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天气疏淡而又阴冷,也许物候的变化还不能抚慰匆忙来去的游子的悲哀心境,一段绵长的思念仿佛是一条缀满嫩芽的柳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转而枯死,一遇到春风就又在人心中萌动起来。

  那一天,我们一行十几人乘车抵达淮安,在周总理纪念馆盘桓一小时之后,我们又去了那条名叫“驸马巷”的小胡同。我对江淮的民居有着近乎狂热的嗜好,流连在幽深小巷里,想象中总有一群拖着小辫子的少年在青石铺成的小路上嬉戏飞奔,在那群似曾相识的身影中,我能依稀辨认出几个熟悉的人物……他们在此诞生,呼吸天地清气,接受人生启蒙,然后壮别桑梓,或把年轻的热血洒在异乡,或为国事所牵永别家园……这些略微散发着霉湿气味的深宅大院就成了他们风云激烈的人生驿站!

  徜徉于这片民居之中,我们努力搜寻着少年恩来的足迹。我相信一个伟人成就的事业应该都有他童年的经历做为基点。在周总理的青少年时期,他曾目睹了家道衰落的凄凉,这使他的眉宇之间总有一股沉郁之气;但他又得到了来自生母、养母和乳母的款爱,这又使他一生都在以爱心回馈人间。他童年的这段经历为他性格的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甚至在想,那一个个形如燕翅的屋脊,是否在他出生时就给了他“翔宇”的启示?而那一汪不深却很清碧的井水似乎就是他一生品行的象征!还有一院的青砖黛瓦和苍苍榆树,不也正像是他一生的朴实和素雅么?

  谁也不曾料到,朗朗晴天忽而就下起雨来。满园的游人并不着急,他们暂时地挤在屋檐之下。雨并没有给人带来烦恼和纷乱,带来的却是盎然的雨趣。我见过北方的雨,那是真真的倾盆而降啊;我也见过南方的不知是雾是雨的天气,湿漉漉的总会让人沉入遐思……在地理上,淮安处于南北的分界线上,而淮安的雨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质。我第一次在雨中体会着“稀疏”“清丽”的雨的韵味。

  淮安的雨稀疏得可以数得清,这样的雨落在人身上并不能一下子打湿你的衣服。你看,那几个颇有雅趣的人正在雨中的观音柳下拍照呢!淮安的雨也绝不可以用“雨点”和“雨滴”来形容,它就是一段段闪亮的丝线,斜斜地落下来,仿佛用手指一拈,就能挑起几根,让你体会细雨如丝的况味。人们似乎也读懂了雨趣,慢慢地从檐下走出来,全身心地接受着上天的洗礼……

  满院的青色受了雨的浸润变得更加厚重了。落在瓦片上的雨水汇集起来,再顺着瓦当流下来,形成了一条细细的银丝,一条条银丝连起来又织成了一道雨帘。透过雨帘望出去,我仿佛又看见一百多年前,一个天真的少年正在吮吸着乳汁一样的雨水而茁壮成长!

  细雨淅沥,如丝如缕,仿佛心中那段恒久的怀念。斯人已去,故园还在;光阴流转,精神永存!它会永远滋润着这块土地和追随他的人的心田。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青色小院,对它投去最后的深情一瞥。淮安的雨浸透了我的衣物,也浸透了我的思绪。至今想来,我依然能感觉的到它的清新和温柔,还能闻到满身的“雨香”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