她不是战场上的战士,却有着同样崇高的灵魂;她不是聚光灯下的名人,却留下了最璀璨的光芒。"书墨留魂存浩气,天祭英灵万古青"——她的文字让历史永生,她的精神与山河同在。  

今天,我们失去了一位挚友,但人间多了一颗不灭的星辰。她就像一朵永不凋零的鲜花,以最纯净的芬芳,永远绽放在我们心间。  

 


作者:张燕敏

个人简介:女,汉族,1957年3月出生,山西省盂县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7月在吉林省吉林市欢喜乡下洼子五队插队知青。1976年12月入伍,先后为建字960部队卫训队学员、00089部队射击队队员、88662部队医院卫生员。1981年3月起在人民法院工作。历任法警、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荣立三等功3次。2012年3月退休。现为北京平安建设服务团退休老党员先锋队队员。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志愿者中心志愿者。

 

2025年3月29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