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遗址公园
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攻打明朝都城南京,1402年攻破南京。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元璋之孙朱允炆逃亡,不知所踪。朱棣即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即明成祖,年号“永乐”。1403年(永乐元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为北京。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1416年,他下令修建北京宫殿,即后来的紫禁城。1420年,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1421年2月2日,朱棣在北京新落成的大殿接受百官朝贺,宣告迁都完成。
北京气派非凡的紫禁城,城墙一眼望不到头。经过几个朝代的不断扩建,北京的城墙总长度达到24公里,高度超过10米,结结实实地守护着北京这座古都。
斗转星移,世代更替。巍峨矗立五个半世纪的北京城墙,经受了多次兵燹(xiǎn)硝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48年冬天。那年11月29日,解放军华北第3兵团向张家口地区的敌人发起进攻,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役平津战役正式打响。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500余公里战线上,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进行了战略性决战。1949年1月15日,天津攻坚战胜利结束。16日,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傅作义集团的最后通牒,迫使傅作义放弃“和平谈判”,接受解放军的“和平改编”。1月31日,中华民国北平特别市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
(明城墙遗址)
为了保护北京城里的珍贵文物,解放军找来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梁思成把须要好好保护的文物都标在地图上,供解放军进行保护。
北京和平解放后,国家对于如何保护好古老文物和历史遗迹,经过了不少摸索。对于显得老旧破损的古城墙,主要是采取“重在修复”的态度。1951年6月,中央政府财政部专门给北京市划拨了15亿元老版人民币,用来紧急修复城楼。驻守北京的部队也加入了维修城墙的队伍。
然而,没过几年,那些原本备受呵护的古城墙,竟被划进了“拆除”的名单。时任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总工程师华南圭在负责北京的城市规划时,看到古城墙妨碍了交通,便主张把城墙拆除。大名鼎鼎的文人郭沫若对拆除城墙的立场更加坚决。他认为,古城墙虽说是个了不起的历史宝贝,古代时用来阻挡敌人,但现代已经没有大用处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有这一大片城墙挡着,城郊想融合都难,还妨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大块地方。
(明城墙局部)
为了留住古城墙,建筑专家梁思成和他的妻子、中国近现代建筑师林徽因四处奔走,拉上建筑专家陈占祥,一起写了一份《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希望政府不动古城,而在城西另建新城,使其成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但这个提议最终未被采纳,古城墙终究还是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1952年,北京外城的城墙开始慢慢被拆掉,接着,包括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在内的城楼也陆续被拆除。现在,北京只剩下崇文门至东南城角楼的一段城墙和明北京城东南城角楼两处古城墙遗迹,城墙长度也从原来的24公里缩到1.5公里。
(明城墙上的墩台)
这段明城墙遗址成为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城墙全长1.5公里,墙基宽约18米,高约11米,内外两侧砌城砖,中间填筑三合土,展现了明代城墙的坚固与宏伟。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造型独特,重檐歇山顶,四面开箭窗144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古城墙破损严重。为再现古都风貌,保护文化遗产,2001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腾退城墙遗址周边单位及居民,整治环境,修缮城墙,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社会各界踊跃响应,积极支持,历时一年半,腾清遗址公园用地14.5万平方米。期间,广大市民捐献城砖共计40余万块,用以修筑城墙。2002年春,明城墙遗址修缮开始,对现存城墙实行修补加固,保持历史状况,展示雄伟气魄,绿化周边用地。2002年秋,明城墙遗址公园落成,重现城墙巍巍雄姿,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壮美景观。
(明城墙侧玉兰绽放)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角楼占地3.3公顷,绿地面积12.2公顷。公园中的主要景点包括城墙、城东南角楼、石碑、雕塑等。明城墙遗址公园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融合了自然与文化的城市公园。公园设计简洁,突出城墙的残缺之美。漫步公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内“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崇文深厚的文化积淀,令人平添无限的遐思。
(明城墙与中国尊同框)
在明城墙东段,我看到高高的中国尊矗立在城墙的东方。“中国尊”是北京中信大厦的别称,为中国中信集团总部大楼。中国尊因其建筑外形仿照古代礼器“尊”进行设计而得名。中国尊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竣工,总高528米,是当前北京最高建筑。2014年6月8日,中国尊被由文化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和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及新浪网联合评选为“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之一,2022年入选“2022中国新时代100大建筑”。
站在北京古老的标志性建筑明城墙遗址遥望顶天立地、高耸入云的北京当代标志性建筑中国尊,一种穿越时空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这两座标志性建筑在一张照片中同框,既能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厚重、博大精深的文明历史,又可以体会到现代中国发展建设突飞猛进,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雄伟气魄。
公园内设有休息区、观景台等,方便游客游览和休憩。这里每年春季还举办梅花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赏梅踏青。
明城墙梅花文化节
2008年,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开始举办梅花文化节。今年2月28日,第十八届北京明城墙梅花文化节盛大开幕,活动一直延续到4月6日。
明城墙遗址公园突破了梅花在北方种植的低温限制,借助其背风向阳的场地优势,在北京最早开始露地引种梅花,把公园打造成了历史与自然融合的独特景观。
经过十多年的引种栽培,目前,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共栽植了50余个品种的千余株梅树,包括美人梅品种群、跳枝品种群、朱砂品种群、绿萼品种群、玉蝶品种群、黄香品种群、宫粉品种群、垂枝品种群等等,成为北京城内梅花品系最多、品种最全的赏梅胜地。
(明城墙下美人梅)
梅树是蔷薇科杏属木本植物。梅花以在寒冬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不屈的精神,居于中国十大名花之首。1986年11月20日至1987年4月5日,上海园林学会、《园林》杂志、上海电视台、上海文化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评选标准以栽培历史悠久、观赏价值特高、富有民族特色为三个基本条件,最终从22种名花中评出十大名花,其排名为:梅花(花中之魁)、牡丹(花中之王)、菊花(花中君子)、兰花(凌霜绽妍)、月季(花中皇后)、杜鹃(花中西施)、荷花(出水芙蓉)、茶花(花中娇客)、桂花(十里飘香)、水仙(凌波仙子)。
古往今来,梅花成为文人墨客诗人画家著书立说吟诗作画的永恒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并列为“四君子”,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彰显出梅花的高贵地位。
(玉台照水梅)
3月24日,我和老伴专程前往明城墙遗址公园观赏梅花。当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为我们的赏花摄影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越的自然环境。从9点到12点多的三个多小时中,我们从崇文门的入口到城东南角楼走了一个来回。我们一边观赏公园中的美景,寻找合适的角度拍摄梅花(还有玉兰花),一边按照树上悬挂的名牌,认识各种梅花的名称,对比各种不同品种梅花的区别,以增加对梅花的了解和知识。我们看到的梅花名称有:美人梅、复瓣跳枝梅、丰后梅、淡丰后梅、粉霞梅、玉台照水梅、复繁粉梅、水朱砂梅、单瓣绿萼梅、小绿萼梅、变萼玉蝶梅、大宫粉梅、辽梅山杏梅、燕杏梅等等。
公园里划出了6个梅花观赏区,分别是小广场赏梅区、大花坡赏梅区、木栈道赏梅区、角楼赏梅区、墩台赏梅区和甬路赏梅区,还给一些具有特色的区域赋予了优雅的名称:“西岭香远”“梅园锦绣”“古垣新春”等等。“西岭香远”位于公园最西侧的劳模广场边,以闻香性品种为主;“梅园锦绣”位于公园中部京奉铁路信号所西侧的甬路广场边,集中了长势较好的品种,其中的梅花绚丽多彩;“古垣新春”位于公园东侧角楼下,角楼城墙与梅花交相辉映,别具一格。为方便游客近距离欣赏梅花,园内4条赏梅栈道同期开放,并明确宣示:活动期间,因拍摄梅花需要,可在绿地内短暂停留。这充分体现了公园当局的人性化管理。
(复瓣跳枝梅)
从崇文门的入口进入公园,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一片美人梅树。当日,美人梅花正在盛开,因为它的花朵较大,与其他梅树相比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美人梅的花朵颜色以淡紫红色为主,初绽时呈现浅紫粉色,随着开放逐渐变得更加娇艳,反面颜色略深,花心颜色也较深,花瓣数量较多,花态近蝶形,还具有淡淡的香味。美人梅是由梅花专家陈俊愉教授从美国引进的重要园林彩叶观花树种,是梅中的稀有品种,它不仅花色花形美观,花期长,而且还可观赏枝条、叶片和果实。它的颜色特征鲜明,叶片呈紫红色,新叶为鲜红色,老叶多变为绿色,其淡紫红色的花朵、紫红色的叶片、鲜红色的果实,具有极高的整体观赏价值。
紧挨着美人梅,是一株玉台照水梅。“照水”梅是指花开朝下的梅花。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陈淏子的园艺学专著《花镜》中称:“照水梅,花开皆向下而香浓,奇品也。”一般来说,梅花多侧开或俯开,而少有仰开的,这是为了巧避风雪。在照水梅花中,俯开的花所占比例较大。玉台照水梅花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它的花蕾为乳白色,花态呈浅碗型,层层疏叠,花态整齐,花色雪白。玉台照水梅在北京可以露地生长、开花,是梅花中的优良品种。
(丰后梅)
在梅树的名牌上,我们见到一种名为“复瓣跳枝”的梅花。“跳枝”是指一株植物不通过人工接枝等方法就能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跳枝梅花品种的特征为,一棵梅树上能开不同颜色的花朵,或同一枝条上开白色、堇紫、粉红等颜色的两种花,还有的整条枝上开一种与其它枝条不同颜色的花。跳枝梅花分为单瓣、复瓣和重瓣花朵,透著一种幽幽的神秘和灵气。单瓣花的花瓣单层排列,复瓣花的花瓣层数较少,但多于单瓣花,而重瓣花的花瓣有多层,层层叠加,花冠较大,显得更为华丽富贵。 复瓣跳枝梅着花繁密,花期在3月上旬至3月中旬,花蕾乳白或桃红,花态蝶形,瓣层疏叠,花色正反两面以白色为主,有的正面粉红或半边粉红及白色而有粉红条纹,也是梅花中的一个优良品种。
(淡丰后梅)
我们在梅花名牌中,看到了“丰后”和“淡丰后”的名字。
丰后梅是由梅树与杏树杂交培育而成的,属于杏梅种杏梅类春后型梅花。丰后梅花含有杏花的基因结构,花色格外艳丽。丰后梅保留着花朵繁茂的梅花特征,花朵较大,繁密,花色正面深粉红至浅粉红,反面深粉红,花态呈浅碗形,花瓣3-4层,外瓣略后翻,内瓣略内扣,瓣顶端波皱起伏。丰后梅花为半重瓣或重瓣。重瓣花能结果,是观赏和实用相结合的好品种。丰后梅树能在皑皑白雪的陆地上生长,属于抗寒优良的梅花品种之一。丰后的花期通常在12月至翌年3月,它的枝条很细,但是具有很强的韧性,花朵矗立在枝头,不会轻易凋谢。
淡丰后梅是由日本引入的丰后梅种苗群体筛选出的新品名。淡丰后花正面近于白色,反面为极浅粉红色,花态为浅碗形,外瓣略后翻,内瓣略内扣,雄蕊短于花瓣,集束花心,雌蕊发达。
(复繁粉梅)
我们还看到一种“复繁粉梅”。这是一种复瓣粉色花朵,长长的花蕊四散放射,很漂亮可爱。
我们是第一次到明城墙遗址公园观赏梅花。那种类繁多的梅花让我们眼花缭乱。想辨认出各种各样的梅花,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实属不易,或者说是没有可能。我们只能分辨出各种梅花的颜色、大小、单瓣、复瓣或重瓣等表面特征而已。
通过观赏,我们了解了一些梅花的知识,见识了大面积梅树生机盎然,群花争艳,感受到美丽的梅花与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相映成趣的景象,收获了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再加上拍摄到几张自我感觉良好的照片,也就心满意足了。
今年我们到明城墙遗址公园观赏梅花的日期晚了一些,有一部分梅花已经过了盛花期,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与老伴相约,明年早一些行动,再来这里与盛开的梅花共同迎接美好的春天!